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父母愛情》電視劇時,我不止一次地為江德福和安杰的愛情而熱淚盈眶。
江德福是真的愛了安杰一輩子,到了老年還互相吃醋,這種真愛很難得。
安杰也為江德福改變了自己,慢慢地他們都活成了對方的樣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我一直感到疑惑的是:如此恩愛和睦的一對夫妻,養(yǎng)出的孩子怎么既叛逆又敏感?
一般來說,在父母恩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加陽光自信,會更加尊重父母,會更加懂得愛和被愛,女兒會更不容易被渣男騙,兒子也會更有責任心。
看了原著才懂這是
所謂“父母愛情”,只是江德福單方面的愛,而安杰只愛自己,她不但從未愛過江德福,還嫌棄了他一輩子。
安杰是大家閨秀,出生在青島一個不大不小的資本家家庭,她父親經(jīng)營的產(chǎn)業(yè)有很多:紡織廠、洋車行、洗染店、藥店和數(shù)家飯店。
但出于種種因素,安杰和哥哥姐姐也沒繼承到什么財產(chǎn),后來安杰在公私合營的藥店當會計,比起一般女性,過得還算不錯。
也正是因為安杰長相出眾,她才被市衛(wèi)生局的寇同志挑中,才有了跟江德福的結合,只是她可看不上江德福。
關于安杰的長相,原著中這樣寫道:
我對我母親的印象比較復雜,不太好說。我記事時母親已是四十多歲的人了,但四十多歲的母親臉上保養(yǎng)得幾乎看不出歲月的痕跡。她的膚色很白,皮膚很細,這兩樣給她的年齡大大地打了折扣。我上初中時,有一篇課文里提到了“徐娘半老風韻猶存”這樣一個當時我還不知是褒是貶的詞句。老師在講臺上起勁地解釋“徐娘”和“風韻”的時候,我腦袋里一下子就有了母親那張白皙細膩的臉。我相信全班四十多個學生,我是最先明白并深刻領會這個成語所表述的四十多歲女人的模樣的。為了這個風韻猶存的“徐娘”,我心里別扭了好些日子。
原著中的“我”,就是劇中的小女兒江亞寧。
徐娘雖老,猶尚多情,成語源自歷史典故,是為貶義,諷刺那些芳齡已去還放浪風騷的女人,亞寧卻以此來形容自己的母親。
看到自己的父母年齡有魅力,本是件驕傲自豪的事情,而亞寧卻是如此的嫌棄。
盡管安杰年輕貌美的事實擺在這兒,可亞寧心中就是很別扭,她上面的哥哥姐姐們也都不喜歡這個媽,他們稱“攤上這么個媽真倒霉”。
可他們?yōu)槭裁床幌矚g自己的母親安杰呢?
原著中,安杰生了7個孩子,三個兒子四個女兒,生“老七”時38歲,后面還有一個老八給流掉了。
你可千萬不要以為安杰生這么多孩子,是因為她喜歡孩子或者是愛自己的丈夫。相反,她很煩她的這7個孩子。
人家隔壁王海洋家的“病媽”,都整天用深情的目光愛撫在王海洋身上,而安杰從沒這樣過。
她那雙大而炯炯有神的美目總是穿越過我們兄弟姐妹七人的頭頂,落在一個虛無縹緲的地方,好像那里有她另一群子女和另一個家。
孩子是最能分得清好壞的,他們對父母的態(tài)度和感情截然不同。
安杰的七個孩子都嫌
因為江德福能跟孩子們打成一片,還經(jīng)常背著安杰給孩子們零花錢,他最寵的是小女兒,總是將她抱在懷中哈哈大笑。哪怕是過了很多年,亞寧都無法忘記父親的笑,而那種慈愛是她在母親那里永遠感受不到的。
母親總是一副很煩我們的樣子,對我們七個小活物沒完沒了接連不斷的要求和糾紛始終缺少一份做母親應該有的耐心。她大部分時候是皺著眉頭聽我們說話,聽不到一半她就會揮著手不耐煩地把我們從她身邊轟走。她的這種繼母似的態(tài)度跟我們的父親簡直沒辦法相比,因此,我們兄弟姐妹在情感上比較
親 。
原著中的安杰對丈夫和孩子都很苛刻。
