近日,看到朋友圈中好幾個人都在曬孩子讀書的照片:“寶貝閱讀第10天,今日閱讀《淘氣包馬小跳》,棒棒噠!”“某某閱讀打卡第20天,今日閱讀《米小圈上學記》,加油!”
初開始,覺得這種活動特別好,可以激勵孩子看書,也能讓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
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卻不禁有點疑惑,每兩三天就讀完一本書,讀書速度這么快,真的好嗎?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林志穎兒子參加法國讀書比賽被勸退的事。
林志穎帶著兒子去法國旅游,剛好遇到了當?shù)氐淖x書節(jié),就一起報名參賽了。比賽的內(nèi)容是在兩周之內(nèi)誰讀的書最多,誰就獲勝。
比賽剛進行了一個星期,kimi就已經(jīng)讀完了三本書,而其他法國小朋友卻連一本都沒有讀完。
這時博物館的館長親自登門,對林志穎說了這樣一番話:
“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nèi)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前發(fā)給你禮物,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憂慮感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p>
正像這位館長所說,讀書重在理解,從書中感受到快樂,而不是越多越好。
無獨有偶,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讀書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與其讀十部無關(guān)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strong>
就像古代的那些學者,因為書籍難得,幾年才能讀一本書,雖然讀的少,但一部就是一部,熟讀成誦,倒背如流,咀嚼得爛透,最終化為己身的財富。
反觀今天,快節(jié)奏的生活,碎片化的閱讀,各種聽書、講書欄目的盛行,各種讀書打卡活動,降低了閱讀的難度,導致很多人盲目追求速度,書雖然讀得不少,但真正內(nèi)化為己身財富的并不多。
所以,對于閱讀習慣尚在養(yǎng)成階段的孩子來說,比廣泛閱讀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精讀,提高讀書的效率,該怎么做呢?
朱光潛先生曾分享過2個秘訣:
朱光潛先生說:“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有系統(tǒng)組織。”
沒有目的盲目閱讀,抓到哪本讀哪本,讀完卻連主角的名字和中心都記不住,這樣的閱讀意義何在?
而在讀書之前,先確定一個中心,讓孩子圍繞中心去讀,能極大增強有意記憶的效果。
如小學階段孩子喜愛幻想,可以把讀書中心確定為提高想象能力,多讀一些童話、動物故事;到了初中,孩子的獨立意識漸漸增強,價值觀正在形成,這時可以以提高思想意識和人文精神為主,多讀一些名著和經(jīng)典;到了高中,則要以思辨能力為中心,多讀一些學理的書。
通過這樣的中心確定,選擇書目和閱讀時都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同一本書,特別是那些較長的經(jīng)典小說,在閱讀時,如果每一遍閱讀都能圍繞一個中心,多讀幾遍,養(yǎng)成分析閱讀的習慣,效果更為顯著。
如閱讀《水滸傳》,第一遍只求故事結(jié)構(gòu),第二遍則注意人物描寫,第三則分析人物與故事的穿插,第四遍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還有社會背景、語言運用等都可作為中心,逐次研讀探究。
圍繞中心去閱讀,把每次所得的新知識與舊有知識聯(lián)絡貫通,閱讀變得系統(tǒng),知識也漸成系統(tǒng),讀一本書勝過十本。
朱光潛先生說,如果不能把讀過的書都儲藏在腦中,過目即忘,讀也等于不讀,但記憶力是有限度的,“必須于腦以外另辟儲藏室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里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xiàn)代是卡片?!?/strong>
記憶力有限,通過讀書筆記和卡片加強記憶,提高效率,是很好的讀書方法,也是很多名家的共識。
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就非常喜歡這種方法,用麻袋來讀書筆記的他,博聞強記,堪稱“行走的圖書館”。
對于做讀書筆記,朱光潛先生強調(diào)要分門別類訂成目標,條理井然。
例如成語、雅詞;金句、警句;名人事例……還可記下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做些批注,寫下感想等。
做讀書筆記,只儲藏對我們有用的材料,方便寫作使用提取,節(jié)省了腦力,對于孩子來說,一定要從小培養(yǎng),多下功夫。
俗話說:“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strong>
數(shù)學英語決定了你能否考上一本,語文卻決定著你能否考上重點。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用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成為尖子生。
文/龍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