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要說氣候宜人,以季節(jié)來說,一是春暖花開,二是秋高氣爽。春暖不表現(xiàn)在整個春天,主要集中在農(nóng)歷四月的仲春時節(jié)。初春尚料峭春寒,正是李清照感覺“最難將息”的乍暖還寒時候。而到了晚春,天氣漸漸炎熱起來,有時會令人煩躁。秋天也是這樣,天涼好個秋,說的主要是仲秋。不能說初秋就沒有過涼的“好”,但在江南,更多的則還帶有夏天的余威。七月秋老虎,天氣雖然不會再像盛夏時那樣即使吹著電風扇,也還汗出如漿,卻也時常熱得讓人夠嗆。深秋則涼意漸深,以至于冷,再至于寒。真正涼爽的時候集中在農(nóng)歷八月的仲秋時節(jié)。
仲秋之時的涼爽,是不會出現(xiàn)哪怕一天炎熱或寒冷的涼爽。氣溫比較穩(wěn)定,在攝氏二十八度左右,就是下場雨,氣溫只降二三度,穿著短袖T恤,也不覺得冷。要是太陽出來,天空格外高遠明凈,溫度上升二三度,也不感覺熱。這樣的溫度與人的體溫很投契,所以出外不用考慮增減衣服。熱,熱不到哪里去,冷,冷不到哪里去?!叭朔晗彩戮袼?,與氣候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情一樣,氣溫也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與精神。秋涼的好,讓人有一個好的心境,是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感同身受的。在秋高氣爽的氛圍里,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也不會像炎夏時那樣心浮氣躁,或者像嚴冬時那樣心寒徹骨。宜人的氣溫會讓人變得寬容和大度。
仲秋是平和的,它既不喧嘩,也不躁動,既不炎熱,也不冷漠。它也是疼人的,她是那么深情的關愛著萬物,又是那么溫柔的撫慰受傷的心靈。春華秋實,它是豐碩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它又是簡約的。秋高氣爽,它是爽朗的,春花秋月,它又是沉靜的。它讓人沉靜地思考、沉靜地享受,心靈從而變得闊大、豁達起來。
以前一直不明白古人為什么老是悲秋,現(xiàn)在想來,這被悲之秋應該是深秋,而且還應該是北方的深秋。萬木搖落,加上自己或窮愁潦倒,或前途未卜,或顛沛流離,或懷才不遇,甚或被棄被害,自然容易像林妹妹見花落而悲傷一樣,見“無邊落木蕭蕭下”而傷感。江南仲秋的樹木一點也沒有衰落的跡象,特別是現(xiàn)在,常青樹多了之后,到處都綠意盎然。秋風吹在身上,涼沁沁的讓人心曠神怡。要是站在橋上,或者坐在船頭,或者躺在山上某個石板上,被這樣的涼風一吹,寵辱偕忘那是一點也不夸張的。就是最容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騷客,在此情此境中,也難把滿腹的牢騷發(fā)泄出來,因為毫無根由,也與環(huán)境氛圍格格不入。
這時候,雨是下得很少的,雷間或的有一兩次。雷雨來時,簡直就是上帝的恩賞。雷聲 “轟隆”,因為是象征性的旁敲側(cè)擊,所以往往成了一種福音。雨則纏纏綿綿,淅淅瀝瀝的仿佛情意無限,它絕沒有夏雨的酣暢與恣肆,也不變化多端,但是她就以她的柔情萬千來感染人,讓人不能忽略她的存在。
只要不下雨的時候,蟬一天到晚還叫個不停,夏天還會作短暫的歇息,到秋天了,反而掙扎著,也不怕累得精疲力盡,渴得唇干舌燥。雖然聲音氣若游絲,卻不放棄。生命快到盡頭了,還這樣堅持,其實應該受到我們的尊重。
秋比起夏,明顯安靜了很多。人生之秋,很多人不也多了許多靜氣嗎?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從心所欲,不逾矩。”人只要能靜下心來,就能不被外物所左右,就能真正獲得心靈的自由。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仲秋不也正是這樣的境界?
原標題:仲秋
*作者:張獻黨,魚羊秘史原創(chuàng)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