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皆然,美容也是一種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民俗。早在堯舜禹時期就有婦女以鉛粉化妝,商周時期婦女便用胭脂涂面。所用的這些“化妝品”常常以中藥調(diào)制而成,而這也根植于古人對中藥的理解。
“祁連冷雪染胭脂,一線明眸爍黛眉”,胭脂是我國古代婦女最常用于涂在面頰和口唇的化妝品。關于胭脂的起源,眾說紛紜,但不論是馬縞在《中華古今注》中的記載,或是習鑿齒在《與燕王書》中的描述,抑或是段公路的《北戶錄》中,都提到了一種在制作胭脂時所需的原料,那便是“紅藍花”。而這種叫做”紅藍花”的植物,正是一味十分常用的藥物——紅花。紅花色質(zhì)鮮紅,具有染料樣的作用,無疑是化妝的上佳之選。因而,以紅花汁凝制的胭脂潤色,或是以紅花外洗皮膚都能夠通過色彩的調(diào)和改善人的容貌、膚澤,使女性的顏面皮膚變得更加紅潤光澤。
紅花的外用價值并非因為其鮮紅的花汁,而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暢通血行,通經(jīng)止痛的功效。宋代顧文薦《船窗夜話》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醫(yī)案:有一婦女產(chǎn)后病危,家人請來當時的名醫(yī)陸日嚴診治,待他趕到病家,患者氣已將絕,惟有胸膛微熱。陸日嚴診后考慮再三道:”此乃血悶之病,速購數(shù)十斤紅花方可奏效。“主人如數(shù)購來,陸如嚴用大鍋煮紅花,沸騰后倒入三只木桶,取窗格放在木桶上,讓病人躺在窗格上用藥氣熏之。藥湯冷后再加溫倒入桶中,如此反復,過了一會,病人僵硬的手指開始伸動。半天左右,病人漸漸蘇醒,脫離了險境。
這個病案的核心就在于患者出現(xiàn)“氣已將絕”的現(xiàn)象并非是病人陽微欲絕的危象,而是由于淤血停留在胸膈,氣血不暢、上下不通所致,故其胸膛仍有微熱。因此當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而患者已無法口服中藥,故只能運用大劑量的紅花藥浴以改善病情??梢娂t花確有顯著的活血作用。臨床廣泛用于各種血行不暢、淤血阻滯引起的病證,如跌打傷痛、頭身痛、腹痛、肋痛、胸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產(chǎn)后腹痛、惡露未盡等。目前,紅花常用于多種心腦血管疾病,如中風、血管性頭痛、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的治療。
不僅如此,紅花的藥用價值也在美容中得到體現(xiàn)。一個人的肌膚是否光澤細膩,臉色是否紅潤,毛發(fā)是否烏密,通常與血液是否正常運行關系密切。血液流動通暢,能夠潤澤毛發(fā)、肌膚,則發(fā)密膚潤、面色紅潤。反之,血行不暢,淤血阻滯,則毛發(fā)、肌膚得不到滋養(yǎng),而表現(xiàn)為發(fā)枯、膚燥、面色晦滯。另外,由于淤血阻滯,血脈、經(jīng)絡不通暢,也會導致毒素淤積,代謝紊亂而出現(xiàn)斑疹、肥胖等臨床表現(xiàn)。此時以適量紅花內(nèi)服,便可以活血化瘀、暢通血行,改善由于淤血而引起的上述癥狀,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以內(nèi)養(yǎng)外”的美容作用。
選自《藥緣文化——中藥與文化的交融》
主編:楊柏燦
(艾蒿 蝸牛 蛤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