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第二十七卷目錄
沂山部匯考一
圖
考
沂山部匯考二
上古〈黃帝一則〉
陶唐氏〈帝堯一則〉
周〈總一則〉
漢〈武帝太初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元宗開元一則 天寶一則〉
宋〈太祖乾德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元〈世祖中統(tǒng)一則 至元一則 成宗大德一則〉
明〈太祖洪武三則〉
沂山部匯考三
皇清〈順治二則 康熙一則〉
沂山部藝文一
游沂山記 明喬宇
沂山部藝文二〈詩〉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感 宋蘇軾
和李邦直學士沂山祈雨有應 蘇轍
沂山 明喬宇
沂山瀑布泉〈并序〉 前人
瀑布泉 陳鳳梧
游沂山百丈崖歌 公鼐
至沂山尋百丈崖不及 前人
沂山部雜錄
云門山部匯考
圖
考
云門山部藝文一
云門山賦 明黃卿
云門山記 王世貞
云門山部藝文二〈詩〉
投金龍環(huán)璧 唐趙居貞
詠云門山 宋趙忭
云門山 明石存禮
云門山絕頂新構小亭 前人
云門山二首 陳經(jīng)
前題 李尹耕
前題 陸瑜
前題 張煥
前題二首 馮琦
登大云頂題名 楊應奎
云門山絕頂新構小亭 前人
登云門山 鐘羽正
花林疃 前人
登云門山 馬之驥
前題 王世貞
前題 吳維岳
云門拱壁 李本緯
劈峰夕照 前人
駝嶺千尋 前人
劈山 馮裕
前題 劉淵甫
前題 陳夢鶴
登云門山有感 王士先
花林疃 劉澄甫
前題 黃卿
登云門山 王若之
云門山部紀事
云門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十七卷
沂山部匯考一
東鎮(zhèn)沂山
沂山,一名東泰山,在今山東青州府臨胊縣城南九十里。其南為沂水,前代屬沂水縣,今屬臨胊。其西南有百丈崖,汶水之源出焉。西北有二龍灣、巨瀰二水出焉。流入沂水。
《周禮·職方氏》以為鎮(zhèn)山,自虞夏有望秩之典,漢武欲封,不果,令禮官祠之。至唐,加公爵。宋封王,歷代致祭。明削爵號,但稱東鎮(zhèn)沂山之神。
沂山圖沂山圖
考考
按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山鎮(zhèn)曰沂山。
〈《訂義》〉易氏曰:唐沂州沂水縣,本漢東筦縣,屬瑯琊郡。沂山在縣北一百二十四里。賈氏曰:
《地志》:沂水出泰山蓋縣。
《禹貢》:沂水,在徐州。在青州者,周以
《禹貢》徐州地為青,故也。黃氏曰,公玉帶,所謂東泰山也。
按
《漢書·地理志》:瑯邪郡朱虛。
〈注〉凡山,丹水所出,東北至壽光入海。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有三山、五帝祠。
按
《后漢書·郡國志》:北海國朱虛侯國,故屬瑯邪,永初元年屬。
〈注〉《鄭志》曰:有小泰山。公玉帶曰:岐伯令黃帝封泰山,即此山也。
按
《水經(jīng)》: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北過其縣西。
〈注〉泰山即東小泰山也。
按
《唐書·地理志》:沂州瑯邪郡,沂水。
〈注〉有沂山。
按
《圖書編·山東山考》:沂山在青州府臨胊縣,舜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禹奠高山大川,沂山其一也。
《周禮·職方氏》:正東青州,其山鎮(zhèn)曰沂山。沂山在臨胊南百馀里,即古蓋與朱虛地。顏師古曰:沂山在蓋。
《鄭志》曰:朱虛有東泰山??贾?span>《水經(jīng)》,云:巨洋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
《注》曰:泰山者東泰山也。巨洋水即
《國語》所謂具水,袁宏所謂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胊瀰,一水也,而廣其目焉。西則遠宗岱岳,東則俯視瑯邪。山之巔為百丈崖,有飛泉下灑曰瀑布,左麓為東鎮(zhèn)廟,或曰中有堯柏,背負鳳凰嶺。南有穆陵關,界長城。
《書》案二嶺之間,管仲所謂南至穆陵是也。大峴、柳龍諸山環(huán)其左,石門仰天,逄山繞其右,嵩胊委粟奠其北,金泉瀰水經(jīng)其后。斯則沂山之靈秀,為東方之巨鎮(zhèn)也。自虞夏有望秩之典,至周有埋沉之祭,秦祠加車乘騮駒。
按