因為安杰管得太嚴格了,把他們折磨得死去活來,不但控制著吃飯,還有客人送的吃的喝的,她總是嫌棄不干凈,從而扼殺了孩子們對小零食向往的天性。
既然如此,安杰為何還要生那么多
除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之外,江亞寧是這樣解釋的:
以我現(xiàn)在這種為人婦為人母的角色去體會當年的母親,我給予母親以相當?shù)睦斫?。試想,在那樣一個時代,在那樣一種環(huán)境,我母親除了生孩子還能干點什么呢?你總得給她點成就感吧。
沒錯,是成就感,原著中安杰最大的成就,就是給江德福生了一堆孩子,也填補了她在島上 無事可做的空虛感。
看原著,你會發(fā)現(xiàn),安杰對江德福從來沒有愛和崇敬,只有鄙視和嫌棄。
倆人第一次見面,安杰就因江德福坐過站而不滿:這不是笨蛋一個嗎?在這個城市里,除了鄉(xiāng)下人戀著公共汽車,誰還會過站不下車?
所以安杰嫌棄江德福沒見過世面,而江德福,是真的有那么上不了臺面嗎?
一米七八的個頭,50年代時興的中分頭被水抹得服服帖帖的,上衣口袋里插著一支英雄牌鋼筆,表明他對文化的渴望和不陌生。我那時的父親,雖然進城僅兩三年的功夫,但混在城市小伙中,簡直可以以假亂真。
安杰的眼神很毒辣,第一次見面,她的注意力就到了人家的手指甲上,她嫌棄江德福手指甲縫里藏著許多污垢,回家對姐姐這樣誹謗:
看那鄉(xiāng)巴佬樣兒,還插著桿鋼筆。聽他說話我敢肯定他認的字不上一百個,那英雄牌鋼筆插在他口袋里簡直糟蹋了!
孩子們敬佩父親的樸實,而安杰最是嫌棄丈夫身上那種農民固有的特質,不但嗤之以鼻,還無法忍受:
我就經(jīng)常見到母親在面對父親那種自然流淌的樸實時臉上所溢于言表的那份神情,那神情同一個急著趕路的城市人被一個鄉(xiāng)下人攔住問路時的德行一模一樣。
所以,安杰婚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江德福進行“后天行為”的大改造,比如飯前便后洗手、飯后漱口擦嘴、睡前“三洗”,吃飯不要吧唧嘴等。
所謂愛屋及烏,因為嫌棄江德福,安杰對鄉(xiāng)下的婆家更是嫌棄。
結婚幾十年,安杰一次都沒回過江德福老家,雖然公婆不在了,但還有一個大哥,以及七大姑八大姨和各種侄子侄女。
于情于理,安杰應該回去看一看,哪怕是給丈夫一個面子呢,但她死活不肯,理由不是怕吃苦,而是怕虱子,提起就露出難以描述的表情。
江德福的大哥去世,只有他帶著大兒子回去的。
十多天回來后,孩子們都慌著迎接爸爸和哥哥,安杰則是一副不冷不熱的態(tài)度,沒有一句關心的話,也不顧餓壞累壞的丈夫和孩子,而是讓先洗澡換衣服。
夸張的是,第二天安杰胳膊上就起滿了紅疙瘩,說是虱子咬的,江德福問怎么偏咬她自己?安杰陰陽怪氣地說江德福跟他們是青梅竹馬,自然是不會咬。
可見,安杰對江德福的嫌棄,對鄉(xiāng)下的嫌棄,是由內而外,由心理到身體的。她那哪里是虱子咬的,又沒有回鄉(xiāng)下,只是跟回了鄉(xiāng)下的江德福接觸了,她那是神經(jīng)反應,是神經(jīng)性皮炎。
還有那些鄉(xiāng)下親戚上門時,看到安杰的反應,就懂
安杰對待江德福的親戚,就像對蝗蟲一般厭惡,但她也不好多說什么,因為自己沒有工資同樣靠著江德福吃飯,只能視而不見,連一絲假笑都不愿給他們,還因此跟江德福吵架。
安杰嫌棄了江德福一輩子,不管什么場合,她
就比如安杰強行給女兒安排女婿,導致女兒喝藥自殺,江德福讓安杰吸取教訓,畢竟感情不容旁人摻和,再說了那女婿跟女兒門不當戶不對的。
安杰突然就爆發(fā)了,像潑婦般的大喊大叫:
你也配說門當戶對?三十年前你跟我門當戶對嗎?那時候你是
什么 ,你不也跟那人一樣是個農村人嗎?農村人怎么啦?農村人就不是人,農村人就不該也不配娶個城市女人做老婆嗎?
