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康有為詩云:“夕陽老柳板橋樓,頹盡明宮落瓦秋?;⒕帻報椽q有夢,摩挲翁仲立螭頭?!苯?jīng)過600年歷史的洗禮,南京明故宮余均茫然無存,成了光禿禿、孤零零殘宮敗闕。游人總是匆匆地來匆匆地走,很難說得清歷史上午門是啥樣。筆者以“營建北京皇宮是以南京為藍圖而宏敞過之”的記載為依據(jù),試圖考證南京舊時的午門是個什么樣子。
●正面看三個門洞 后面看五個門洞
大家知道午門是宮城的正門。因古代以十二地支配方位故名。并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四象說,居南取朱雀的形象,與北門玄武相對應(yīng)。歷史上由于午門采取了“闕”的形式,盡在橫向的城樓兩側(cè)向前伸出兩翼。兩側(cè)是防守中央崗樓演變而來,主要起到防御作用,也兼有標(biāo)志性作用,后來基本上演變了朝代顯示門第崇高禮儀的裝飾性建筑。
游人參觀是明故宮遺址一般都在中山東路往南進午門,若你細致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從后面看為五個門洞,并在一條橫線上。當(dāng)你走到頭,從南向北看為三個門洞,另二個門洞不在一條橫線上,幾乎看不到五個門,奧秘何在?
筆者查到了國學(xué)專家單士元《故宮史話》中載:“午門奇特之處,從正面開三個門洞,左右建兩翼城墻,居中即闕的空間是指午門廣場。兩觀的北端東西向當(dāng)開一個隨墻的門洞,東觀下的門洞名左掖門,西觀下的門洞為右掖門。進掖門洞折而北轉(zhuǎn)出口處,與午門三個門洞出口處平行,所以午門的門洞從正面看是三個門洞,從后面出口看是五個門洞。”其實,這樣是由于東西兩觀城墻不能象端門那樣在正面開辟平行的五個門洞,而用左右掖門補足,因而既達到了五個門洞,又在使用上符合了等級制度的要求。在外觀顯得既靈活又不呆板。所以從午門后面看是五個門洞,從正面看是三個,另二個開在兩掖,一個向東,一個向西,這叫“明三暗五”,實際上還是五個門洞,與“九五之尊”相符合。
據(jù)揚新華《南京明故宮》載:“民國初年因城建改造拆除兩觀,以東西兩掖門與當(dāng)中三門在南亙門并排暴露?!本C上所述,這高大宏偉的午門矗立在端門向北的甬道盡頭,共有五座樓闕。午門這三個門洞,中門為皇帝專用御道,左門供文武官員出入,右門為宗室王公出入,午門東西兩側(cè)通道就是向大廟和社稷的門。
●何謂“五鳳樓”
在午門遺址上介紹寫著,“城上有正樓和四個方亭,俗稱五鳳樓?!本烤购沃^五鳳樓,許多游人有些不解。
筆者考證,午門上部中央城樓是采取了規(guī)格最高的重檐廡殿頂,兩翼上各有兩座重檐攢尖屋頂?shù)乃姆叫谓峭?,之間用廊廡相聯(lián),為闕上兩觀,又與午門聯(lián)接合為五座。這樣從遠處看來,這五個樓亭像是五只巨大的鳳凰鶴立于城墻之上,于是午門又稱為“五鳳樓”,因為午門的兩翼宛若展翅飛翔,所以又稱“雁翅樓”。
據(jù)《日下舊聞考》載,端門之北,正中南向,是謂午門,門三闕,上覆重樓五,中樓深廣各九楹(每楹為1間),東西四樓,深廣為五楹(象征皇帝九五之尊),閣道十三楹,南北連亙,彤扉各有三十有六。兩觀間西向者為左掖門,東向者為右掖門。其上閣道盤云,黃屋耀日,雙闕翼余與中相輔,崇宏壯麗,俗稱“五鳳樓也”。
史料載,舊時國家有大征討儀式,凱旋獻俘,皇帝御午門樓受俘,門前左設(shè)嘉量,有設(shè)日晷。樓上正中設(shè)有寶座,并置鐘鼓,凡視期鳴鐘鼓于樓上,駕出入午門亦如之。那樓下三門,為文武官出入左,其右門唯宗室五公得行之。午門兩觀間掖門東西相對各折而北,不常啟,遇皇帝大朝升殿,百官以東西班次由掖門入。
這樣看來,皇帝在此舉行戰(zhàn)爭凱旋獻俘,頒發(fā)歷書儀式場面非常壯觀。真是天上祥云垂繞,城樓兩側(cè)旌旗飄揚,高大的午門像天門般的雄偉莊嚴。
●何謂“梁柱必用楠木”
600年來明故宮遺址地表上尚存在許多大小不等,形狀各一的石柱礎(chǔ),這竟聯(lián)想到在梁柱上究竟是什么材料撐起那壯麗崇宏宮殿?明奢靡梁柱必用楠木在史料上早有記載,據(jù)《舊都文物略》載,“北平之為都城,始于遼之建南京……,明代習(xí)慣尤為侈靡,梁柱必用楠木。永樂四年分遣大匠,采林于四川、江西、湖廣、浙江、山西。大石則取于涿州房山,花斑石取于徐州,磚取于臨清、蘇州……”。明時官呼為九梁十八柱,洵足代表了中國最復(fù)雜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到清代宮室一肪自明而儉于明,康熙帝深知明人用楠木之費,自云本朝悉用滿州所產(chǎn)的黃松。所以以大抵明代無謂之奢靡,至清而稍除。另據(jù)《孝陵恭謁記》載,“殿(指享殿)壁黃,赤所墁,以殿柱有三十有六,去地二尺許,皆為刀斫傷或斫柱三分之二……。而游人更相謂曰:以兵刃傷殿柱者非他人,載已亥(清順治16年,即1659年鄭成功北伐軍來南京)鄭氏兵至不識楠木而以為異香也,遂所削而去?!边@又說白了明在梁柱上是用楠木的。
因為中國古建筑主要以木構(gòu)架為結(jié)構(gòu)體系,所以明代工匠為充分利用此建筑特點,運用發(fā)揮不同直接構(gòu)圖和藝術(shù)加工,將中國的傳統(tǒng)繪畫、雕刻和各種圖案紋樣應(yīng)用到建筑裝飾中,加強了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因而明代流行在建筑檐、廊、扇、窗和梁柱上必用楠木。據(jù)筆者不完全考查,在明故宮遺址地表中石柱尚存有350余個,其中午門城樓上有97個,這些柱礎(chǔ)直徑最小的為50厘米,最大的在奉天門為2米見方,共有12個,可見明代的宮殿建筑梁柱必用楠木,真為富麗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