《山東通志·山川》:沂山在臨胊縣南一百二十五里。西接岱宗,東連瑯琊,巨海即沂水所出,山半有東鎮(zhèn)廟,廟西有百丈崖,壁立萬仞,形如斧削。路皆蒙翳,有泉自山巔而下灑,若飛雨,曰瀑布。泉宛有廬峰之勝。明尚書喬宇篆百丈崖大字刻于巖壁。
按
《青州府志·山川》:沂山在縣北百里,其陰為臨胊,其陽為沂水。今
《一統(tǒng)志》《省志》《郡志》皆入臨胊。而山之奇峻,多在山之陽。杜佑
《通典》曰:沂水隨縣有穆陵山,齊南界。
《元史·地理志》亦云:沂水縣有沂山為東鎮(zhèn),則山之屬沂舊矣。
《周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山鎮(zhèn)曰沂山。又名東泰山,一曰小泰山。漢公玉帶曰: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武帝泰初二年,設祠具至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夫山為鎮(zhèn)首,又號東岱非極崇高,何以得名。而
《漢志》以為卑小何也。于欽曰:沂山遠望之則高壓群山,緣坡麓曼衍八九十里,漸而升,逮至其巔,則失其峻極耳。此語得之左思
《齊都賦》神岳造天。蓋以山名東泰,故稱岳焉。廣固以南群山環(huán)列,岡巒重復,而沂山一峰出于云表,特立數(shù)百里之外。左思之言,信不誣也。山頂有二冢,相傳周穆王葬宮殯于此,故大峴關因號穆陵。然召康公賜太公履已曰:南至于穆陵,其在穆王之先尚遠也。蓋二冢乃齊東野人之語耳。山下有東鎮(zhèn)廟,歷代俱載祀典。
百丈崖,沂山之脊,東極于此,從外至其下,緣山之側徑而行,可三二里許,頗難于陟。降崖實不足百丈。石壁峻立,如斧劈然。石罅側出松檜,不知其何自生植也。崖下冬有積雪,須四五月乃消。
按
《臨胊縣志·山川》:沂山城南九十里,古稱東泰山。高巍踞肆,曠遠宏深,為眾水之淵源。
《周禮·職方氏》:五鎮(zhèn)之一。山之東谷為東鎮(zhèn)廟,規(guī)模宏麗,松柏皆數(shù)千年物。歷代石碣森立。自黃帝封東泰山禪丸山,漢武設祀具祀之,后世修之不絕也。廟西南五六里,為百丈崖,嶄絕云表。其上復十五里,有法云寺,寺基下,汶水之源出焉。西倚絕巘,南北高巖環(huán)圍,中開敞如雙闕,天然伽藍。泉源潨涌,沙石噴起。佛殿在其上,水曲屈東流,自崖端奔騰而下,如龍蛇舒縮,斷連隱現(xiàn),如珠、如霧、如轟雷。濺雪其下,巨石平曠,積冰至三四月乃消。沂水出其南,入沂水縣,具瀰出其西北二龍灣,每天欲雨,則山巔有云如冠。諺曰:沂山戴笠,雨不一日。
沂山部匯考二
上古
黃帝封沂山。
按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
按
《漢書·郊祀志》:黃帝封東泰山。
〈按九山、東泰山,皆沂山別名〉陶唐氏
帝堯時,舜居攝肇青州,封沂山。
按
《書經(jīng)·虞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
〈《蔡傳》〉封表也,每州封一山,以為一州之鎮(zhèn)也。
周
周立沂山為青州鎮(zhèn)山。
按
《周禮·夏官·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山鎮(zhèn)曰沂山。
漢
武帝太初二年,祀沂山。
按
《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
《郊祀志》:武帝太初二年,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
隋
文帝開皇十四年,詔立東鎮(zhèn)神祠。
按
《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
《禮儀志》:開皇十四年閏七月,詔東鎮(zhèn)沂山,就山立祠,并取側近巫一人,主知灑掃,并命多蒔松柏。
唐
元宗開元十四年,定歲祀東鎮(zhèn)禮。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
《禮樂志》:五岳、四鎮(zhèn),歲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鎮(zhèn)沂山,祭于沂州。東鎮(zhèn)廟以兩圭有邸幣,如其方色,邊豆十簋、二簠、二俎、三牲、太牢。
天寶十載,封東鎮(zhèn)為東安公。
按
《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
《舊唐書·元宗本紀》:天寶十載正月癸丑,加海鎮(zhèn)封號,分遣人祭。
