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又名細金工藝,是一門即將失傳的手工藝,古代主要用于皇家飾品的裝飾制作。它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金銀錯工藝。到了明朝時期,隨著編織,堆壘技巧的應用,逐漸達到鼎盛,常用的點翠工藝,可以達到金碧輝煌的效果。目前,花絲鑲嵌僅存于北京,成都兩地,北京的工藝較為齊全,集中反應了中國宮廷特色。

花絲鑲嵌也可以說是一門傳統(tǒng)的宮廷藝術(shù),其工藝復雜而繁瑣。因為其在古代大都用于宮廷貴族,王室等。它的造型優(yōu)美,品種繁多,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的制作工序復雜,需要多種工藝的結(jié)合才能完成。首先要制作胎型,施以花絲、鎪、鏨等工藝,再經(jīng)過焊接技術(shù)制成半成品,最后經(jīng)過酸洗,燒藍(此時上釉),鍍金(亦或者鍍銀),壓亮,鑲嵌寶石等工藝完成。

花絲鑲嵌的基礎(chǔ)是花絲,而花絲的制作過程又是非常之精細。首先需要將金或銀在壓條機上反復壓制,直到壓成需要的方條狀,然后才能開始拉絲。傳統(tǒng)的拉絲方法是手工拉絲(也叫拔絲),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專門的拉絲工具,拉絲板。

拉絲板的表面由粗到細排列著四五十個眼孔,這些眼孔一般由合金和鉆石制成,最細的眼孔細過發(fā)絲。在拉絲的過程中,必須由大到小依次穿過每個眼孔,不能跳過,有時需要經(jīng)過十幾次拉絲才能得到想要的細絲。剛開始,拉制的金銀絲表面粗糙,不易拉過眼孔,經(jīng)過幾次拉制后金銀絲變得光滑,此時便比較省力。




花絲鑲嵌融合了兩種不同的手工藝,分別為花絲和鑲嵌的?;ńz是以金,銀或者銅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編織等傳統(tǒng)工藝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技巧;鑲嵌則是以挫,捶,打以及擠等技巧,將金屬片做成托或者瓜子型的凹槽,再鑲以珍珠或?qū)毷?/p>
傳統(tǒng)的花絲鑲嵌的器物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 實用品,行話稱“件活”,即生活中可用物品,包括首飾,器皿等。
二 陳設品,行話稱“擺件”,即裝飾品,大致可分為爐薰,動物,建筑物和人物四大類。





2008年,花絲鑲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