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練習1:我的人生故事
練習2:我希望父母沒有做過/說過的事
1、幾乎時間節(jié)點都發(fā)生在我的成年之后;
2、發(fā)現(xiàn)自己是很努力湊夠十個,對比之下發(fā)現(xiàn)因為跟父親的接觸相對較少,很難有內容,而因為女性多是照顧者,所以在母親的部分還是能找到一些內容;
3、影響我的語言和行動多數(shù)與性別問題直接相關,也促進我思考為什么我對性別議題興趣較高,因為跟我自己的生命經歷息息相關。
什么阻礙了我們對原生家庭的認識——自我防御機制
否認:“孩子們也會全心全意忠誠于他們的養(yǎng)育者,即使養(yǎng)育者會虐待他們??謶衷?加依戀的需要,即使依戀的對象也是恐懼的來源?!比绻且屛覀冞x擇,到底我們是“壞的”,還是父母是“壞的”,我們很多時候(特別是小的時候)情愿選擇我們?!?/span>“完美又神圣的父母”
大事化?。?/span>當我們回顧過往時,重要的不是“我的父親只是撫摸過我的胸部”,而是這件事情給幼年的我們帶來的困惑和恐懼,幼時的我們是怎樣解釋父親的行為的,以及這些解釋、困惑和恐懼怎樣影響到了我們現(xiàn)在的人生。
合理化:直面原生家庭之傷并不是為了譴責父母,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梳理過往人生,找出記憶中的精神或者肉體傷口,這樣我們才能想辦法治愈它們。一味地怪罪父母,或者一味地為父母“脫罪”,對于我們愈合原生家庭之傷不利。
記憶破損:大腦保護即解離、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找專業(yè)人士。
電影《春潮》里兩對母女關系
原生家庭對我們生活的負面影響——戴面具,扮演家庭角色
健全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樣的?
父母珍視孩子如同自然的禮物。他們明白,孩子的自我價值與生俱來,孩子不必去做任何事情來“爭取”父母的愛。
在真我的指引下,我們會發(fā)展出坦率自然的行為、充滿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思想,以及對于自身天然特質的接納和寬容
在原生家庭中被迫戴上“面具”——適應父母的需求
面具滲透進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一層包裹在心靈上的硬殼,阻礙我們體驗、接納和表現(xiàn)自己的天然特質,也使得我們逐漸地模糊了假我與真我的界限。
發(fā)現(xiàn)自己:有點模范,有點隱身,還有點照顧
面具的代價:毒性羞恥感——必須戴上面具,變成假我,我們才會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被接納的、被尊重的。
影響+后果:
·逃避情緒——情緒積壓導致攻擊自我或他人,常常會感到自己沒有“充分地”生活。
·失去信任——給人際關系帶來挫折,內心疲憊不堪,尤其是親密關系。惡性循環(huán)。
·習得性無助——永恒受害者,停止前進。
電影《那人那山那狗》里父子關系
我們該不該允許自己憤怒——允許
注意:
第一,感受到憤怒并不代表我們一定會用暴力和失控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感受到憤怒,僅僅 說明了我們感受到憤怒這種情緒,我們卻有能力選擇使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釋放它。
第二,對原生家庭的憤怒其實是成年子女對父母“去神化”的過程。用更加符合客觀事實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來看待我們之間的 親子關系。
沉浸于吐槽父母,我們得到了什么?
這樣共享“秘密”的感覺,增強了網絡論壇作為一個集體的親密感和凝聚力, 也為“小白菜”賦權:我們不再是那個沒有任何力量的兒童了,可以作為一個集體組織團結起來,共同“反抗”原生家庭之傷,奪回屬于自己的權利。
我們失去了什么?
這樣“永恒的受害者”模式否認了我們作為人的韌性和智慧,忽視了自身的成長,也忘記了人生終究是自己的責任。我們就這樣輕率地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了原生家庭身上,把自己本可以擁有的力量拱手交給了父母。
電視劇《都挺好》里父女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