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摩洛哥
是得知這個史上最難簽證國家之一
在2016年免簽了
濃濃的異國情調(diào)瞬間讓人心生向往
▽
初識摩洛哥
我輾轉(zhuǎn)26小時,橫跨亞非,站在了非洲大陸最北端。
這片受上天眷顧的土地是個讓人牽掛的國度,風塵滾滾的撒哈拉沙漠,三毛前世的淡淡鄉(xiāng)愁,電影里走出來的卡薩布蘭卡,地中海邊的童話世界。
這一切的一切都等著我去探索。
摩洛哥很難用一句話或幾個詞形容?!吧碓诜侵蓿瑓s不像非洲;不是歐洲,卻近似歐洲;是阿拉伯國家,又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國家?!?/h3>即便做足了功課,卻不盡在意料之中。

第一站:卡薩布蘭卡
“卡薩布蘭卡”早已是浪漫的代言詞。很多人不知摩洛哥,不知拉巴特,不知它在非洲,卻對這座戀戀白色之城,有著無限憧憬和想象。
印象里,卡薩布蘭卡就是一部電影、一首歌、一個時代的浪漫,一代人對英格麗特·褒曼和亨弗萊·鮑嘉的舊日情懷。

因為擁有全國最大的國際機場,絕大多數(shù)人的摩洛哥之行都是從這里開始的。
20多個小時的航行加轉(zhuǎn)機,走出穆罕穆德五世機場,便暴露在了非洲的陽光下,領(lǐng)略起大西洋的風。

世界各地從不缺有故事的咖啡館,但沒有一個比得上Rick's Cafe。
只因為一部電影,卡薩成了人們心目中想象的浪漫之都,Rick's Cafe也成了最佳的懷舊之地。
如今70年過去了,那首As Time Goes By,依舊感動著無數(shù)走進這間咖啡廳的人。

1987年修建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薩布蘭卡市區(qū)西北部,其中三分之一面積建在海上。
據(jù)說它緣于國王的一個夢,夢里國王接獲了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寶座應建在水上?!?/h3>

哈桑二世廣場又稱鴿子廣場,成百上千只鴿子在此巡游和覓食,滿場飛奔的孩子們在和鴿子戲謔玩耍。
不遠處,威嚴聳立的法式教堂和綠樹掩映下的阿拉伯清真寺交相輝映,不同的文化同時存在于廣場之上。

第二站: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四季常青,海邊空氣清新,花草樹木繁茂。
在1195年,Almohad王朝計劃在拉巴特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煞桨肝磳嵤┩戤?,發(fā)起者便去世了,清真寺停工變成了哈桑塔。
80米的宣禮塔只實現(xiàn)了44米,卻絲毫不影響它的壯麗與大氣。如今它依然屹立于此,傲視著整個廣場。哈桑塔見證了摩洛哥國家的獨立。

前國王哈桑二世的父親,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 ,也位于拉巴特市中心。
墓室內(nèi)兩側(cè)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并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

舍拉廢墟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時期皇家陵寢遺址。今早的濃霧一直沒有散去,獨自走在這900年前的古鎮(zhèn)中,四周充滿著神秘感。

1775年,舍拉在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大地震里被夷為廢墟,如今樹木叢生,是大量鸛類的棲息處。
廢墟遺址上古羅馬時期的臺地園、凱旋門、元老院、論壇、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筑群落依稀可見。

第三站:艾西拉
艾西拉有一段繁雜的歷史。
公元前1500年它是腓尼基人的貿(mào)易基地,大航海時代又被葡萄牙人占領(lǐng),19世紀變成了海盜基地,還遭遇過奧地利的報復性轟炸。

如今,艾西拉卻只是一座迷人的旅游城市。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人不多,小巧,色彩鮮麗的小鎮(zhèn)。

小鎮(zhèn)遠離城市喧囂,樸實而又安靜。墻壁上畫滿了彩繪,到處是別致的藝術(shù)裝飾。
這里物價較低,民風淳樸恬淡,人們都微笑著點頭,用簡單的英語向我們問候,表示歡迎。