按
《冊府元龜》:十載二月己亥,遣嗣道王鍊祭沂山東安公。取三月十七日庚子致祭。
按
《文獻通考》:天寶十載,封沂山為東安公。
宋
太祖乾德六年,詔祭東鎮(zhèn)沂山。
按
《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
《玉海》:乾德六年,詔祭四鎮(zhèn),準唐開元禮。
按
《圖書編》:宋初緣舊制,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案祭典請祭東鎮(zhèn)沂山,于沂州從之。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以立春日祀東鎮(zhèn)。
按
《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
《禮志》:太平興國八年,秘書監(jiān)李至言:國家克復四方,望遵舊禮,就迎氣日,各祭岳鎮(zhèn)、海瀆于所隸之州,長吏以次為獻官。其后,立春日祀東鎮(zhèn)沂山于沂州。
徽宗政和三年,封沂山為王。
按
《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
《禮志》:沂山舊封東安公,政和三年封王。
金
世宗大定四年,詔祀東鎮(zhèn)沂山。
按
《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
《禮志》:大定四年,詔依典禮以立春,祀東鎮(zhèn)于益都府。其封爵仍唐、宋之舊。
章宗明昌 年,封沂山為東安王。
按
《金史·章宗本紀》不載。按
《禮志》:明昌間,從沂山道士楊道全請,封沂山為東安王。每歲遣使奉祀。
元
世祖中統(tǒng)二年,定以東鎮(zhèn)為東道,遣使二人。
按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
《祭祀志》云云。
至元三年夏四月,定祀沂山于益都府界。
按
《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
《祭祀志》:至元三年夏四月,定歲祀岳鎮(zhèn)海瀆之制。正月東岳、鎮(zhèn)、海瀆,土王日祀沂山于益都府界。
成宗大德二年三月壬子,詔加封東鎮(zhèn)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歲時與岳瀆同祀,著為全式。
按
《元史·成宗本紀》云云。
明
太祖洪武三年,正東鎮(zhèn)封號。
按
《春明夢馀錄》:洪武三年夏六月,始正岳鎮(zhèn)海瀆及各城隍等稱號。東鎮(zhèn)稱東鎮(zhèn)沂山之神。
洪武七年,令東鎮(zhèn)沂山,山東青州府祭,又令春秋仲月上旬擇日祭。
按
《明會典》云云。
洪武二十六年,定東鎮(zhèn)祀典。
按
《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著令凡五鎮(zhèn)致祭,去處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祭東鎮(zhèn)則稱東鎮(zhèn)沂山之神。
沂山部匯考三
皇清
順治八年按
《臨胊縣志》:順治八年四月朔七日,遣都察院右都御史、仍管工部左侍郎事劉昌,致祭于東鎮(zhèn)沂山。
順治十八年
按
《臨胊縣志》:順治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遣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一級左敬祖,致祭于東鎮(zhèn)沂山。
康熙六年按
《臨胊縣志》:康熙六年八月十七日,遣內秘書院學士劉芳躅,致祭于東鎮(zhèn)沂山。
沂山部藝文一
《游沂山記》明·喬宇
季夏癸巳日黎明,出蒙陰縣,霧大漲,山彌谷盈,已猶不收。突見兩虹澗走。弘治戊申季夏,榆社山中暨此兩見,北涉沂水,宿于縣。甲午,緣北岡行,遙望沂山,
礡岌巘特嶄群峰,始知名東泰山者,有由然也。且載于
《周禮·職方氏》為青州鎮(zhèn),在三代時已名,故自漢武禮官祠以下至于今,列諸祀典。未刻,過穆陵關。關在大峴山上。
《傳》云:齊桓公曰:賜吾先君履,南至于穆陵。即此。又為劉宋武帝伐南燕所度之地。峣檣
堞,聳帶壯峙,遵關而北十里,參政寧君惟臣來迓香帛,折而西,至東鎮(zhèn)廟,宿于齋房。乙未,習祀儀潔蠲齋沐。丙申昧爽,臨事畢,遂明。見山上霞光彩映,汎汎煒煒,頗為奇玩。稍頃,又頓陰霏
檻
