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光友
——《讓教育與美好相遇》之美好教育的人性美解讀一
站得高,看得遠,應該沒人懷疑,可這是看風景,看大千世界。若是看人,看心靈世界,站高了,也許就什么都看不到了。
有經(jīng)驗的老師總會告訴我們,要蹲下身子看學生,要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這也是美好教育一個最基本的理念。
蹲下,一個小小的動作,經(jīng)意也好,不經(jīng)意也好,對于教育的意義,都不可小看。蹲下去的是老師的身子,升上來的是教育的高度。
當然,把“蹲下身子”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賦予的肯定不是動作的意義,而是指教育的一種態(tài)度,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尊重。一個沒有或者缺少尊重的教育,是不可能指向美好的。
有了尊重,才有平等。一個居高臨下的教師,只會給學生帶來壓力和窒息感,這會嚴重降低學生的生存質量。在一種缺氧狀態(tài)下,教育還能鮮活嗎?一個平等的氛圍,空間就不同,空氣就不同,人的感受和舒適程度就不同,教育就會是另一個樣子。美好教育要尋找的感受,第一就是舒適感,然后才追求快樂感、美感、幸福感。舒適感主要是對環(huán)境的感受,尤其是人際環(huán)境。師生平等關系的打造,是教育民權、教育民主化建設的核心。
有了尊重,才有理解。當老師平等對待學生的時候,就能站在學生的位置,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和看待問題,也就會明白學生,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當師生處于對等位置的時候,學生也更容易產生換位思考,也就會明白老師,為什么是那樣,而不是這樣。老師理解學生的程度,決定了教育的角度;學生理解老師的程度,決定了教育的效度。
有了尊重,才有信任。有了平等、理解做基礎,師生之間的信任關系就自然建立起來了。有了信任做基礎,師生之間的溝通就自然暢通了。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溝通的過程。一個建立在尊重、平等、理解和信任基礎上的溝通,無疑是有效溝通。有效溝通,意味著教育就是有效的。一個有效的教育,才有可能向美好教育靠近。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您的教鞭下有瓦特,您的冷眼里有牛頓,您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警醒我們:千萬要尊重學生,否則天才就會被我們扼殺。
公 眾 號 主 人
孫光友,岳陽市第一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校長,湖南理工學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教育報刊社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教育雜志專欄作者,美好教育理念倡導者。出版詩集1部、專著1部、合著1部。
用花開一瞬的時間相遇,讓山水綿長的時光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