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俗稱“拔火罐”或“吸筒療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為工具,借助熱力、抽氣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氣產(chǎn)生負壓,使其吸附于皮膚,造成局部發(fā)生充血或瘀血現(xiàn)象的一種療法。 因其操作簡單、療效顯著而在民間備受推崇,成為家庭保健的重要方法。古代將其稱之為“角法”,是因為古人用獸角作為施治工具而得名。至隋唐時期人們發(fā)明了經(jīng)過削制加工而成的竹罐,因其取材容易、價廉易得而使拔罐療法得到了極大的普及和推廣。直到清代由陶土制成的陶罐開始取代不能久存干燥易裂的竹罐,并且正式出現(xiàn)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詞。 近代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生產(chǎn)力的提高,出現(xiàn)了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抽氣罐等新型的罐具。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玻璃罐和抽氣罐。
拔罐治療該如何操作呢?
玻璃罐 ①準備材料:各型號玻璃火罐,根據(jù)部位選擇適宜大小,鑷子或止血鉗1把95%乙醇1瓶(大口的瓶子),棉花球1瓶,火柴或打火機,干凈毛巾1條。②拔罐前檢查:仔細檢查患者,確定是否合乎適應(yīng)證,有無禁忌證。檢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體位,是否合適。檢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無殘角破口。
(1) 留罐法操作:先用干凈毛巾蘸熱水,將拔罐部位擦洗干凈,然后用鑷子或止血鉗鑷緊棉球稍蘸95%乙醇,火柴燃著,用閃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按不同方法扣在皮膚上。 拔罐時,火力大小要掌握好。乙醇多,火力大則吸拔力大; 酒精少,火力小則吸拔力小。還有罐子扣得快則吸力大;扣得慢則吸力小。根據(jù)病情、疼痛范圍,可拔1~2個火罐,或4~6個甚至10個。 根據(jù)患者情況適當(dāng)留罐5~10分鐘。 留罐的部位一般根據(jù)病情選擇適宜的穴位,也可在疾病部位留罐。 對于疾病部位較廣的患者,還可以采用排罐法留罐,一般有兩種排序:密排法為罐與罐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寸,用于身體強壯且有疼痛癥狀者;疏排法為罐與罐之間的距離相隔1~2寸,用于身體衰弱、肢體麻木、酸軟無力者,這種排法較前者刺激量輕。起罐:左手輕按罐子,向左傾斜,右手食、中2指按準傾斜對側(cè)罐口的肌肉處,輕輕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氣,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脫落。
拔罐間隔時間可根據(jù)病情來決定。 一般而言,慢性病或病情緩和者,可隔日1次。 病情急者可每日1次,例如高熱、急性胃腸炎等病,但留罐時間不可過長。一般留罐法治療以12次為 1個療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繼續(xù)幾個療程。
(2) 走罐法操作:又稱推罐,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部等。可選用口徑較大的玻璃火罐,罐口要平滑,先在罐口或欲拔罐部位涂一些凡士林油膏等潤滑劑,再將罐拔??;然后,醫(y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罐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時,將罐起下。
(3) 閃罐法操作:采用閃火法將罐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 如此反復(fù)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膚潮紅為度。
(4) 刺血拔罐法操作:又稱刺絡(luò)拔罐。 即在應(yīng)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后再行拔罐,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 一般針后拔罐留置10~15分鐘。
抽氣罐 抽氣罐又稱真空拔罐器,一般由真空罐、抽氣槍、連接管等組成,操作簡單、安全可靠。 與玻璃罐用火排氣不同,它是利用機械抽氣原理使罐體內(nèi)形成負壓,吸附在選定的部位上。相較玻璃罐用火排氣,抽氣罐無燙傷之憂,更易學(xué),更安全,不易破碎,更適于在社區(qū)家庭應(yīng)用推廣。
本文選自《滬上中醫(yī)名家養(yǎng)生保健指南叢書》之《常見老年病的針灸推拿預(yù)防和護養(yǎng)》
叢書總主編:施杞
本冊主編:趙粹英
(三七 百合 秋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