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問茶武夷 五】名樅山一線 天游峰九曲

  

  圖文 / 幾葦渡

  去過兩次武夷山,最近一次是今年五月中旬 一次旅行達人體驗活動,上一次是2012年5月1日,和兩個朋友一起,用一天的時間游覽了“大紅袍母樹、一線天、天游峰與九曲溪“,晚上連夜趕到福州機場。兩次到武夷山,喜歡上了這里,有山水秀色,有文化情懷。于是也翻出了老片子,沖圖配字,分享給將去武夷山的朋友們。

  武夷山,如果印名片的話,最響亮的兩個職務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從自然方面講,武夷山是地球同緯度地區(qū)保護最好、物種最豐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擁有2527種植物物種,近5000種野生動物。從文化方面講,自秦漢以來,武夷山就為羽流禪家棲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宮觀、道院和庵堂故址,也曾是儒家學者倡道講學之地。而且這里更有自然與文化結(jié)晶——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

  

  跟著圖片看看主要景區(qū)的游覽足跡吧!

  母樹大紅袍景區(qū) 】

  武夷山巖茶與大紅袍的概念,我也是反復多次才弄明白的。概括一下說,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山中巖石周圍生長有茶樹,所以稱為“巖茶”。制茶工藝屬于半發(fā)酵的青茶,也就是烏龍茶。臺灣的凍頂烏龍也是清代時期從武夷山移植過去栽種的(具體時間有不同說法)。

  武夷巖茶品種繁多,有一千多種。質(zhì)檢總局GB18745《武夷巖茶》強制性國家標準中,將巖茶分“大紅袍,水仙,肉桂,名樅,奇種”幾個系列。水仙、肉桂是巖茶的當家品種,也就是產(chǎn)量最大的。傳統(tǒng)名樅有五大名樅:大紅袍、鐵羅漢、半天妖、水金龜、白雞冠。因大紅袍是五大名樅之首,就單歸一個系列。而大紅袍母樹有六棵,屬于不同的6個小品系,雀舌、北斗、奇丹、大紅袍等純種茶都是這幾棵母樹后代中培育出來的?!捌娣N”就是其他小眾品種的統(tǒng)稱了。

  

  

  “大紅袍”的命名,來源一個故事。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舉子丁顯上京赴考,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天心永樂禪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葉泡與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狀元之后,前來致謝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后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狀元用錫罐裝取大紅袍帶回京城。狀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醫(yī)無效,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后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人看管,采制茶葉悉數(shù)進貢,不得私匿。......

  故事中大紅袍茶樹的具體地點已不可考。目前公認的大紅袍就是九龍窠的那幾株,最好的年份,茶葉產(chǎn)量也不過幾百克。

  1962年春,中國農(nóng)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九龍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科研人員剪取九龍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1985年1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慶之際,五株大紅袍“秘密”的引回(領導不知情),種在御茶園名叢觀察園中。直到1994年,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大紅袍巖茶無性繁殖及加工技術研究》獲福建升科委科學技術成果鑒定通過。

  1996年,武夷山市景區(qū)管委會開辟了九龍窠大紅袍茶文化旅游線路。

  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俗名大坑口。峽谷兩側(cè)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九條龍。人們遂把峽谷喻之為游龍的窠穴,故名九龍窠。沿著幽谷鋪設了一條石徑。兩側(cè)澗水長流,茶園碧綠,芬香沁人,景色幽美。

  

  

  

  

  

  雨后的山中,到處是溪水,有的在石板路兩側(cè)的河溝里,有的從山頂巖石上飛濺而下,有的含蓄在山巖縫隙中。水的靈性平添了武夷山的秀美。

  

  大紅袍母樹生長在九龍窠谷底靠北面的懸崖峭壁上。這里疊著一大一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郁的茶樹,枝繁葉茂。它已有340余年的歷史。2007年7月,最后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樹的20克大紅袍茶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這也是現(xiàn)代茶葉第一次被藏入國博。

  武夷山市政府在2001年注冊了“武夷山大紅袍”商標,持有人為“武夷山市茶業(yè)科學研究所”并出臺具體管理辦法,由茶科所管理及授權使用商標。當?shù)夭枞~企業(yè),可以根據(jù)根據(jù)相關條件要求申報使用。但實際中,市場上的各類“大紅袍”比比皆是,絕大多數(shù)是“商品茶”,用多種武夷巖茶的混合制造,借用了“大紅袍”的名字而已。

  

  

  在大紅袍景區(qū),正是采茶的季節(jié)(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遇到采茶隊伍,趕緊抓拍了幾張。

