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和漢景帝,應(yīng)該是秦漢最幸運的兩帝王。作為人,他們父母雙全,有兒有女,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可謂美滿。作為皇帝,他們勵精圖治、勤勉務(wù)實,使得天下安定,百姓富足,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在德行上,他們謹言慎行,是西漢帝王中德行的楷模。不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微妙的小幸運。
漢磚上的銘文“延年益壽、與天相侍,日月同光”,攝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漢文帝劉恒,是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不受高祖重視的薄姬,自從生了劉恒就很少能見到高祖的面了。高祖的八個兒子中,老大劉肥年齡最長,老二劉盈是呂后的兒子,因嫡庶有別,所以劉盈立為皇太子。老三趙王劉如意,是高祖最寵愛的戚夫人所生,因為最像高祖所以差點替換掉太子。老四便是劉恒,被封為代王。老五劉恢,老六劉友,分別被封為梁王和淮陽王。老七,淮南王劉長,生母早死,所以由呂后撫養(yǎng)。最小的兒子劉建,封燕王。
高祖駕崩,太子劉盈繼位,呂后掌握實權(quán)。多年的隱忍和不甘讓她在高祖死后大開殺戒,首先對付的是最受寵的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然后是齊王劉肥,梁王劉恢和淮南王劉友。這些皇子們,除長子外,都不過十幾歲的年紀。漢惠帝劉盈有高祖這樣野心的爸爸和呂后這樣剛毅的媽媽,卻是溫和有愛的人。他敬重兄長劉肥,保護趙王如意。只是,兄弟們一個個死于母親之手,自己也備受摧殘,英年早逝。
呂后執(zhí)政15年,這5年里,高祖的八個兒子中只剩老四代王劉恒和老七淮南王劉長。代王活著,是因為他母親和呂后一樣不受寵愛,大概同為天涯淪落人,呂后讓他們娘兒倆相依為命在代國。誰能想到不受寵竟會成為一把保護傘呢?
陳平和周勃掃除呂后勢力,準備把天下歸還劉氏,不過得先決定還給誰。候選人有三位:一是齊王,他是大兒子劉肥的嫡長子,高祖的嫡長孫;二是代王,年齡最長,仁孝寬厚;三是七子劉長,年齡最小。大家開始逐個衡量,嫡長孫齊王,他母親娘家人太壞了,這簡直是第二個呂后啊。老七劉長,他外婆家也很壞,不能立。只有代王,本身仁厚,母親也謹慎善良,是最佳人選。就這養(yǎng),這最不起眼的母子倆,憑著老實本分,被立為皇帝和皇太后。要不怎么說母親對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呢,母親名聲不好的話,輕則兒子沒朋友娶不到老婆,重則沒了工作和前程。哦,不,還可能沒命。
文帝親自為母嘗藥,圖片來自百度
更幸運的是,他的兒子景帝劉啟不僅繼承了他的天下,還繼承了他的治國謀略和個人品行。父子倆前赴后繼,無縫對接,才有了四海富足的“文景之治”。當(dāng)理想和抱負被很好地傳承和實現(xiàn),不是一種極大的幸運嗎?
