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歌鑒賞之語言風格

     

詩歌鑒賞之語言風格  

                                     ——陸波

鑒賞詩歌語言 

一、考點解析

    1、語言的技巧---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shè)問、反問)、詞語的運用(是否準確、典型、生動、形象)、句式的選用(長句短句、整句散句)。

    2、語言的風格---含蓄\明快、簡潔\細膩、冷峻\熱情、婉約\豪放、樸實\華美、工穩(wěn)\潑辣、典雅\俚俗、精細\粗獷、用典\平易。

    3、語氣---莊重\幽默、冷靜\激昂、沉穩(wěn)\活潑\振奮、娓娓而談\平和\親切\自然\嚴肅。

4、語言表達的內(nèi)容和作用---表現(xiàn)的對象、表現(xiàn)的情理、怎樣表現(xiàn)。

二、鑒賞示例

1

雜  詩

王  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的語言表達有怎樣的特點?

這首詩像是在對朋友促膝而談:君自故鄉(xiāng)而來,應(yīng)該知道故鄉(xiāng)的事。你來的時候注意到?jīng)]有,美麗的窗前的梅花開放了嗎?在這首詩里,作者借一枝寒梅表現(xiàn)了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思念。其語言表達的特點,從風格上來看,以口語人詩,可謂平易樸實,另外,抒情委婉,含蓄深摯;從語氣上來看,親切自然;從修辭上來看,末句以設(shè)問結(jié)束,不作回答,耐人尋味,富有情趣。

2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宣室:漢代未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見賈誼(即賈生)。

詩中生動描繪了孝文帝怎樣的情狀?

題干所說的情狀應(yīng)是指感情狀態(tài)。這里的狀態(tài),對人來講,應(yīng)是指神態(tài)。根據(jù)題干,在詩中搜索有效信息:直接描寫孝文帝的地方是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前席,但這并不是孝文帝的情狀。我們還要根據(jù)這個詞向題干所說的感情、神態(tài)的方向生發(fā)聯(lián)想,向答案靠攏:孝文帝前席表現(xiàn)出他的虛心,他虛心垂詢的神態(tài)當是全神貫注的。答案可以這樣表述:詩中生動描繪了孝文帝虛心垂詢、凝神傾聽的情狀。

3(詩上例)

說說可憐一詞的表達效果。

可憐一詞的表現(xiàn)對象是孝文帝。對孝文帝來說,作者借這個詞諷刺了他的淺薄(客觀),表達了自己對他只知自己心五百姓的悲哀(主觀)。可以把它與相類的詞語(可悲”“可嘆)進行對比。從作者表達力度的角度(主觀)來看,可憐這個詞仿佛給孝文帝留有余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地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從讀者的感受的角度(客觀)來看,則有些劍拔弩張的意味,顯得過于直白,不夠含蓄,不夠耐人尋味。最后答案可以這樣表述:可憐這個詞冷雋地(從作者表達力度的角度來看)諷刺了國君(對象)的淺薄(客觀上來談情理),含蓄地(從讀者的感受的角度來看)表達了自己對國君(對象)只知自己而心無百姓的悲哀(主觀上來談情理)。

三、方法指津

一、明確詩歌語言美的幾個方面

1、        美在準確傳神。

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鄭谷將數(shù)改為,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shù)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駕寫《晴景》一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安石改飛來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cè)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動詞的提煉是古詩煉字的主要內(nèi)容。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字,陶潛悠然見南山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字,盡人皆知。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tài),更妙的是字,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虛詞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yīng),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shù)百里,上下數(shù)千年,只在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于言外。

    2、美在言簡意豐。

    許渾的《金陵懷古》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云晴復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后人認為,若中間兩聯(lián)刪去,則氣象雄張,不下太白絕句。確實,刪削以后,全詩呈現(xiàn)出凈化以后的透明狀態(tài),更能引發(fā)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