  巖茶的采摘與書中描繪的綠茶采摘大不相同,直覺是“粗獷”,大姐們用手直接擼葉子到筐里(不追求嫩葉),重復動作、非常迅速。

  

  

  

  

  

  

  【天游峰及云窩景區(qū)】

  武夷山景區(qū)的主峰是“天游峰”,海拔408m,相對高度215m。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贊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它是一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巖脊,東接仙游巖,西連仙掌峰,削崖聳起,高聳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澗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約120m泉。

  

  峰上名木古樹眾多, 常綠闊葉林郁郁蔥蔥。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歷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一幅為"第一山",系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理應號稱"第一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攀登天游峰,沿石臺階上行,有一段路是直接行走在巨大的裸露山巖之上,需要手扶護欄,謹慎前行。

  

  爬上去對于平時缺乏鍛煉的人來說,還是有點累。但當你站在峰頂、俯視群山與九曲溪的時候,視覺的沖擊會使得疲勞感頓消,成就感直升。

  

  

  

  在天游峰頂,有一顆探出的枯樹,不知道品種,感覺很倉勁,就用長焦拍了下來。

  

  翻過天游峰下,沿路而下,九曲溪畔,喝上幾杯巖茶,也是一種享受。

  

  

  

  在天游峰景區(qū)內(nèi),除了爬山之外,還有很多自然和文化景觀可以駐足。

  (一)云窩

  天游景區(qū)內(nèi)墜石疊壓,積磊成洞;而背倚眾峰之峰麓也有很多天然石洞。大小洞穴十數(shù)個構(gòu)成了一個特色。清曉時節(jié),洞內(nèi)的空氣溢出洞外,與洞外大量的冷空氣相遇,凝聚成霧狀,迷漫一片,若云朵從山窩中奔涌而出,故稱為云窩。云窩分為上下云窩,以鐵象巖為界。巖前直至九曲溪之濱稱下云窩,巖背稱上云窩。

  所以這里有很多帶“云”字的摩崖石刻:云橋、云路、云關、云窩、梯云、白云深處、噓云、崖云……等

  

  (二)御茶園

  武夷巖茶的入貢,始于宋代,但御茶園的創(chuàng)設,卻是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現(xiàn)在僅存遺址了。

  據(jù)志書記載:御茶園初創(chuàng)時,曾經(jīng)盛極一時,園內(nèi)建筑的大致布局是;前有仁鳳門,后有拜發(fā)殿(亦名第一春殿)、清禪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還有碧天橋和通仙井。御茶園設場官2名負責管理,每年交貢茶三百六十斤,泰定五年(公元1328年)崇安縣令張瑞本于園之左右各建了一個茶場。

  

  

  (三)叔圭精舍

  位于云窩景點中心,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宋徽宗禮聘崇安籍鄉(xiāng)賢江贄(字叔圭)入朝為官。江贄三辭不赴,遂命縣令陳難為之建造精舍于云窩,匾額為“叔圭精舍”,并賜號少微先生。

  現(xiàn)存還有標志性的巖刻“叔圭隱居之處,著《通鑒詳節(jié)》”,及少微坊、江氏奉先祠碑記。

  

  

  【一線天景區(qū)】

  一線天景區(qū)位于九曲第二曲的溪南,不臨溪而突兀屹立于西南。以洞天奇觀而聞名遐邇。主要景點有靈巖、靈洞、伏羲洞、風洞和橫貫三洞的一線天以及三洞對面的藍巖、樓閣巖、石門巖、螺絲洞等,它們或以高曠雄偉稱絕,或以幽深多變見奇。

  

  

  

  【 武夷山博物館】

  這是一座地方性綜合類博物館,以船棺、虹橋板、石器、青銅器、古陶瓷、書畫等藏品為代表。1992年,在武夷山市區(qū)原文廟舊址改建。1996年遷至現(xiàn)址(九曲溪一曲碼頭北岸,武夷宮仿宋古街)。時間關系,我只是在門口拍了一張照片。

  

  【結(jié)束語】兩次武夷山之旅,前前后后寫了五篇文章,從景區(qū)主要景點,到茶道文化,到實景演出,到云河漂流,到彝山蘭若,制作了兩個H5專題場景。通過這些的圖文閱讀,希望你能更多的了解武夷山,能愛上武夷山,僅此而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走進武夷山
奇秀甲東南:大紅袍
武夷山摩崖石刻,原來這么有故事
武夷山大紅袍景區(qū)旅游景點介紹(附圖)
武夷巖茶
大紅袍不為人知的秘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