深受地中海文化影響的艾西拉,總會以深淺不同的藍色為基色。

摩洛哥女孩很喜歡的“紋身”,其實是一種手繪藝術(shù)。

如果你幫這里的朋友拍照,他們還會找你要Facebook傳照片。

第四站:藍色小鎮(zhèn)舍夫沙萬
藍城舍夫沙萬,像是一個童話世界。
它的藍白很凌亂,很低調(diào),很隨和。把房子刷成藍色是家家戶戶的習慣和傳統(tǒng),隔一段時間粉刷一次。

買到什么涂料就刷什么顏色,色彩的層次沒有規(guī)律可循,藍白的比例也沒有固定的模式。
整座城藍得很隨性。天藍、寶藍、粉藍、鉆藍、幽藍、湖藍、蒂芙尼藍……甚至還有淡淡的紫和綠。

當年,回教徒跟猶太難民為躲避格拉納達迫害而逃到舍夫沙萬,從此開始這里的繁榮。
小巷里追逐的孩子,門外打盹的老人,清晨和傍晚的誦經(jīng)聲…這座建于1471年的小小山城,如今安靜地坐落在里夫山的山谷之中。

每個轉(zhuǎn)角,每條巷道,總有一扇門吸引著你往里走,它們往往半掩著,或者兀自地打開,每扇背后都是個奇妙世界。




哈桑二世廣場又稱鴿子廣場,成百上千只鴿子在此巡游和覓食,滿場飛奔的孩子們在和鴿子戲謔玩耍。
不遠處,威嚴聳立的法式教堂和綠樹掩映下的阿拉伯清真寺交相輝映,不同的文化同時存在于廣場之上。

第二站:拉巴特
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四季常青,海邊空氣清新,花草樹木繁茂。
在1195年,Almohad王朝計劃在拉巴特建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煞桨肝磳嵤┩戤?,發(fā)起者便去世了,清真寺停工變成了哈桑塔。
80米的宣禮塔只實現(xiàn)了44米,卻絲毫不影響它的壯麗與大氣。如今它依然屹立于此,傲視著整個廣場。哈桑塔見證了摩洛哥國家的獨立。

前國王哈桑二世的父親,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 ,也位于拉巴特市中心。
墓室內(nèi)兩側(cè)分列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親王墓,并建有陳列館,藏有阿拉維王朝歷代君主畫像和五世遺物及其統(tǒng)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與文獻。

舍拉廢墟為舍拉古城和摩洛哥梅里尼德王朝時期皇家陵寢遺址。今早的濃霧一直沒有散去,獨自走在這900年前的古鎮(zhèn)中,四周充滿著神秘感。

1775年,舍拉在一場以里斯本為震中的大地震里被夷為廢墟,如今樹木叢生,是大量鸛類的棲息處。
廢墟遺址上古羅馬時期的臺地園、凱旋門、元老院、論壇、法院、公共浴池等建筑群落依稀可見。

第三站:艾西拉
艾西拉有一段繁雜的歷史。
公元前1500年它是腓尼基人的貿(mào)易基地,大航海時代又被葡萄牙人占領(lǐng),19世紀變成了海盜基地,還遭遇過奧地利的報復性轟炸。

如今,艾西拉卻只是一座迷人的旅游城市。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座人不多,小巧,色彩鮮麗的小鎮(zhèn)。

小鎮(zhèn)遠離城市喧囂,樸實而又安靜。墻壁上畫滿了彩繪,到處是別致的藝術(shù)裝飾。
這里物價較低,民風淳樸恬淡,人們都微笑著點頭,用簡單的英語向我們問候,表示歡迎。

深受地中海文化影響的艾西拉,總會以深淺不同的藍色為基色。

摩洛哥女孩很喜歡的“紋身”,其實是一種手繪藝術(shù)。

如果你幫這里的朋友拍照,他們還會找你要Facebook傳照片。

第四站:藍色小鎮(zhèn)舍夫沙萬
藍城舍夫沙萬,像是一個童話世界。
它的藍白很凌亂,很低調(diào),很隨和。把房子刷成藍色是家家戶戶的習慣和傳統(tǒng),隔一段時間粉刷一次。