雨,乃急下,期以飯后往觀百丈巖。又忽杲然出日。向廟西山行十五里,皆涉澗躡礫,肩棘踵莽,而入時聞鳥聲清哢于林間,意為奇羽逸翮,而薈蔽不可睹。至于巖下,巖削立百丈,廣數(shù)十丈,瀑布泉自中而下,蜿蜒垂動,宛如玉龍,湍奔流迅,輷輷作響,又若飛雨倒空,沫沫四下,并泉石常沾苔潤蘿。下匯為澄潭,幅員十馀丈,中有大石,色皆青蔥可愛。坐巖下,命從者汲泉,烹陽羨茶以飲,甘馨清美,暢達肺腑。又擇巖石可大書者二所,在泉之南,高二丈許。泉之北,高丈許,乃伐木為梯。余登而書。惟臣在下視之,為余凜凜,南書瀑布,泉北書百丈,巖潭之石二為書,飛虹流電。篆畢,惟臣持酒觴。余于潭上,坐石,仰對飛泉,意象覺在世表。因嘆古今遨游之士,但知廬山開元之有瀑布泉耳。而此泉亦為瀑布,且出自東鎮(zhèn),乃泯爾無聞,殆地僻林奧,人跡罕臻。故奇?zhèn)ブ?,偶無所遇歟,抑造化秘惜,不欲翕露,待時而顯歟。然則天下之物體同而顯晦異者,豈獨茲泉哉。山出三泉,一為沐水,出山后,流經(jīng)沂水縣東北,達于莒入沂州;一為汶水,出東麓,東南流入安丘;一為瀰水,出西麓,一名巨洋水,
《國語》謂之具水,袁宏謂之巨昧,王韶以為巨蔑。東北流至益都、壽光,入于海,即此瀑布泉也。
沂山部藝文二〈詩〉
《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感》宋·蘇軾
高田生黃埃,下田生蒼耳。蒼耳亦已無,更問麥有幾。蛟龍睡足亦解慚,二麥枯時雨如洗。不知雨從何處來,但聞呂梁百步聲如雷。試上城南望城北,際天菽粟青城堆。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半年不雨坐龍慵,共怨天公不怨龍。今朝一雨聊自贖,龍神社鬼各言功。無功日盜太倉谷,嗟我與龍同此責。勸農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詩先自劾。
《和李邦直學士沂山祈雨有應》蘇轍
宿雪雖盈尺,不救春夏旱。吁嗟遍野天不聞,歌舞通宵龍一戰(zhàn)。旋開云霧布旌旗,復遣雷霆助舒卷。雨聲一夜洗塵埃,流入溝河朝不見。但見青青黍與禾,老農起舞行人歌。污邪滿車尚可許,供輸?shù)焦瞧跓o它。水行天地有常數(shù),歲歲出入均無頗。半年分已厭枯槁,及秋更恐憂滂沱。誰能且共蛟龍語,時布甘澤無庸多。
《沂山》明·喬宇
岱岳西來海向東,屹然方鎮(zhèn)一何雄。山川自與封疆
限,云雨能收造化功。翠巘入空高落雁,玉泉垂闊下成虹。明廷憂旱來香幣,六事都歸一念中。
《沂山瀑布泉》〈并序〉前人
東鎮(zhèn)廟之西,緣麓而上,路皆蒙翳峻絕。十里迤邐,至百丈崖,有泉自山巔而下,映若晴虹,灑若飛雨,為江北瀑布之冠。歷漢、唐、宋來,士大夫到者,寥寥未聞,以是茲泉不得紀載,籍入題詠,良可惜也。正德庚午夏六月,宇以戶部侍郎,奉命禱雨于沂山。祀禮既竣,乃周訪遐歷,得見所未見,因嘆天地間奇蹤勝跡,不為世所知者,豈止此哉。漫賦長句,聊以補
《郡志》之闕云爾。
匡廬瀑布天下知,沂山隱在齊東陲。丹崖斗絕三百丈,蜿如白龍身倒垂。層巒曲澗何逶迤,松蘿蔭濕苔蘚滋。古今游人到絕少,誰復表白山川奇。我來岳鎮(zhèn)舉祀事,歷覽形勝將無遺。穆陵西北屹東鎮(zhèn),三泉涌出山兩頤。下為巨浸分入海,萬古元氣常淋漓。踏遍巑岏坐大石,飛雨匯作青漣漪。人間瓊液豈浪語,天上銀河真在茲。山深六月少炎暑,水晶影動簾櫳移。平生溪山頗登涉,如此名泉初見之。徘徊盡日不忍去,似覺巖壑生春姿。欲歸把酒更相祝,造化何物非神司。只今海內望霖雨,慎勿水底藏蛟螭。
《瀑布泉》陳鳳梧
百丈崖高鎖翠煙,半空垂下玉龍涎。天晴六月長飛雨,風靜三更自奏弦。蒼水佩懸云片片,珠簾洞織月娟娟。晚山倒著肩輿下,回首斜陽景更妍。
《游沂山百丈崖歌》公鼐
北海先生愛名山,攜余同瞰沂山百丈之飛泉。五岳之外有副岳,東西兩岱同巍然。飛泉上從絕頂出,凌空中界兩山間。誰使岷江能逆折,誰取龍門為倒懸。陽侯鼓勢直奔海,列闕垂光橫亙天。巨靈手挽漢津落,箕斗移向巖石邊。吳門練影千萬丈,挈來倒掛齊都前。不知香爐在何處,恍然身在匡廬巔。晴空白晝無纖翳,雷聲砰磕響重淵。滴瀝如絲浡如霧,垂珠馀沬流濺濺。我來四月雨初霽,草綠松青生紫煙。飛瀑豁心風滿耳,爽如秦人酌我桃花源。脫帽振衣聊四望,員嶠蓬萊如可攀。醉傾醇酒向君笑,靜掃松枝石上眠。
《至沂山尋百丈崖不及》前人
盤行歷疊嶂,峻極抗危峰。不忝名東岱,何妨失漢封。弁云螺黛斂,海氣蜃樓重。更問飛泉處,西巖接萬松。
沂山部雜錄
《臨胊縣志》、
《路史·疏仡紀》云:黃帝乘龍四巡,東薄海禪凡山,注沂山,縣之沂山也。
《寰宇記》:黃帝封泰山,禪凡山,是明以凡山為沂山也。又云:凡山在益都,泰山即東泰山也。是知臨胊之兼名沂山,而凡山之統(tǒng)于沂山矣。
