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金有限,資源有限,人員有限,武器彈藥有限的情況下,毛主席帶領的企業(yè),把蔣介石所領導的,無論在資金、資源、團隊、裝備、顧問上都強于自己的企業(yè)徹底打敗,并把他趕到了小島上。
1923年《孫文越飛聯(lián)合宣言》之后,越飛宣布向國民黨提供200萬盧布的款項和8000支步槍、15挺機槍、4門火炮、2輛裝甲車的援助,并派教員幫助建立軍校。
1925年一次運到廣州的軍火就價值56.4萬盧
布。
1926年又將各種軍火分四批運到廣州。
第一批有日造來復槍4000支,子彈400萬發(fā),軍刀1000把
第二批有蘇造來復槍9000支,子彈300萬發(fā);
第三批有機關槍40挺,子彈帶4000個,大炮12門,炮彈1000發(fā)
第四批有來復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fā),機關槍50挺,大炮12門。
蘇聯(lián)政府除了大力援助南方的孫中山、蔣介石之外還大力援助北方的馮玉樣。
從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馮玉祥的國民軍得到了
俄式步槍38828支,
日式步槍17029支,
德國子彈1200萬發(fā),
7.62毫米口徑步槍子彈4620萬發(fā),
大炮48門,山炮12門,手榴彈1萬多枚,附帶子彈的機槍230挺,迫擊炮18門,以及大量藥品等。
1926年10月底,國民軍又從蘇聯(lián)得到3500支步槍,150萬發(fā)子彈,3架飛機,4000把馬刀,10支火焰噴射器等。
蘇聯(lián)還派遣了相當數(shù)量的軍事顧問。馮玉樣回憶說,顧問組中“步騎炮工各專門人オ皆備”。蘇聯(lián)顧問幫助國民軍新建了一些兵工修理廠,生產彈藥,培養(yǎng)技師;按照蘇俄的圖紙,還制造出第一批裝甲車。
1926年3月,馮玉祥下野后訪問蘇聯(lián),又簽訂了約1100萬盧布的軍火貨款協(xié)議并派烏斯曼諾夫(桑古爾斯基)為馮玉祥的軍事總顧問,幫助他指揮國民軍作戰(zhàn)。
除了有蘇聯(lián)的各項軍事援助之外,解放戰(zhàn)爭時期還得到美國、德國等其它國家的軍事援助。
而共產黨這邊有什么呢?
與國民黨接受的援助比較起來,相去甚遠。
據(jù)陳獨秀1922年6月30日致共產國際報告,從1921年10月起至1922年6月止,共收入國際協(xié)款16655元。因黨員人數(shù)不多,全黨還保持人均年支出40至50元的比例。
但隨著1925年以后黨員人數(shù)大幅度增長,國際所提供的費用遠遠跟不上這增長速度了。全黨人均支出由最初的平均40元下降到1927年的4元。蘇聯(lián)和共產國際的援助,主要都轉到了國民黨方面。
對比下這個數(shù)據(jù),從公司的角度看來,什么最重要?
是領頭人的發(fā)心,領頭人的大公無私,領頭人的理想愿景。
國民黨蔣介石,把企業(yè)當成自家的,部隊是自家的最珍惜,非嫡系的拿去當炮灰。只顧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風險讓其它人承擔,即使發(fā)生了南京大屠殺這種慘案的時候,還在考慮利益得失。有沒有以身作則?
毛主席帶領的企業(yè),從來不是自己的,是天下所有中國人的,從事的事業(yè),使命也是解放全人類,解放受壓迫階級。 只要還有受壓迫的地方,就是行動的方向。如同美國,期待美國的共產黨向中國取經,把自己給解放了。
同時,毛主席的妻子、2個弟弟、妹妹、侄子、兒子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yè)。 這就是偉人的擔當。請問哪個企業(yè)領導人能做到這一點?能做到以身作則的領導,一定值得部下全力擁戴。
我們給公司老板做內部股權激勵方案的時候 ,第一步就是要梳理公司的使命,愿景,價值觀
這家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什么?為誰成立,為哪些人干?
如果僅僅為了個人實現(xiàn)財富自由,那么做事風格就不一樣了,高手也無落腳之地,容納不下。
如果是解決一個大的社會矛盾,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為目標,因為能力有所缺,才會容納更多不同類型的股東,團隊進來互補,一起打天下。
因此,外在的條件確實能給到企業(yè)非常大的幫助,但這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你的發(fā)心,你的愿景和使命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