買到什么涂料就刷什么顏色,色彩的層次沒有規(guī)律可循,藍白的比例也沒有固定的模式。
整座城藍得很隨性。天藍、寶藍、粉藍、鉆藍、幽藍、湖藍、蒂芙尼藍……甚至還有淡淡的紫和綠。

當年,回教徒跟猶太難民為躲避格拉納達迫害而逃到舍夫沙萬,從此開始這里的繁榮。
小巷里追逐的孩子,門外打盹的老人,清晨和傍晚的誦經(jīng)聲…這座建于1471年的小小山城,如今安靜地坐落在里夫山的山谷之中。

每個轉(zhuǎn)角,每條巷道,總有一扇門吸引著你往里走,它們往往半掩著,或者兀自地打開,每扇背后都是個奇妙世界。
藍色雖然代表憂郁和寧靜,但在舍夫沙萬的時光卻是興奮的,宛如墜入了藍色的染缸,心花怒放。

這里還是貓咪的世界。無處不在的貓似乎和人一樣,都感染了藍色調(diào)的特質(zhì),少了些熱情,安靜悠哉,步調(diào)緩慢。
不管發(fā)生什么,他們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打盹。

第五站:摩北“小白鴿”德土安
位于摩洛哥北方的德土安,是摩洛哥在地中海的兩個港口之一。距離直布羅陀海峽只有幾公里,跨過海峽就是西班牙。
西班牙統(tǒng)治摩洛哥北部期間,它曾是西班牙保護國的首都。

這歷史悠久的古城約建于公元前3世紀,羅馬和腓尼基的文物都在其城內(nèi)發(fā)現(xiàn)。

15世紀,它由從西班牙退回摩洛哥的安達盧西亞摩爾人重建,因而呈現(xiàn)出西班牙南部摩爾人的風格。

第六站:梅克內(nèi)斯
建于11世紀的梅克內(nèi)斯,是與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齊名的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
除了古城本身,通往梅克內(nèi)斯的路途也美得超乎想象。伏線優(yōu)美的草甸山丘連綿不絕,仿佛行走畫中。

梅克內(nèi)斯的中心是摩洛哥最大的城門,曼蘇爾大門。
它為炫耀伊斯梅爾豐功偉績而建,極盡奢華,繁復交織的花紋襯以“伊斯蘭綠”的多葉式拱門,還鐫刻著阿拉伯經(jīng)文。
馬賽克鑲嵌畫的技藝對工匠要求很高,每個1.5×1.5cm左右的馬賽克片要經(jīng)過切片、打磨、著色、拼接,再貼附到這10幾米的墻面上。

穆萊·伊斯梅爾是位強勢的國君,他驍勇善戰(zhàn),收復了被占領(lǐng)的各地,統(tǒng)一了摩洛哥,進行經(jīng)濟建設、政治外交。
他統(tǒng)治時期的摩洛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伊斯梅爾嗜馬如命。他在王宮里養(yǎng)了500匹駿馬,每天都去馬廄巡視,還建造了大型的馬廄和糧倉。
據(jù)說糧倉里的糧足足夠御馬吃15年,馬廄外水池儲備的水,也夠它們飲一年。御馬的生活條件,甚至遠超那些為修建皇城的奴隸。

沃呂比利斯古城建于公元前3世紀,且一直是羅馬帝國的前哨城市。
古城里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場等都依然清晰可見,還有許多鑲嵌式的壁畫、精美的馬賽克地面。
可惜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將它變成了廢墟,否則,沃呂比利斯可能會是當今保留最為完好的一處羅馬遺跡。

公元793年,摩洛哥阿拉伯化的第一個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奠基人,穆萊·伊德里斯一世,死后葬在距梅克內(nèi)斯25公里外的小城。
為紀念這名傳道的圣人,小城后來改名為穆萊·伊德里斯,稱為圣城。

第七站:感受千年迷城菲斯
菲斯是摩洛哥最古老和最傳奇的城市,是一千多年來,宗教、文化與藝術(shù)中心。
走進菲斯千年古城,不可能不迷路。即使手握指南針,懷揣地圖,也還是難以逃脫把自己弄丟的命運。

據(jù)說它有12000多條狹窄曲折的小巷,9000多家店鋪,與數(shù)萬間民房交織,構(gòu)成迷陣。
與毛驢擦肩而過,聞著皮革染坊的臭味、看著五光十色的店鋪,耳邊傳來銅器鋪里叮叮當當?shù)穆曇簟?