    3、美在富有彈性。

   “彈性指精練的文字表現(xiàn)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lián)想、想象的空白。彈性的獲得,首要的是將一些虛詞省略。馬致遠的《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陸游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guān)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義性)是提供合理聯(lián)想的線索,使欣賞者有多種美的體味與探尋的欲望,從而作出多樣的然而合理解釋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俞平伯認為可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可以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表示感嘆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對比之意,從前是天上,現(xiàn)在是人間。還有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詩歌語言的彈性美,還包括特殊的詞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綻雨肥梅,月出驚山鳥雪盡馬蹄輕(詞性變化),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云山千疊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量詞活用),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動詞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式倒裝)

    4、美在音韻和諧。

    詩歌的音樂美由押韻、節(jié)奏和音調(diào)構(gòu)成。押韻能使全詩在音響上聯(lián)結(jié)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鮮明的節(jié)奏感如能與詩的內(nèi)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音調(diào)由平仄協(xié)調(diào)、雙聲疊唱、重言復唱等幾方面組成。平仄和諧,有助于形成詩歌語言的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重章疊唱,令人有一唱三嘆,蕩氣回腸之感。

    二、明確古詩中常見語言的特點

    ●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平淡:又稱質(zhì)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xiàn)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fā),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后期的詞。

    ●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例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三、把握詞性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

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教師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詳加分辨。例如:

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王維下馬飲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xiàn)力、感染力。

具體說來,可關(guān)注以下幾點:

1、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guān)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1:你記得跨清溪半里橋,舊紅板沒一條,秋水長天人過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樹柳彎腰。(《哀江南》孔尚任)在這里,一個""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沒有用""、"",其妙處就在""雖與""意思相近,但""字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余"的意思;另外""字有時間性,給人一種"無可奈何"之感。""則無這么多含義。""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變遷感。

    例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字,不僅用字新鮮,而且增添了詩人感時恨別的內(nèi)心痛苦。

    例4: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具有夸張色彩。

    例5: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郊興》王勃)看這句詩,"""""""",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字極為確切。這個""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個""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于此。

2、        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guān)注的重點對象。

1: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字,寫盡環(huán)境之孤苦,可見人心。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曰細,脈脈綿綿,寫自然造化發(fā)生之機,最為密切。

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

王昌齡)前兩句寫少婦經(jīng)過梳妝打扮之后,興沖沖地登上翠樓,去賞春景。這時候,作者用了一個""字,取漫不經(jīng)心而恰到好處之意。所遇者?闖入眼簾的柳色,使她想起了當年與丈夫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這是一位滿臉稚氣的少婦。一個""字將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寫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讀者能很快找到它們:

    ①疊詞:疊詞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diào)作用。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竹枝詞>其一》劉禹錫)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②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xiàn)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③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xiàn)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揚州慢》姜夔)紅藕香殘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杜甫)

3、        整體評估:對語言整體評估的重點是會用一些術(shù)語。在詩詞的風格上,詞有豪放婉

約之別,詩曲又何嘗不是。專用鑒賞術(shù)語有:激越高亢。清婉秀麗。用語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用語平易,含義雋永。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倒裝一般表強調(diào),例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意象羅列是使描寫更具鏡頭感,是電影語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一騎紅塵妃子笑(《過華清宮絕句》杜牧)。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

四、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筆下之景之意之情,特別是詩人的情感側(cè)重點。

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重排為欲目窮千里,是為了對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云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內(nèi)分金帶赤,恩與荔枝青,可以重新組合為:“ 夕鳥藏(于)梨花、小樹花傳香、內(nèi)分赤金帶,恩與青荔枝。將這些詩句重新還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詩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思索,美麗景象中的情趣。

五、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lián)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在詩詞鑒賞中,根據(jù)詩詞所規(guī)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象,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huán)節(jié)。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guān)。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作者采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在詩歌的鑒賞中,可根據(jù)問答,結(jié)合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補充出來。這就有如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jù)生活的邏輯、積累的經(jīng)驗、自身的修養(yǎng)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借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的方面卻有一種內(nèi)在的深沉的聯(lián)系,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后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詞,直接拼合在一起??梢哉f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既要你去想象、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于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黃昏之間省去了聯(lián)系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于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于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guān)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xiàn)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六、通過體會詩中字詞的色彩,理解詩人有意構(gòu)筑的畫意與詩情。

