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硅谷密探(SVS-007),虎嗅獲授權發(fā)表。
1、《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都配備專門團隊來負責原生廣告,所謂的“定制內容部門”。
2、Emarketer的報告顯示80%的市場營銷的人員發(fā)現網紅營銷有效,而60%的市場營銷人員考慮增加網紅推廣的預算。
3、《華盛頓郵報》和 Quartz 開發(fā)了聊天機器人用于內容分發(fā),微軟在去年也推出了新版新聞應用News Pro 2.0包含了新聞機器人。
2016年,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內容的變革帶來了更多機遇和挑戰(zhàn),技術與內容躍遷驅動了傳播形態(tài)的變革,我們分析了海外媒體的變化趨勢,希望為大內容時代的內容創(chuàng)業(yè)者帶來啟發(fā)。
新媒體蠶食傳統(tǒng)媒體
以Facebook等社交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市場占有率在逐漸上升,Facebook依舊是目前最流行的社交媒體。eMarketer估測2016年Facebook獲得社交媒體上廣告份額的67.9%。
根據調查,有76%的Facebook用戶每天都訪問Facebook,而51%的Instagram用戶每天使用Instagram。
內容提供者為平臺勞作
目前的諷刺之處在于,新聞“產品”仍在繼續(xù)傳播,而內容正是科技平臺確保用戶留存的關鍵,但數字廣告增長的主要受益者并非新聞的制作者,而是平臺。
皮尤 2016 年的報告指出,美國數字廣告支出總和,包括社交媒體、搜索引擎,以及其他類型網站的數字廣告支出,同比增長約 20%,接近 600 億美元。這一增長率高于此前兩年。與此同時,報紙行業(yè)的預算正在縮水,并不時傳出裁員的消息。
皮尤指出:“與一年前相比,數字廣告營收中更大的一塊蛋糕,即 65%,被 5 家科技公司所占有。這些公司都不是新聞機構,但其中一些公司,包括 Facebook、谷歌、雅虎和 Twitter,正在將新聞集成至它們的產品?!?/p>
公關內容和新聞重疊明顯
數字新聞領域,公關內容和新聞之間的重疊越來越明顯則是海外媒體的一個新趨勢。而作為新聞媒體增收的試驗模式,這種由廣告商出資贊助,新聞采編團隊撰寫的原生廣告正在不斷模糊新聞和軟文之間的界限。
在The Atlantic以及Mashable首先試水之后,原生廣告在2013年迅速躥紅。接著《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華爾街日報》都配備專門團隊來負責原生廣告,所謂的“定制內容部門”。
BI報告顯示原生廣告市場份額急劇增加
原生廣告的一個成功案例就是Buzzfeed,公司的估值已經達到15億美元。數據方面BuzzFeed更是十分傲人,每月有超過50億的瀏覽量,網站每月光在美國國內就有8000萬人次的訪問,早已超過老牌新聞媒體《紐約時報》。
Buzzfeed的網站上你看不到任何一則橫幅、硬廣、彈窗,所有的廣告隱藏在內容當中,都是為廣告主度身定制,廣告以內容的形式發(fā)布,讓其利用病毒傳播的作用機制獲得指數型傳播。Buzzfeed選擇了一條創(chuàng)新的廣告展示道路,而且獲得了市場的青睞。
此外Facebook、Twitter、Youtube、Pinterest、Instagram也擁抱原生廣告。
網紅經濟崛起
Emarketer的報告預測網紅營銷(InfluencersMarketing)將在2017年的廣告市場占領重要份額。
Emarketer的報告顯示84%的市場營銷人員將考慮利用網紅推廣手段,而且80%的市場營銷的人員發(fā)現網紅營銷有效,而60%的市場營銷人員考慮增加網紅推廣的預算。
此外,他們的數據還顯示62%的年輕人將傾向于購買Youtbue博主推薦的產品。
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生產與消費(傳播)可能是脫節(jié)的,創(chuàng)作者一般無法直接與用戶溝通,內容的傳播與二次傳播的數據無法獲得。而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有機會獲得這些數據和反饋,天然的可以做數據驅動的內容創(chuàng)作。