景帝也是幸運的。他是文帝的第四個兒子,母親竇太后本是呂后宮中的一位“良家子”(宮女)。呂后專門挑選一批宮女送給各個諸侯王,每家五個,這位竇姑娘也在其中。她想要離家近一點,專門囑咐管事兒的讓他一定把自己送到趙國去。結(jié)果管事兒的忘了,她來到了離家很遠的代國,心里真是又氣又恨,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最后還是被逼到代國去的。
當(dāng)時,諸侯王們最不喜歡的大概就是呂后賞賜的妻妾了,名為后妃,實為監(jiān)視,像趙王和淮陽王都是因此郁悶而死。代王不一樣,他很喜歡這位竇姑娘。很快,這竇姑娘就生了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長子便是后來的漢景帝劉啟??纯?,就算這番陰差陽錯,不能不說幸運啊。
西漢宮人泥像,攝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竇姑娘的幸運遠遠沒有結(jié)束呢,因為代王竟然做了皇帝。代王的王后去世了,王后生的四個大兒子也全都夭折了,現(xiàn)在竇姑娘的長子劉啟就成了皇長子?;书L子自然要被立為皇太子,竇氏也順其自然被太后立為皇后。等兒子劉啟做了皇帝,她也榮升皇太后。
竇太后從呂后的宮女到皇后再到皇太后,一路仿佛被幸運之神特地眷顧。更幸運的是,她很長壽,一直活到孫子劉徹做了漢武帝,榮升太皇太后。這真是開掛的人生,幸運就像打了雞血。
竇太后的幸運,就是景帝的幸運,非嫡非長的他就這樣被立為太子,做了皇帝。比起父親文帝,他的人生更加平順。當(dāng)然,他執(zhí)政生涯里最大的挫折便是七王之亂,帶頭的是他大堂哥劉濞。
景帝陽陵地圖,圖片來源于百度
當(dāng)年高祖前腳封他做吳王,后眼就看出他生有反骨,想撤銷已經(jīng)來不及,只能用力拍他后背說:“咱可都姓劉,你不能謀反啊?!敝皇沁@吳國雄踞東南邊,煮海鹽,鑄錢幣,富可敵國,劉濞自然也越來越膨脹,不造下反心里就不舒坦。為了平息這場戰(zhàn)亂,景帝忍痛殺害了自己的愛臣晁錯,在三月內(nèi)平息了這場戰(zhàn)亂。吳國的財富也都被收歸國有,國庫一下子就有錢了。
文帝即位時年24,景帝繼位年32,正直青壯年,不必受人掣肘。 呂后的專政和殺戮,激起了高祖功臣們保護漢室天下的忠心,他們把匡扶天下的愿望寄托在這兩位高祖子孫的身上。他們又正好性格溫和敦厚,倒是給了這些臣子們足夠空間施展抱負。
這一切都僅僅是因為運氣好嗎?并不。
文帝很謹慎,當(dāng)日陳平和周勃派人去代國迎接他到長安城繼承皇位,他和屬下討論很久,還派人專門去京城打探虛實,甚至在到達未央宮之前的渭河橋上,再次謹慎地確定此事屬實,直到拿到皇帝御璽。而且在呂后殘害高祖子嗣的高壓下,他在代國安然無恙,生兒育女,治理代國,做好一個諸侯王的本分。這種生存智慧比起鋒芒畢露,不能不說大智若愚。
文帝做了皇帝,生活卻和做代王沒兩樣,啥都不舔啥都不置辦。他和后妃們也都穿布衣舊衣,不刺繡不拖地。他就像沒有實現(xiàn)水果自由和菜場自由的你我,買個車厘子要在心里盤算好幾天,吃個小龍蝦都要反復(fù)下決心。文帝當(dāng)然不用擔(dān)心車厘子和小龍蝦,那時也沒有,他盤算的是修座亭臺樓閣得花多少錢,一算,幾百戶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算了。別的皇帝給自己修陵墓,恨不得埋個地下宮殿。文帝呢,他的霸陵中陪葬品全是陶瓦陶罐子,盜墓賊見了都落淚,后人見了沉默。他給自己訂立的標準是“不要給百姓添麻煩”。
未央宮遺址上天祿閣遺址,攝于未央宮遺址
文帝仁慈,遠在廣東的南越王趙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只是把他叫去長安,兩人結(jié)拜為兄弟后就讓趙佗回去,搞得趙佗羞愧難當(dāng),立馬取消了帝號,這才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啊。匈奴人背棄和親協(xié)議,南下?lián)尳伲牡壑篮笾皇亲屵吘臣泳o防守,不發(fā)兵攻打。吳王劉濞想造反,天天裝病不朝見,他也只是讓人打幾棍以示懲罰。有大臣貪污,文帝就專門賞錢給他。弟弟淮南王劉長謀反,文帝舍不得殺,只是發(fā)配他去四川,結(jié)果劉長病死在路上,文帝還專門封他的三個兒子做了王,其中的劉安仍是淮南王。到漢武帝的時候,這人還想造反。文帝處處以德服人,如果孔子在世,大概要激動得淚如雨下。
文帝和景帝奉行“無為而治”,不打擾百姓,給他們休養(yǎng)生息。作為帝王,他們不像始皇高祖那樣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不逞強,不專斷,與將相、百姓和四夷都能頗為和諧地相處。這種平和的個性,反而給了人們更多的空間。這空間造就了他們作為個人和帝王的幸運,也造就了當(dāng)時百姓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