沂山舊有古冢,在山之絕頂,世傳周穆王葬宮嬪于此???span>《穆天子傳》,有葬盛姬事,曰:葬于樂池之南地,非管仲對楚子之穆陵也。穆陵蓋古有之,在周之先已表鎮(zhèn)云。
云門山部匯考
青州之云門山
《水經(jīng)注》曰劈頭山。齊乘曰上方號大云,頂有通穴如門,今曰云門山。山陰有石井、水簾洞,及八仙臺、花林疃諸勝。東南為劈山,西為駝山,南為鳳凰嶺,周環(huán)眾山,為青齊之冠。
云門山圖云門山圖
考考
按
《水經(jīng)·淄水注》:青州城陽水,又東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頂洞開,望若門焉。俗謂是山為劈頭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際廣城東側,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馀。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驚川聒谷,漰渀之勢,狀同洪。井北流入陽水,余生長東齊,極游其下,于中闊絕,乃積綿載,后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但恨此水時有通塞耳。
按于欽
《齊乘》:府城南五十里,上方,號大云,頂有通穴如門,可容百馀人。遠望如懸鏡。泉極甘冽,崖壁上銜蚌殼結石,相傳海田所變,如沈存中
《筆談》載太行山崖螺蚌,石子橫亙如帶之類。齊地尤多。又有碎石子,或間瓦礫凝結作石,殆不可曉。蓋蚌石雜沙土凝者,水所漬也。石子自凝成石者,氣所化也。豈天地之終,萬物皆碎為塵,及其開辟漸復,凝聚元氣渣滓中,融化未盡者,猶有其質邪。以理逆之,無足怪者。
按
《圖書編·山東山考》:云門之東曰劈山。山峰分裂如劈,古名劈頭山。西則駝山,三峰聯(lián)翠,障城如畫。按
《山東通志·山川》:云門山在青州府城南五里,一名劈頭山,謂與劈山相連,山椒為大云頂。
《水經(jīng)注》云:山窟洞開,望若門焉。山陰有石井,有水簾洞,宋知州富弼刻名石壁。明尚書喬宇篆云門二大字于門。
《齊乘》曰:宋熙寧間,知青州。盧士宗
《山路記》云:營丘東。秦舊服,周環(huán)眾山,云門為之冠。然此山實不聞于天下。其磨崖題刻唐天寶間,北海太守趙居貞投龍環(huán)璧序,并詩及有。宋慶歷八年,富文忠公題名七人。熙寧二年,歐陽文忠公六人。四年,趙清獻公二人,吳文、肅公、十一人。政和五年,安撫使梁子美十七人。金泰和間,亦有益都少尹夾谷璋十一人。然其云門絕景,前賢題品尚矣。
《圖經(jīng)》散逸之后,乃不得與龍山、虎丘角雄天下,為可惜也。故特表而出之。上有大云寺,今廢。崖壁所刻石佛像數(shù)十,尚存。其唐趙居貞投龍環(huán)璧詩并序,其文剝缺,不具錄。
劈山,在云門山東南,石壁自頂開裂,二峰屏峙,高插云霄,遠望若刀劈之狀。其南有八仙臺,臺之阿舊有皇化寺,今為廣福寺。
駝山,在府城西南八里,云門山右。以形似名。山陰有龍湫,上有龍洞,禱雨輒應。明尚書喬宇篆駝山二大字刻于巖上。日照縣亦有駝山。
水簾洞,在云門山,洞有泉,清冽。有石枕、石榻,相傳為仙跡,登臨者憩焉。又蒙陰縣蒙山之陰,亦有水簾洞,石平坦,水瀑布如垂簾之狀。世傳為賀仙翁所居,民瘟疫者,取水飲之,多愈。
按
《青州府志·山川》:云門山在府南五里。
《水經(jīng)注》云:山窟洞開,望若門焉。
《齊乘》云:山上方號大云,頂有通穴,可容百人,遠望如懸鏡。噏欱清風,吞吐云氣,雖炎熇,入之,毛骨淅灑,凜在冰壺玉井。
曉山陰石井,名龍?zhí)叮挡患佑?。有亭曰聳翠,東南為劈山,山峰分裂如劈故名。
右為八仙臺。
西為駝峰山,形似駝。三山聯(lián)翠障城如畫,上有潭名龍湫。
南為鳳凰嶺,在云門山左,山勢蹁躚若飛鳳。
山麓為花林疃地,多柿。秋深,霜葉蔓衍平鋪,登山遠望如錦,青州一佳景。
按
《益都縣志·山川》:云門山在縣南五里,下坦而上銳,將及巔有中虛之洞,以穿其背,可容百馀人。遠望若懸鏡,噏欱清風吞吐云氣,雖炎熇,入之毛骨淅灑,凜在冰壺玉井。山半有靈官廟,山巔有碧霞祠,關帝廟,及東西閬風諸亭。明末,荒蕪傾圮殆盡。后有知府夏一鳳,捐俸重修,廟貌鼎新,亭閣軒敞。又鑿石,種松數(shù)百株,一望翠靄,憑虛遠眺,最為游觀之勝。劈山 語同
《府志》。
駝山在云門山西,山形似駝,三山聯(lián)翠,障城如畫。上有潭名龍湫、有昊天宮、明衡王樂善子修。邑人尚書陳經(jīng)撰文,副使馮??篆額,知府揚應奎書,丹識者觀之,稱為三絕。
鳳凰嶺
花林疃 語俱同
《府志》。
云門山部藝文一
《云門山賦》明·黃卿