古城有7道門,但人們還是選擇從鑲嵌滿了藍色馬賽克瓷磚的布日盧藍門進入。
菲斯是摩洛哥著名的手工業(yè)城,各種傳統(tǒng)手工藝在此傳承、發(fā)揚,在古城中按照千年的習慣合理分布著。

皮革店、銅器廣場、染布坊、石匠鋪、地毯、畫室、菲斯藍陶器、馬賽克……應有盡有。
皮革染坊,從上往下看猶如蜂巢一般,據(jù)說這個染坊沿用了上百年,最近翻新過一次。

這樣的時光,菲斯人已經(jīng)過了一千多年,這座城是活著的天方夜譚。

菲斯古城沒有汽車,毛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古城穿街過巷,猶如一次時空與歷史的穿越。

阿布伊南神學院,是蘇丹阿布伊南在位期間建立的最好的神學院,也是唯一一座有宣禮塔的神學院。
整座建筑裝飾十分精致,屋檐墻壁上的石刻雕花和木頭雕刻美麗繁復,是菲斯傳統(tǒng)精致手工藝的體現(xiàn)。

即使在伊斯蘭教真正的發(fā)源地中東,也不可能看到真正屬于那個神話時代的城市遺跡,菲斯的時間指針卻仿佛停止在了千年以前。
而卡拉魯因清真寺便是古城的心臟,也是目前仍然在運轉(zhuǎn)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但只允許穆斯林入內(nèi)。

菲斯歷史和未來的交匯點,就在于陶瓷和馬賽克磚。

操作間的分工井然有序,設計圖案的人,旁邊就坐著用油彩勾勒圖案的畫工。

不遠處的工匠將燒制好的瓷磚,用鑿子敲成各種形狀的馬賽克。

而地上散落著各種未拼接好的馬賽克圖案。

現(xiàn)代的菲斯人,甚至整個摩洛哥,都依然遵循著這些古老的傳承。

皇宮大門的花紋圖案,也是這樣一錘一錘敲出來的。

菲斯還保留著原始的手工紡織工藝。

老城里的水果鋪,老板用一條掛鉤出入店鋪。

外墻陳舊的古城,不走進去,永遠無法知曉它內(nèi)里的奢華。

在山頂看著碩大的懷舊黃城,最壯觀的卻是千家萬戶密密麻麻的衛(wèi)星鍋蓋,千年未變的古城上方,跳動著一顆顆追逐外界的心。


第八站:非洲“小瑞士”伊夫蘭
伊夫蘭的冬天白雪皚皚,有豐富的滑雪項目,小屋也多為阿爾卑斯式斜頂,因而被稱作非洲"小瑞士"。
與北非干燥炎熱的印象不同,郁郁蔥蔥的松樹和橡樹,使伊夫蘭小鎮(zhèn)內(nèi)洋溢著勃勃生機。
夏季避暑,冬季滑雪。對于摩洛哥人來說,想領(lǐng)略歐洲風情,足不出國便可領(lǐng)略冰火交融的自然奇景。

第九站:一個人的撒哈拉
牽著駱駝的阿拉伯商人,走進一望無際的黃沙,遠處是連綿不斷的沙丘。這是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給人們的最初印象。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在這無邊的不毛之地,這上帝都不愿播撒種子的荒漠,三毛卻找到了生命的原色和永恒的愛情。

三毛筆下與荷西那溫馨浪漫的撒哈拉,是人們的第二個印象。

從梅爾祖卡騎駱駝或乘越野車,最容易進入撒哈拉。

夜晚,銀河仿佛觸手可及。夜空之廣褒,星空之壯美,沙漠之寂靜,安撫了白天因烈日而煩躁的心情。
梅爾祖卡的星空,美得讓人如癡如醉。

第十站:托德拉峽谷,摩洛哥生命之谷
托德拉峽谷兩邊是高聳的懸崖,谷底有源于雪山的綿綿流水。水量方及腳踝,流速很溫柔,千百萬年下來卻侵蝕出如此深谷。
托德拉在當?shù)厥巧?,正是因為這里一年四季都不會斷流。