都已經(jīng)過了三十年了,安杰還在拿門當戶對說教,可嫌棄農村人的是她。
安杰嫌棄江德福老家的親戚,嫌他們索取得多,亞寧從公平角度說,那些堂哥堂姐即便是排著隊扛著包,都沒母親娘家人得到的好處多。
安杰娘家一家都因江德福的關系,受益頗多,不只是階級上的問題,還有:
舅舅家的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姨媽家的兩個女兒,除了舅舅家的二表哥眼睛近視得跟個盲人似的,其余的表哥表姐們統(tǒng)統(tǒng)被我父親弄到了部隊,都入黨、提干、當工農兵大學生去了。這是我父親的那些個鄉(xiāng)下親戚做夢也不敢想的。
這也是安杰娘家一家人讓安杰嫁江德福的目的和算計。
嫁給江德福,安杰是“萬般委屈”的,又對婚后豐厚的物質生活和安逸的日子比較滿意。
婚后江德福要去島上執(zhí)行任務,安杰大罵他是騙子,淚流滿面像被拐賣的良家婦女。
而事實是,安杰上島后享受到了無盡的榮譽和尊重,也正是在那些注目禮下,安杰從不適應到融入了海島。
其實跟姐姐安欣相比,安杰足夠幸運了,可以說她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亞寧在寫“父母愛情”前,就說了個前提——如果婚姻也算愛情的話。
安杰嫁江德福前,沒有愛情,婚后也沒有那么美滿,所以這段婚姻自然不代表愛情。
安杰和江德福結婚時,已經(jīng)是婚姻戀愛自由的時代了,但亞寧納悶的是:
作為一個堂堂的海軍軍官的我的父親和一個幾乎可以算得上是大家閨秀的我的母親,他們既沒人逼著,也沒人趕著,怎么就走入了洞房,并且勤勤懇懇地開始了漫長的生八個或七個的生兒育女的夫妻生活呢?
沒有強逼,但有軟磨,安杰是因寡不敵眾才向江德福“妥協(xié)”的。
安杰的娘家沒有一人不同意她嫁給江德福,原因是哥哥娶的老婆是惡霸地主家的女兒,姐姐的未婚夫是父親以前的生意伙伴,階級成分也是個高門檻,意味著將來的日子不會好過。
所以,海軍軍官江德福送上門,就等同于天上掉餡餅了,有這么個革命同志為自家壯膽,日后就好過得多。
在安杰的“委屈”下,在哥哥姐姐的鼓勵和支持下,江德福對安杰開始的愛戀,也變成了賭氣,為了爭口氣而拿下安杰,且一結婚就打開了生產(chǎn)的大門,他是徹底征服了安杰的人身。
關于孩子,原著這樣寫道:
如果你們以為他倆生了七個孩子,而且兒女雙全,那生活一定美滿幸福,我這個白癡或者
弱智 就要笑話你們也是白癡或者弱智 了。數(shù)量有時候什么也不能說明,只是一次次行為的重復罷了。
看到這里,又覺得一生愛浪漫的安杰,為了現(xiàn)實的不得已而妥協(xié),徹底被命運折服了,失去了自我的她,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點擊下方卡片 一起品書評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