望群山之連亙,觀叢邃之菁蔥。形勝西蟠于岱岳,蒼翠東入于渤溟。蓋有繪畫所未易罄,咸葺裒而登之。
《圖經(jīng)》乃若地處伊邇而獨著,形不峻極而稱靈。眷茲云門之挺峙,實我郡國之南屏。前若陵阜之刜削,北引崥麓于郊坰。標翠靄于芳野,疊確硌之崚嶒。羌暇豫而邀同志,飾筇屐而愜游觀。修坂逶迤而緩策,石磴攝齊而盤旋。假牧豎以先導,得藤蘿以躋攀。擇密陰而屢憩,相箕蹲于巨磐。隱有助于腋趾,忽超陟于平巒。顧叢樾之駢羅,聆潾溜之泠涓。快四望之昭曠,渺川陸之彩斕。步容與而倚霞壁,神飄飄而當石門。坐停翣而暑解,嵐已盡而潤新。靈曜烜烜其流昪,景風裊裊而披襟。誦昔人之題詠,拂磨崖之鐫文。諒彼美之發(fā)興,同登高之矢音。于是客避席而授簡,撤席上之芳樽。時有錦雉嗝嗝而遠下,皓鶴沖煙以翂翂。松濤飂飂而欲偃,異鳥睕睕其遷林。予乃振衣長嘯,卻立瞠視,曰:異哉斯門,非峽非礱。實壯游之罕睹,噫何代之奇蹤。遠望如側懸之巨甕,又隱若攻透之巨墉。滿月朧朧于巖畔,天鏡囧囧于半空。近則闊如馳車之巷,窅如藏舟之壑。伐豫章不足為之扉,結藤蘿不足為之箔。誰為掃彗而無塵,何庇風雨而不剝。復夏涼而冬燠,痕非斸而非鑿。疑吾邦之濱海,有窈奧之洞天。時出弄乎煙霞,作別館于斯巔?;虼篁字畱蛴|,或雄蛟之橫穿?;蛭宥≈當S神杵,石豃裂而自圓。昔北游于恒岳,有舜時飛石之窟。又聞達嚫國之五寺,穿大石而建屋。原有質于諸客,相酬答于空谷。曰:辭其近矣??紝嵨匆?。余乃遷坐再思,俛愧非才,爰稽道書,混沌以來,越五百年,名山一開,金精玉液,如瀉如洄,奇錦異水,猗與邈哉。客笑不答。余請正語:夫山者,含澤孕靈布德也。云者,山澤之通,陰陽之聚也。觸石膚寸,泰山之云也。齊云如絳衣,殆茲山之謂乎爾。其天氣下接,景色夢夢,初氤氳以如噓,渺林石之如蒸。蔚兮薈兮,
騰騰,蓊郁縹緲,渰凄翩
,變化卷舒,霮?飄漩,奇紋繁縟,非塵非煙,霖澍霰雪,渥沐霈沾,洋洋發(fā)育,維山之宣。洞岫無興于翕散,寂然莫測其幽元。彼有誇丹巘翠嶂之嵂崒,絕壁崇巖之嵥岏。異稱玉漿石髓之涵淥,瑞有丹芝朱草之蕤鮮。雖播談之藻繢,較實用之孰先。愿山靈之恒德,歲錫我以豐年??蛧J嘕以連酌,歌大田而言旋。
《云門山記》王世貞
出青州之南門,可五里而近,曰云門山。山下夷而再成銳。上將及巔,宛有中虛之洞,以穿其背,而上望之為鏡、為射的焉。正與郡齋對,晴則熒熒然,小雨則濛濛滃滃。然歲時更獻,狀于幾席若覬。余游者而未果。會學憲吳峻伯東按,行海上,道青。余乃以間,得從峻伯往,時春雪初霽,未盡消也。道濘甚,籃輿躑躅陂陀間,舁卒肩相輔后,趾躡前趾,而分級之,半猿貫上。久之,始抵洞,洞高丈馀,縱倍之,橫殺之。予與峻伯,乃舍輿而步,穿洞旁,躡百馀級,至絕頂,則磐石重巘,可列坐數(shù)百人。東望青蔥郁蒸,不別天地,其大海之氣乎。西南連山亙帶不盡,若斧劈、若劍鍔、若駝、若狻猊、若率然者、吞吐云霧,與旭日相媚,晶瑩玲瓏掩映,霏亹紫翠萬狀。下頫郡會,雉堞歷歷,雪宮之鴟,出沒松柏,若翡翠之戲蘭苕也。余命酒飲,峻伯已各分韻為七言一章,成互歌之。余雅吳詠為羽聲噓之,入霄漢,縹緲徐下,與天籟會,虛谷和響,萬木奏節(jié)。覺群山秀色,時時來襲人衣裾。余強峻伯而酒之,迫則踉蹌下,繇故洞走西間道,襲之,乃復得小龍洞焉。傴而入,深可四丈許,中裂為澗水,泓澄不乾,旁有石床枕,可偃臥。余乃與峻伯臥飲,甚歡也。已,相謂曰:爽鳩之樂,可再乎卑矣。牛山之涕也,有晏子之對在。雖然東方之人,稱牛山者,即不得舍齊君臣而他詠也。均之乎,不朽矣。則牛山之樂,爽鳩氏不得而有之。齊之君臣,獨以微言而得有之。至于今也,吾二人毋亦易自廢而千古。茲日,既罷酒,還。明日,乃以詩付山僧,使刻石而為之記。
云門山部藝文二〈詩〉
《投金龍環(huán)璧》唐·趙居貞
曉登云門山,直上一千尺。絕頂彌孤聳,盤送幾傾窄。前對豎裂峰,下臨削成壁。陽巘靈芝秀,陰崖仙乳滴。兀然超群山,遠望何所隔。沛恩惟圣主,祈福在方伯。霞間朱紱縈,嵐際黃裳襞。玉瑗奉誠信,仙佩來奔驛。香氣入岫門,瑞云出巖石。至誠必招感,大福施來格。
《詠云門山》宋·趙忭
十里崢嶸到忽平,兀然如覺夢魂醒。石通幽室心生白,徑擁寒云步入青。一水下窺疑絕線,兩山前列似開屏。重城歸去仍堪喜,歲稔人家戶不扃。
《云門山》明·石存禮
山險疑無路,縈回一徑通。鐘聲寒瀑外,塔影夕陽中。窗出茶煙白,爐分葑火紅。禪房文會處,清話幾人同。
《云門山絕頂新構小亭》前人
江漢遨游興渺漫,云門絕頂始躋攀。小亭飛構當今日,高閣宏開壯此山。寒倚石闌煙靄外,靜看巖穴斗牛間??煮@太史占星象,一醉乘風跨鶴還。
《云門山》陳經(jīng)
靈窟巉巖駕紫煙,翠微開鑿自何年。青連齊魯天門迥,勢接虛危石鏡懸。山闊雨晴龍變化,霞明春晚鶴蹁躚。結根泰岳鐘神秀,奇絕還應此地偏。
又 前人