許多附近的居民會到此游玩。婦女們帶著小孩在崖邊鋪上彩色的毯子,拿著手鼓圍坐,歡快地唱歌,男人們則坐在一旁聊天。

有的小孩干脆跑到水中嬉戲,樂而忘返。

第十一站:電影之都瓦爾扎扎特
阿特拉斯(Atlas)山脈是非洲最長的褶皺斷裂山地,呈南北向橫跨整個摩洛哥,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將廣袤的撒哈拉沙漠與海洋截然分開。

主峰Toubkal山,海拔4177米,是非洲北部的最高峰,也是通往撒哈拉沙漠的必經(jīng)之路。
沿途風光也算得上是一場視覺盛宴,山勢起伏連綿,地貌多變,恢弘壯觀。

開始是綠色的農(nóng)田草甸,接著峰回路轉(zhuǎn),變成九曲十八彎的大峽谷。
睡一覺醒來,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又身處電影場景里荒無人煙的火星地表,卻不想忽然間,一大片綠色的棕櫚林襯托著紅色民居撞入眼簾。
荒無人煙的孤寂,可以秒變郁郁蔥蔥的綠洲。

有著“非洲電影之都” 稱號的瓦爾扎扎特,自然有拍攝基地和影棚,每個場景都標注著拍攝過哪些電影。
場景都是用紙板、木板和模具搭建的,厚重的石墻其實是很薄的木板,巨大的柱子是塑料的。

瓦爾扎扎特小鎮(zhèn)不大,只有一條主街,無論酒店還是民宅也都是統(tǒng)一的顏色。
大多數(shù)人把它作為進入撒哈拉的前站休整,游客不多,但據(jù)說有好萊塢大片拍攝的時候,經(jīng)常能看到大明星在此出入。

走進當?shù)鼐用窦依?,他還會熱情地招呼你喝上一壺摩洛哥薄荷茶。

第十二站:馬拉喀什,夢想照進現(xiàn)實
四大皇城之一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阿特拉斯山腳下。
古往今來,它都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隊貿(mào)易路線的起點,也是東去大阿特拉斯山的山峽、河谷、撒哈拉沙漠的一扇大門。

這座沙漠之城海納百川,來自四方阿拉伯籍、柏柏爾籍、猶太籍商人,以及從北部南下的歐洲籍商人,都曾匯集于此。
多種文化和信仰,在這塊土地上交匯,并衍生出今天屬于這座城市的獨特傳奇和神秘個性。

看一座城,最好就是從麥地那開始,那是各個城市的線索和重點。
麥地那的意思就是老城,舊城。它保留著當?shù)刈顐鹘y(tǒng),最原始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工藝、歷史古跡…

手工皮鞋的、服飾、香料、瓷盤、銅器…各類商鋪看得人眼花繚亂。他們的共同特征就是顏色多而鮮艷。

走出麥地那,來到德吉瑪·艾爾法納廣場,盡頭就是庫圖比亞清真寺,高高的宣禮塔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到。
跟其他摩洛哥清真寺一樣,這里只有穆斯林能進入。

巨大的露天廣場上,伊斯蘭教的宣禮聲召喚信徒禱告每天五次響起,千年不變,無數(shù)虔誠的信徒面向太陽升起的麥加的方向做禱告。

但不遠處的麥地那商鋪,也漸漸充斥著便宜的運動鞋,廉價的足球衣,移動電話和房頂?shù)男l(wèi)星天線。

白天的馬拉喀什炙熱無比,氣溫飆到44度,嘴里仿佛能噴火,從9點開始就不得不躲著太陽的直射。

馬拉喀什的日日夜夜,每天從寧靜到喧囂,就這樣在千年中反復上演。

有人說,如果廣場不存在,馬拉喀什就什么都沒了。
煙霧繚繞中,賣燒烤的、賣工藝品的、變戲法的、講故事的、演奏樂器的、耍蛇耍猴的、畫漢娜圖的、賣牙齒的…
好像全世界的買賣都集中到了這里,一起上演真正屬于小市民的人間詞話。

