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瑞典》一章時,我的心態(tài)很穩(wěn)定,一直都在羨慕。到了德國這一章,它給我的感覺更接近我們國家,差異在于我們通常以與父母輩共同育兒來代替日托班和保姆,不過中產(chǎn)家庭應該會更多用育兒嫂吧,確實挺期待我國數(shù)據(jù)的。1、柏林本就高調宣揚自己包容萬象,很多受訪者在描述自己為什么喜歡住在柏林時都提到了那些欣欣向榮的LGBT(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與跨性別者)和移民社區(qū)。柏林是一個不管怎樣安排工作和家庭生活都不會招致批評的地方。原因:柏林的異質性早就聽說,還挺向往的,期待有一天可以真實地體驗看看,在這樣的文化里,女性的選擇所要背負的壓力應該也會相對較小一些吧,畢竟缺少了很多人自以為是的指手畫腳。2、帕特里夏:活著,生活,愛,這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原因:自己最近也在思考,我追求的事業(yè)到底是為了能賺更多的錢讓別人看起來更加光鮮亮麗還是說希望在這份事業(yè)中體會到生活和愛?又或者生活的感覺不一定是來自于事業(yè),還有可能是其他?比如照料他人、為他人付出?(Alex阿姐,有一個兒子,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人,跟育兒嫂共同育兒,伴侶需要經(jīng)常在外地工作,所以較少參與育兒)3、美國文化歷來崇尚辛勤勞作:漫長的工作時間和更高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都是值得被稱頌的。有足足三分之二的美國人(66.4%)相信,吃苦耐勞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一項重要品質,但只有17.9%的德國人認同這個觀點。原因:感覺我們國家的主流價值觀也挺像美國的,父母輩總覺得我不太能吃苦,好像總想著偷懶似的,我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在這樣不停地自我暗示,總覺得自己不夠勤快、不夠努力,有點像《平原上的娜拉》里的劉曉樣,可能也是無法從更大的視角看到階層帶來的局限、并因此對自己多一些寬容。我還在想:如果我們國家之前的目標都是趕超美國,感覺因此價值觀也有點偏向他們了,那到了這個階段,好像經(jīng)濟上一直在鼓吹很厲害了,能不能也去反思一下如何跟歐洲國家學習一些經(jīng)驗呢?尤其在有那么強烈要鼓勵女性生育的意向上?4、克里斯廷:我努力去鼓勵別人,尤其是女性,爭取站在平等的基礎上說,“為什么得媽媽一個人休全部的育兒假?為什么不鼓勵你的丈夫和你一起分擔?”因為這真的會影響到你以后回歸職場的事兒,得邁出第一步,不然你可能真的會連回去的機會都沒有了。原因:看到最后一句話有點想哭,腦海里有了一幅很決絕的畫面,第一步對很多女性來講確實是一個壯士斷腕的決定,因為這是一場持久戰(zhàn),越早邁出第一步,可能越是給自己一個回頭的機會。真的太難了~(Vivi可愛多,有一對龍鳳胎兒女,自媒體創(chuàng)業(yè)人,跟老公兩人育兒,伴侶參與較多,也是做自媒體)
5、因為壓力太大,萊娜計劃在接下來一年的育兒假中抽時間在家附近找找工作,即便新的崗位可能用不上她讀博期間習得的技能也無所謂。原因:萊娜的處境讓我很有共鳴,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就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雖然沒有生小孩,但是我現(xiàn)在的每一個決定的畫面里都不自覺地包括了TA,都在想如果TA來了,我應該以怎樣的狀態(tài)存在才是對TA來說最有益的安排,哪怕我自己可能沒有辦法把自己過去幾年努力學習的內(nèi)容應用到真正的工作中。想到這個我有點悲哀,因為我擔心自己未來會陷入到一種“我為了你奉獻和犧牲”的陷阱里,而這個是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這應該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選擇,而不應該是加在我孩子身上的沉重的道德枷鎖。6、在這幾起(職場性別歧視)事件中,雇主一方都是勝利者:公司希望得到他們需要的理想員工,而肩負較少育兒責任的男性獲得了這些職位。原因:這里我想到了關于“性別紅利”的話題,很多男性都說在沒有感覺到作為男性的性別紅利,反而是感受了女性的性別紅利。但是看到這些例子就能知道,男性往往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獲得原本只考慮公司奉獻應該給予女性的職位,這不是紅利是什么!而如果說女性愿意把自己作為性資源來獲得所謂性別紅利,先不說這可能是被物化的結果,但至少她也是有付出的,也是有成本的,對比之下,男性的紅利成本是什么?義務范圍內(nèi)嗎?生氣!(沈奕斐老師,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復旦大學副教授,跟父母輩一起育兒、伴侶是法官,兩個人育兒時間差不多,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伴侶較多)
7、全職工作和追求事業(yè)往往意味著巨大的個人代價:這些女性作為母親和員工的身姿與占主導地位的理想媽媽形象背道而馳。她們時不時地會被其他媽媽、自己的伴侶、不贊同她們選擇的雇主苛責,更有一些,就像西爾克,最終打算要縮短自己的工作時間。原因:看到職場女性承受的這些壓力,更覺得找到同盟真的太太重要了,彼此間的支持帶來的力量無窮,也可以是共同練習如何應對他人質疑,共同掀起更大的風暴。1、為什么他們明明都覺得無法承擔壓力很大了,還要繼續(xù)生孩子,生到四個?(我查到了原來在德國,如果胎兒超過十周流產(chǎn)是違法的,繼而想到,德國之所以為有這么長時間的育兒假是否也與此有關?因為是按照他們的要求不流產(chǎn),那他們就要通過提供福利來承擔孩子的養(yǎng)育責任?同時,我又聯(lián)想到了女性的生育權問題,在對工作—家庭平衡的支持上面,生育自由和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很多德國媽媽弄混了這兩個,我想跟大家討論的是,這兩者如果容易被弄混,那它們的關系又是如何呢?)寫在最后:感受越來越多,哈哈,還挺享受這種讀書感覺的,尤其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只是簡單提問,還能夠進行聯(lián)想和探索的時候,在輸出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還是有成長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