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好脾氣和壞脾氣兩個面孔,當(dāng)有人問起來你把好脾氣留給了誰?一般人會說:我對同事脾氣很好的呀,畢竟每天一起工作嘛!我對朋友脾氣很好的呀,和藹可親,微笑待人??!對鄰居都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每天只要見到了都會問聲好!
但如果問你把壞脾氣都留給了誰?有幾個人敢在評論區(qū)回答的嗎?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中年男人陪著自己的父親在自家花園里曬太陽。
兒子看著報紙,而父親坐在旁邊看到一只小鳥問:“那是什么?”
兒子無奈地看了一眼回答:“一只麻雀”
小鳥嘰嘰喳喳又飛到花壇里,父親又問:“那是什么?”。
兒子合上報紙,一臉不耐煩地回答:“一只麻雀,一,只,麻,雀”再一次強調(diào):“是麻雀爸爸”。
父親沉思片刻一會兒,又問一遍:“那是什么?”
兒子忍無可忍咆哮:“為什么你這個樣子,我已經(jīng)告訴你幾次了,那是一只麻雀,你沒聽進去嗎?”
父親默默地走開,不一會兒拿著一個日記本回來,給他打開曾經(jīng)帶孩子的美好記錄,并讓兒子大聲讀出來:“今天我剛滿3歲的兒子,跟我一起坐在公園里,看見一只麻雀在我們面前。我的兒子問了我21次“那是什么”,而我也回答了21次,我抱著他,他問我同樣的問題,重復(fù)又重復(fù)地問,我對這天真且好奇的小男孩,一點也不生氣。
兒子默默地合上日記本,羞愧不已地親吻了父親的額頭。
我們對父母發(fā)脾氣,因為他們是最愛我們的人。
從小就呵護著我們,慣著我們,知道即使我們再不對,他們也會原諒我們,不會離開我們。
可是我們忽略了,父母也是人,也有煩惱,有脾氣,他們能容忍,只是因為對我們的愛,只是因為我們和他們之間有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
我們對愛人發(fā)脾氣,只是因為心里在乎他們,把他們當(dāng)成了自己人,直言不諱。
把自己脆弱的,無力的那一面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其實是想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想,既然你是我在意的人,就應(yīng)該無條件地愛我,原諒我,包容我,可是我們錯了。
愛人不是我們的撒氣桶,不是我們壞情緒的垃圾箱。
我們很多人真的會把自己丑惡的面孔,壞的脾氣暴露無遺在最親的人面前,失去耐心。
而真正厲害的人,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最親近的人,都會有好的脾氣,是要看你是否懂得與生活握手言和。
?
認(rèn)識這么一位老者,每年他都會帶著妻子各處游玩,一次有人問他:“你是如何保持與太太總這么和諧的?”他回答:“讓”
于是他講起曾經(jīng)的故事,誰都有年少輕狂的時候,脾氣也會暴躁,老大不小終于找到愛的人,相愛容易相守難,在婚姻進行到第3年的時候兒子出生了,各種家中大大小小,瑣碎事不斷,又得工作,搞得夫妻二人整天因為一點小事爭吵,鬧得雙方父母也不得安寧。
有一天,老爺子吵得手腳發(fā)麻,頭暈?zāi)X脹地扶住了門框,那一時,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還不能死,我還沒活夠??!這生氣真的會出事的”,再看看自己媳婦也是氣
他調(diào)整心態(tài),趕緊扶著墻坐在沙發(fā)上,喝了口水,想一個問題,如何過好余生“讓”,這個讓不是承讓別人,而是承讓自己,讓自己內(nèi)心平和。
他秉持一個“讓”字,對待家中父母態(tài)度也溫和了,對妻子也開始忍讓,家里的氣氛在無聲無息中發(fā)生了好的轉(zhuǎn)變。
對比一下我們自己,從今天起,對在乎的人保持微笑,對身邊的親人給予愛和關(guān)懷。
別再無端的指責(zé),抱怨,誤解,因為時光匆匆人易老,再不行動就沒力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