欣賞時,或抓住能表現(xiàn)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jié)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jié)奏感?;蜃プ∧鼙憩F(xiàn)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蔣捷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就是抓住單一色彩表現(xiàn)的詞也能讓讀者體會到詩人的濃情: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醉紅中。

七、抓住詩中能粘合情與景的實詞、虛詞,以融合詩歌的情與景,體會詩歌的意境。

詩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緣情布景。對于借景言情和緣情布景的詩歌則需要尋找一個情景交融的融合點,如: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江漢》詩中,詩人用、、、四字將客觀景物與詩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與天共遠,與月同孤,心視落日而猶壯,病遇秋風而欲蘇,老驥伏櫪的情懷溢于筆端。而寓情于景的詩歌則需要抓住詩中附著情感的景語,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悵然若失的征夫情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蕭蕭”“滿載的是壯士報國的悲壯情愫。

 古代詩歌,以其內(nèi)容的含蓄概括、意境的深邃幽遠、手法的豐富靈活、語言的形象凝練而獲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成為我國輝煌的文化百花園中一朵奇葩。古詩鑒賞,尤其是語言的鑒賞,不但能提高人們的文學審美情趣,而且能培養(yǎng)人們的良好文化涵養(yǎng)。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雖然語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卻能喚起讀者的表象聯(lián)想和想象,產(chǎn)生形象感。所以自1993年詩歌鑒賞在高考試題中出現(xiàn)以來,就深受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好評。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詩歌鑒賞題打破以往客觀選擇題的命題方式,以主觀表述的形式考察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這種命題方式的轉(zhuǎn)變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鑒賞的難度。面對新的題型和要求,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jù)平時的體會,在這里我就詩歌語言的鑒賞角度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1、推敲字詞,看這個詞是否準確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內(nèi)心世界和環(huán)境特點。 
  古代詩歌的語言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因此,詩歌中的這些詞往往是命題人容易設(shè)題的地方,那么,在解答鑒賞詩歌語言的試題時,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賞析。如金昌緒的《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首詩以妍美的生活意象體現(xiàn)幽怨的情思,要鑒賞其中的妙處,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少婦當時的動作,而這個動作又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對愛唱歌的黃鶯吵醒美夢的怨和對征戰(zhàn)在外的丈夫的無比思念,一個字使生動活潑、嬌憨真情的閨婦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蘊含神奇。 
  再比如李端的《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令郎顧,時時誤拂弦。其中的誤拂弦,一方面寫出了彈箏女的動作,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了她邀寵的聰明機智和嬌態(tài)可掬。 
  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中的,與上面兩個詞的表現(xiàn)內(nèi)容不同,它交代的是人物活動的環(huán)境特點。諸如此類,我們均可以按照這種思路得出準確的答案。 
  2、看詞語是否有弦外之音,發(fā)人深思。 
  詩貴含蓄,詩歌的語言更是高度概括凝練,一首詩中具有弦外之音的詞又是命題人設(shè)題的熱點,因此我們在鑒賞時,就需要讀出它的弦外之音。比如王建的《雨過山村》: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姑婦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如果要鑒賞其中的字,我們就萬萬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閑月,冒雨浴蠶,就把倍忙時節(jié)的農(nóng)家氣氛表現(xiàn)得更加夠味。但詩人存心要錦上添花,揮灑妙筆寫下最后一句:閑著中庭梔子花。事實上沒有一個人閑著,只是詩人在此沒有從正面說,卻要從背面、側(cè)面落筆,用襯忙,花閑,人不閑,興味尤饒。一位西方詩評家說,徒手從金字塔上挖下一塊石頭,并不比從杰作中抽換某個單詞更困難。這里的,正是這樣的字,它不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一經(jīng)安放就斷不可移易。      
  李華《春行即興》,芳樹無人花自落中的道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說明經(jīng)過安史之亂,再也無人來此觀賞,只好任其自開自落罷了!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爛熳,鳥語宛轉(zhuǎn)的佳境,但著以字,卻成了以樂寫哀,以鬧襯寂,充分顯示了山路的荒寞,這里不僅再也見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連耕農(nóng)、樵夫、村姑都不見了,自落”“空啼相照應(yīng),寫出了詩人面對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 