技術同樣也是媒介,技術改造世界就像傳媒改造人們世界觀。新的傳播工具使得我們可以與粉絲直接溝通,這也是網紅經濟賴以存在的基礎。大量行為數據在網絡上的存在,使得通過技術手段來分析粉絲群體,了解粉絲群體的屬性成為可能,這些都為網紅經濟提供了溫床。
海外對新媒體的反思
數據越來越多地表明,這些科技公司對新聞業(yè)的影響已不僅僅在于財務方面,而是涉及到新聞行業(yè)本身的核心元素之一,信息接觸。以Facebook的自動化新聞推薦系統(tǒng) News Feed為例,如果一個虛假新聞推廣到擁有大量用戶的 Facebook 里,任何一點錯誤的信息都可能會產生蝴蝶效應。去年Facebook的負面新聞不斷,主要都是由散布不實消息而起。
連奧巴馬都在大選前幾天炮轟了“以Facebook為首的社交網絡”制造了“一大堆烏煙瘴氣的無稽之談”,此外Facebook 的“熱門話題”功能就受到了質疑 。
《紐約時報》的一篇署名文章毫不留情地批評,Facebook或許希望保持中立,但是這是一種“虛偽且危險”的態(tài)度,因為現在有大約44%的人從社交平臺獲取信息。在另一篇報道中,該報還指責社交網絡多年來基本上沒有抑制虛假信息的舉措
由于影響公共輿論的能力正集中至主導內容分發(fā)的少數科技巨頭手中,問題在于這些公司將如何運用這樣的能力。
近年來的媒體新形式——直播
2016年,可以說是美國“直播(livestreaming)”領域的“元年”,或者說,是美國科技巨頭們紛紛覺醒并把目光和資源投注到該領域的一年。
一月份Facebook Live上線,直接面對的就是15億Facebook用戶這么一個龐大的群體。隨后為了給直播造勢,Facebook的CEO,馬克·扎克伯格親自上陣,先是拉著老婆直播秀恩愛,后又首次直播采訪太空宇航員,次次都上頭條。
這讓谷歌旗下的YouTube坐不住了,緊隨其后全面開啟直播功能。YouTube上不少游戲頻道擁有百萬級訂閱用戶,并且做視頻起家有先天優(yōu)勢,所以很快就搞得有聲有色,去年總統(tǒng)大選的最后時刻,各家電視臺都在YouTube上開啟了實況直播。
另一款受歡迎的直播應用是Periscope。在2015年還沒正式上線時,Twitter就收購了它。后來證明此舉很有先見之明——Periscope在15年8月,推出4個月后,就擁有了過千萬注冊用戶。2016年它也是動作不斷,無論是直播足球比賽和NFL(全美橄欖球聯盟)合作,還是民主黨的抗議活動被電視臺封鎖后直接用Periscope直播,都給Periscope帶來很高關注度。
12月Twitter宣布把Periscope一些功能直接嵌入Twitter應用的主頁面,但直播鼻祖Meerkat去年的倒閉也給Periscope蒙上了一層陰影。
虛擬現實登陸社交媒體
2014年3月Facebook斥資20億美金收購了虛擬現實公司Oculus之后,扎克伯格曾寫道:“想象一下,你不僅可以在網絡與朋友分享一些時刻,還能分享整個體驗和經歷?!?/p>
現在Facebook已經開始將Oculus技術應用到它的360Video服務中。這些通過新聞推送功能發(fā)布的獨特視頻,可以使用戶從不同的角度產生更加沉浸式的體驗。
《紐約時報》也開發(fā)了VR應用,嘗試通過虛擬現實讓讀者去“體驗”新聞。
Vice和迪士尼頻道已相繼推出360度全景視頻節(jié)目。此外,好萊塢巨制《星球大戰(zhàn):原力覺醒》也推出了一個相當酷的360度全景視頻宣傳片。隨著發(fā)行商和各大品牌紛紛跟進這項技術,并創(chuàng)造新的內容,我們有望在2016年看到更多沉浸式的視頻。
智媒時代已經到來
《華盛頓郵報》和 Quartz 開發(fā)了聊天機器人用于內容分發(fā),微軟在去年也推出了新版新聞應用News Pro 2.0包含了新聞機器人。
新聞機器人會根據指令,給你推送相關新聞。比如,輸入“Give me news”之后,NewsPro會給你推送個性化頭條。如果輸入“Justin Bieber”,它也會給你扒一扒小丁日的新八卦。NewsPro一次性只推送三條新聞,它節(jié)省了大多數新聞應用給人的“擁擠感”,還可以保證新聞的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