1919年,法國藝術(shù)家雅克·馬約爾對馬拉喀什一見鐘情,定居下來后,耗盡余生設計建造了馬約爾花園。
他從世界各地搜羅各種植物,建造了仙人掌園、藤蔓長廊、蓮花池塘、竹林小徑…這便是傳說中二十世紀最神秘的花園之一。

花園最出彩的是色彩和光影的設計,每扇門,每面墻,每個轉(zhuǎn)角都可以有創(chuàng)意,充滿著童話般的色彩。
1980年,時裝大師伊夫·圣羅蘭在馬拉喀什發(fā)現(xiàn)了馬約爾花園,立即鐘情于它,并買下了作為私人花園,每年春天都居住于此。

后來,馬約爾花園還建了一棟圣羅蘭的紀念館,長久收藏并展出伊夫·圣羅蘭生前的衣物、用品、設計手稿等。

離開馬拉喀什前往索維拉的路上,你會看到奇怪的羊上樹。


第十三站:索維拉,大西洋海岸的風
如果問了解摩洛哥朋友哪里最值得去,他肯定毫不猶豫的回答:索維拉。

到了索維拉,你會看到巴巴里海盜在海邊建造的石制堡壘,用于監(jiān)視前來偷竊食糖的英國艦隊。

迎面吹來的是帶著些許魚腥味道的海風,遠處沿路是海鮮市場,每個小販面前都是小小一攤新鮮的海貨,賣光就收工回家。

而海港邊??恐鵁o數(shù)鈷藍色的小木船,一排排,安安靜靜的,還有水手在給漁船重新著色。

游客們買到大西洋的藍龍蝦,興奮的合影,這種藍龍直接燒來吃的口味是最鮮美的。

從海港折回,轉(zhuǎn)身步入老城區(qū)。除了隨處可見的紀念品商店,這里多了一股藝術(shù)氣息,隨處可見當?shù)厮囆g(shù)家的創(chuàng)作。

第十四站:馬扎甘葡萄牙城
卡薩布蘭卡西南處的馬扎甘軍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紀早期在大西洋海岸修筑的殖民地,1769年,被摩洛哥人奪取。

這里保留下來的葡萄牙式建筑包括水塔和圣母升天教堂,帶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曼奴埃爾風格。

葡萄牙城是葡萄牙探險者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地之一,是歐洲與摩洛哥文化相互影響交流和融會的例證。

如今許多現(xiàn)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壯觀的賽馬場、美麗的沙灘、別具一格的別墅區(qū),多座星級賓館等。
但它至今,還完好無損地保存著葡萄牙人建造的城墻、堡壘、儲水池……

摩洛哥美食篇
這里是傳說中的“擼串”圣地,廣場上沖天的濃煙和噴香的燒烤檔實在很具誘惑力。

塔吉(tajine),是慶典的必備料理。傳統(tǒng)烹調(diào)食物的器皿,可使菜肴不失風味,燜煮雞、牛、羊或海鮮,都可稱為塔吉。

把摩洛哥香料及肉類放入此器皿慢燴數(shù)小時,至入口即化的程度,就著實而不硬,軟卻不松的pita餅沾挾食用,暖呼呼的一下就吃飽了。

庫次庫次(cous cous)是將北非的米食─粗粒小麥粉,用以雞汁蒸熟后輕敷陳年奶油再蒸,反復三次。
雞汁的甜、奶油的香郁都入滲后,將各式肉類、蔬果、湯汁淋上,口味很受法國人歡迎,在法國就有許多由摩洛哥人開的庫次庫次專賣店。

沙漠里生長的仙人掌長出的果實分外甜。

干果是這里的特產(chǎn),每個商家都擺著國王的照片,如果國王親臨過鋪面,那照片就更顯得珍貴了。

▽
圖文 - 劉世輝
器材 - Nikon
特別鳴謝
《北非花園——摩洛哥》
作者鄧嘉先生
為我?guī)黼y忘的摩洛哥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