  3、看是否寓靜于動,寓抽象于具體,使用修辭手法等。 
  還有一些鑒賞詩歌語言的題,之所以讓你鑒賞,就是想讓你對其中的表現(xiàn)手法、修辭方法進行悉心的品味。對于這種題,我們就要從手法和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中人格化的字,化靜為動,寫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態(tài)傳神,動感十足。 
  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詩人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出詞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生動、準確地展現(xiàn)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蒙的情景,以江南景色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滿城風絮以整個空間立體地比喻愁之深廣,梅子黃時雨以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深得當時人們的贊賞。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贊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寄賀方回》)。  
  再比如, 張養(yǎng)浩的《雙調(diào)?殿前歡?對菊自嘆》: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對黃花人自羞?;ㄒ琅f,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花替人愁。借殘菊抒懷,籠罩全詩的是一字,花替人愁,采用擬人手法,花落明年還會開放,循環(huán)不已,而人則一年老似一年,青壯年一去不復返了,表現(xiàn)了仕途厭倦之情和流年逝水之嘆。 
  而劉禹錫的《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用諧音雙關(guān)的手法,把天和愛這兩件不相關(guān)的事物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寫得極為關(guān)切、細膩,也極容易引起共鳴。 
  4、看是否增強描寫的色彩感、畫面感和韻律感,渲染某種氣氛, 表現(xiàn)心情。 
  詩歌中還有一些極富色彩和韻律的詞,也是備受命題人關(guān)注的,解答語言鑒賞題時,我們還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把玩。白居易的《憶江南》,攝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寫得生機盎然,色彩艷麗。日出江花紅勝火一句刻畫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紅得勝過火焰。表現(xiàn)出春天花卉的生機勃勃之態(tài),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濃艷、熱烈之美。次句說春來江水綠如藍,春水蕩漾,碧波千里,詩人更夸張地形容它比藍草還要綠,這深濃的碧綠色,與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紅色相映發(fā),便覺更加絢麗奪目。詩人敷彩設(shè)色,用色彩明艷的詞藻,很好地顯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態(tài),既渲染了氣氛,又表現(xiàn)了像作者這樣長期居住在蘇杭的人對江南的戀戀不已之情,有力地突顯了主題。李商隱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在句中交錯、編織色彩來展示和渲 染絢麗多彩的審美境界,與白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李清照的《聲聲慢》,開篇連用七組疊字,一下子就顯示出與截然不同的語言特點,加上后面梧桐細雨點點滴滴,一共九組疊字,使人油然有一種如訴如泣的感覺,帶給人壓抑沉郁的感受,用它們來表現(xiàn)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傷的處境、心境,恰切形象,不但在意義上緊扣內(nèi)容、表現(xiàn)渲染,就是在聲韻上也極富特色,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妙,節(jié)奏感極強。 
  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這里凄凄”“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nèi)心的凄涼、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于送別時內(nèi)心凄凄,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凄凄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聲調(diào)低促,一經(jīng)重迭,讀來格外令人回腸蕩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增強了韻律感。 
  總之,鑒賞詩歌的語言,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學生在做題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就是讀懂了詩,審準了題,卻不知道如何去理出思路,準確表述,或者說不知道怎樣答才會更容易得到分數(shù),為此,我們必須指導學生,把握規(guī)律,走出迷津。上面從四個角度談了古詩語言鑒賞問題,需要強調(diào)的是,語言的鑒賞角度遠不止這四個方面,同時這四個角度也總是常常交叉在一起的,鑒賞時一定要綜合考慮,切不可膠柱鼓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古詩鑒賞題10大規(guī)律
古代詩歌鑒賞解題指導教案合集
2010年高考語文復習全案:古代詩歌鑒賞
古代詩歌鑒賞---------鑒賞詩歌的語言
詩歌鑒賞第二部分:詩歌中的語言鑒賞
2014年高考詩歌鑒賞常識及技巧點撥教學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