披徑尋祇苑,盤空躡白云。山門通上界,石室靄清氛。夜缽看龍蛻,秋巖識鹿群。還聞飄桂粟,花雨共紛紛。
《前題》李尹耕
飛磴層層響碧云,回看明滅海山分。仙家井灶依狐穴,齊國宮庭半鳥耘。羽士掃松迎客慣,芝童送酒過花薰。倚門長嘯驚棲鶴,空谷相傳處處聞。
《前題》陸瑜
云門迢遞白云間,石磴重重不易攀。河影倒旋回北斗,朝光初動見南山。一匡起霸遺風在,四百分州此地偏。乘興遠來登絕頂,望中三島隔塵寰。
《前題》張煥
翠削芙蓉望迥然,捫蘿攀磴到山巔。天?飛竇云空瀉,璧透晴空星晝懸。斜月疏林千嶂外,回風落雁一樽前。憑虛頓覺塵囂遠,乘興磨崖紀歲年。
《前題》馮琦
矯首層巔御遠風,晴嵐萬壑散鴻濛。乍驚閶闔通天上,遙指河山落掌中。九疊云屏高自掩,千秋寶鑒照還空。未論三島神仙窟,咫尺人間路不同。
又 前人
萬仞巑岏倚太空,洞云深處碧云叢。清風白日懸孤月,古水蒼崖鎖大風。疑有五丁開道路,欲從四塞吊英雄。海氛東望頻翹首,安阜何人仲父功。
《登大云頂題名》楊應奎
我居云山下,我愛云山巔。一上舒清眺,白云興杳然。
《云門山絕頂新構小亭》前人
云門高削金芙蓉,晶熒空曠走游龍。何處高人在空谷,乃向危顛結華屋。亭亭獨立古石壇,長風颯颯動高寒。星辰錯落手可攀,玉女夜行錦囊翻。自是孤絕可獨往,白榆朱草次第長。軒棟虛白趁高臥,吐納沆瀣心神爽。
《登云門山》鐘羽正
云門出云云晝開,中峰云竇懸崔嵬。門辟天回日月窟,云生幻出金銀臺。陰崖入夏飛元雪,幽洞經(jīng)年結綠苔。欲喚羲和啟靈鎖,時從閶闔望蓬萊。
《花林疃》前人
天畔群山山下村,澗溪回合繞丘樊。桃源地煖花連塢,栗里人閑柳覆門。萬疊云霞蒸曉日,幾家雞犬傍高原。平生漫有尋芳興,小結衡茅此避喧。
《登云門山》馬之驥
云門危削勢崢嶸,一竅何年鑿五丁。環(huán)向千峰圍翠幄,回看雙闕出金城。霞飛神女臺前落,露滴仙人掌上擎。欲報山靈無麗句,徘徊漫自賦西京。
《前題》王世貞
十二齊封自郁然,蕩胸秋色鎖層巔。危崖日月時雙墮,急雨蛟龍乍一穿。鳥道白從杯底落,薜衣青入鏡中懸。誇君更有天門在,策杖春褰萬壑煙。
《前題》吳維岳
十里丹梯趁鹿群,洞門殘雪鎖氤氳。城陰半入千家樹,海氣全通萬壑云。石扇倚空虹欲墮,松祠映坐鳥初聞。漫驚麗藻援孤賞,玉笛春風醉右軍。
《云門拱壁》李本緯
蒼翠靄朝昏,懸崖箭括存。丁開螺欲斷,靈擘竇仍吞。星斗窺天闕,云霞出洞門。采真鄰爽氣,蘿薜自堪捫。
《劈峰夕照》前人
嶄削崩崖斷,空青兩界通。分披宵漏碧,倒射影翻紅。霹靂驚神斧,巉巖怒鬼工。揮戈儻有術,回照意何窮。
《駝嶺千尋》前人
芙蓉凝望里,橫亙立巑岏。疊翠三千丈,埋云十二盤。峰駢肩若聳,岡坦脊偏寬。怪道駝為號,豐茸紫氣攢。
《劈山》馮??
雨霽攜壺上劈峰,峰頭遙帶夕陽紅。游人散去楊花徑,樵子歸來木葉風。仙境茫茫天地外,霸圖眇眇有無中。自慚潦倒登臨晚,一笑還須向燭龍。
《前題》劉淵甫
秦帝鞭山走六丁,巨靈持斧下青冥。雙峰岌嶪窺滄海,返照微茫繞翠屏。圖畫向誰開晚障,乾坤留此結茅亭。幽人日暮頻回首,為爾孤高一勒名。
《前題》陳夢鶴
神斧何年劈,雙峰竦翠螺。鮮云春自合,隹氣夕偏多。影倒崦嵫峪,光回若木柯。群山無與并,天外倚嵯峨。
《登云門山有感》王士先
云門亦可隱,青山何處買。得見云門高,難見云門矮。載酒上云門,白云正叆叆。曲曲洱與洋,茫茫灌東海。千古多變更,山青渾未改。吁嗟乎云門秋,云門春,出入云門多少人。我登云門不忍下,俯瞰荒冢滿郊野。莫憐壘壘是無情,應有曾上云門者。
《花林疃》劉澄甫
碧水青山何處村,百花千樹半柴門。山藏柳市無車馬,水隔桃源有子孫。問舍地偏為得計,尋幽心遠遂忘言。悠然迥出塵囂外,垂老猶矜興味存。
《前題》黃卿
背城臨水柿成林,茅屋炊煙入望深?;ㄟh蝶蜂晴漠漠,叢游猿鹿午沉沉。田中樵徑排蘿蔓,溪上漁磯映柳蔭。愿結薹蓑同靜侶,紫芝黃菊寄幽心。
《登云門山》王若之
削壁巍巍插混茫,橫穿規(guī)竇矞云翔。疑開閶闔臨寰宇,總使氤氳遍上方。岱岳西來延秀色,滄溟東合泛流光。漫言鬼斧殘靈異,孕毓千年正未央。
云門山部紀事
《居易錄》:李焞,字振雅,長垣人。萬歷甲辰進士,好道術,官青州知府。一日,坐公堂,忽對城南云門山,咄咄久之。呼兩隸前,曰:南山某處有兩狼,厄一擔夫,亟往救,緩無及矣。隸馳往,至南門外,過一妓館,索茶焞坐堂上,忽發(fā)怒曰:吾戒諭嚴切,乃淹留妓館耶。即遣急足偵之,果在為述守言。乃大驚。急同至南山下,則一擔夫與兩狼相持,力盡幾斃矣。遂協(xié)力殪一狼,擔夫得脫。其神異往往類此。在都,無疾,一日,忽召二子曰:呂仙召我,我將游矣。遂卒。
云門山部外編
《集異記》:李清,北海人也,代傳染業(yè)。清少學道,多延齊魯之術士道流,必誠敬接奉之,終無所遇,而勤求之意彌切。家富于財,素為州里之豪氓。子孫及內外姻族,近百數(shù)家,皆能游手射利于益都。每清生日,則爭先饋遺,凡積百馀萬。清性仁儉,來則不拒,納亦不散。如此相因填累,藏舍,年六十九,生日前一旬,忽召姻族大陳酒食,已而謂曰:吾賴爾輩勤力無過,各能生活,以是吾獲優(yōu)贍。然吾布衣蔬食,逾三十年矣。寧復有意于華侈哉。爾輩以吾老長,行每饋。吾衣裝玩具,侈亦至矣。然吾自以久所得緘之一室,曾未閱視,徒損爾之給用,資吾之糞土,竟何為哉。幸天未錄吾魂氣,行將又及吾之生辰。吾固知爾輩,又營續(xù)壽之禮。吾所以先期而會,蓋止爾之常態(tài)耳。子孫皆曰:續(xù)壽,自古有之。非此,將何以展卑下孝敬之心。愿無止絕,俾姻故之不安也。清曰:茍爾輩志不可奪,則從吾所欲而致之,可乎。皆曰:愿聞尊旨。清曰:各能遺吾洪纖麻縻百尺,總而計之,是吾獲數(shù)千百丈矣。以此為紹續(xù),吾壽豈不延長哉。皆曰:謹奉教。然尊旨必有所以。清笑謂曰:終亦須令爾輩知之。吾下界俗人,妄意求道,精神心力,夙夜勤勞,于今六十載矣。而曾無影響,吾年已老耄,朽蠹殆盡,自期筋骸,不過三二年耳。欲乘視聽步履之尚能,將行吾志。爾輩幸無吾阻。先是青州南十里,有高山俯壓郡城,峰頂中裂,豁為關崖。州人家家坐對嵐岫,歸云過鳥,歷歷盡見。按
《圖經(jīng)》云:云門山,俗亦謂之劈山。而清蓄意多時。及是謂姻族曰:云門山,神仙之窟宅也。吾將往焉。吾生日,坐大竹簣,以轆轤自縋而下,以纖縻為媒焉。脫不可前,吾當急引其媒,爾則出吾于媒末。設有所遇,而能肆吾志,亦當復來歸。子孫姻族泣諫曰:冥寞深遠,不測紀極。況山精木魅、蛇虺怪物,何類不儲。忍以千金之身,自投于斯,豈久視永年之階乎。清曰:吾志也。汝輩必阻,則吾私行矣。是不獲竹簣洪縻之安也。眾知不可回,則共治其事。及期,而姻族鄉(xiāng)里,凡千百人,競赍酒饌。遲明,大會于山椒。清乃揮手辭謝而入焉。良久及地,其中極暗,仰視天,才如手掌。捫四壁,止容兩席許。東南有穴,可俯僂而入,乃棄簣游焉。初甚狹細,前往則可伸腰。如此約行三十里,晃朗微明。俄及洞口,山川景象,云煙草樹,宛非人世。曠望久之,惟東南十數(shù)里,隱映若有居人焉。因徐步詣之,至則陡絕一臺,基級極峻,而南向可以登陟。遂虔誠而上,頗懷恐懼。及至,窺其堂宇甚嚴,中有道士四五人。清于是扣門。俄有青童應門問焉。答曰:青州染工李清。青童如詞以報。清聞中堂曰:李清伊來也。乃令前。清惶怖趨拜當軒。一人遙語曰:未宜來,何即遽至。因令遍拜諸賢。其時日已午。忽有白發(fā)翁,自門而入,禮謁,啟曰:蓬萊霞明觀丁尊師,新到眾圣,令邀諸真登上清赴會。于是列真偕行,謂清曰:汝且居此。臨出,顧曰:慎無開北扉。清巡視院宇,兼啟東西門,情意飄飄,然自謂永棲真境。因至堂北,見北戶斜掩。偶出顧望,下為青州,宛然在目。離思歸心良久,方已悔恨。思返,諸真則已還矣。其中相謂曰:令其勿犯北門,竟爾自惑,信知仙界不可妄至也。因與瓶中酒一甌,其色濃白。既而謂曰:汝可且歸。清則叩頭求哀,又云無路卻返。眾謂清曰:會當至此,但時限未到耳。汝無苦無途,但閉目足至地,則到鄉(xiāng)也。清不得已,流涕辭行。或相謂曰:既遣其歸,須令有以為生。清心恃豪富,訝此語為不知己。一人顧清曰:汝于堂內閣上取一軸書去。清既得,謂清曰:脫歸無依,可以此書自給。清遂閉目,覺身如飛鳥,但聞風水聲相激。須臾,履地,開目,則青州之南門。其時才申未,城隍阡陌,髣髴如舊。至于屋宇,樹木、人民、服用已盡變改。獨行盡日,更無一人相識者。即詣故居朝來之大宅,宏門改張,新舊曾無仿像。左側有業(yè)染者,因投詣與之語,其人稱姓李,自云:我本北海富家,因指前后閭闬,此皆我祖先之故業(yè)。曾聞先祖于隋開皇四年生日,自縋南山,不知所終。因是家道淪破。清悒怏久之,乃換姓氏,寓游城邑。因取所得書閱之,則療小兒諸疾方也。其年青州小兒癘疫,清之所醫(yī),無不立愈。不旬日,財產(chǎn)復振。高宗永徽元年,天下富庶,而北海往往有知清者。因而齊魯人從而學道術者,凡百千輩。至五年,乃謝門徒云:吾往泰山觀封禪。自此莫知所往。
《益都縣志》:明張三豐,隱于云門山之陽,修煉洞中。太宗賜號三豐,后莫知所終。今有張仙洞,嘗在日照縣。傅疃社張翔家傭工,同眾耘植,其所植苗,無草且茂。一日,布芝麻數(shù)畝,主嫌其密,戲令芟去一半。即如其言,復之。一日,種菜縣中,乏種,使往諸城買之,囑曰:路遙,可宿于桃林某友家。張即日回。主訝其速,曰:汝尚未去耶。曰:已買得矣。主曰:誑我。詰之再三,不信。時有鄰嫗語人曰:適見老張騎鸛從半空中而下,不知其為鶴也。后訪其友家,果一飯,始信其為仙矣。自是辭去,世號為躐蹋張。臨行,指翔曰:此子令讀書,必高中。后果中省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