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簡介01
帝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核心角色,是影響國家、民族發(fā)展的關鍵人物,研究他們的是非功過,透視不同帝國之間的盛衰興替,可以更好地解讀中國歷史。
帝王,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煊赫幾千年。他們有的是這條河中的順風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與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順流而漂的朽木……鉤沉他們的史跡,傳述他們的軼聞,于今之借鑒、增知、休閑,不無稗益——大而言之,歷朝皇帝的賢愚仁暴、國運的興衰更迭、政治的清濁榮枯、民生的安樂艱辛,都能給后世以鏡鑒;小而言之,個人的修養(yǎng)成長,家庭的維系安頓,處世的進退取予,行事的韜略謀斷、也都可以從中受到啟迪。
中華封建帝王,自贏政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或以蓋世雄才稱霸天下,或以絕妙文采震爍古今,或以雄韜偉略彪炳史冊,鑄就了那一部洋洋灑灑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史......
五帝歷代君主
前2600-前2071
軒轅黃帝
第一代
中華民族始祖
中國遠古時期
部落聯(lián)盟首領
前?-前2599
在位?年
?前2697.03.03-前2599
享年99歲
生于陜西姬水(渭河一帶)
陵寢:陜西黃陵黃帝陵
之孫顓頊繼位
顓 頊
第二代
前?-前2437
在位39年
?2514-前2437
享年?歲
安徽懷遠人
陵寢:河南內黃梁莊
禪讓給侄兒帝嚳
帝嚳(姬俊)
第三代
祖父玄囂,是黃帝正妃嫘祖的大兒子,他的父親名叫蟜極,帝顓頊是其伯父
陵寢:河南內黃梁莊
帝嚳死後,摰承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
堯堯
第四代
前2358-前2288
在位70年
前2377-前2260
享年118歲
生于河北順平
陵寢:山東郵城
舜
第五代
前2288-前2222
在位67年
前?-前2222
享年?歲
生于山東諸城
陵寢:湖南永州零陵
三皇五帝,是 中國 在 夏朝 以前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帝王”?,F(xiàn)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導者?;旧?,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燧人 、 伏羲 、 神農(nóng)
伏羲 、 女媧 、 神農(nóng)
伏羲 、 祝融 、 神農(nóng)
伏羲 、 神農(nóng) 、 共工
伏羲 、 神農(nóng) 、 黃帝
黃帝 、 顓頊 、 帝嚳 、 堯 、 舜
宓戲( 伏羲 )、 神農(nóng) 、黃帝、堯、舜
太昊 、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最后一種說法由于《 尚書 》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nóng)、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 漢朝 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 道教 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
關于三皇五帝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jīng)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而發(fā)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祝融
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后人尊為 火神 。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女媧娘娘,鳳姓,生于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 風里希 (可能是鳳里犧)。傳說中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 伏羲 的后代。又傳說她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鱉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在 中國神話 中,她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類,后來 水神 共工 和 火神 祝融 打仗,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 不周山 ,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 五色石 補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媧還創(chuàng)造了 瑟 這樣樂器。另外,女媧在死后,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
一說女媧后來升天,由 白螭 和 騰蛇 保護著去了天宮。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 圖騰 上更有女媧和 伏羲 交合的圖像。
在中國南部的 苗族 等 民族 尊其為大神,并建有 廟宇 供奉。
燧人氏
燧人氏是 中國 上古神話中火的發(fā)明者,有說法他為 三皇 之一。
《 韓非子 ·五蠹》有記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div style="height:15px;">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彼€發(fā)明“結繩為網(wǎng)以漁”,造福于民。
神農(nóng)氏
神農(nóng)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nóng)業(yè)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y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nóng)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學。傳說神農(nóng)死于試嘗的毒草藥。 神農(nóng)嘗百草,教人醫(yī)療,傳說中的 農(nóng)業(yè) 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一說神農(nóng)氏即 炎帝 ,與 黃帝 為兄弟。
傳說神農(nóng)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nóng)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內臟就會呈現(xiàn)黑色,因此甚么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
后來,由于神農(nóng)氏服得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共工氏
中國上古傳說 中人物。據(jù)說共工氏姓 姜 ,是 炎帝 的后代。共工氏是神農(nóng)氏以后,又一個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qū)域在今河南 輝縣 。
黃帝
黃帝被認為是 中華民族 的始祖。根據(jù)記載,號 軒轅氏 、 有熊氏 , 姬姓 ,一說姓 公孫 ,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 共主 , 五帝 的第一個。黃帝也被 道教 尊為 道家 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 史記 ·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 少典 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于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 河南 省 鄭州 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另有傳說黃帝出生于中國西北黃土高原 的 沮源關 降龍峽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參見 二月二 )。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 北極光 ,然后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jù)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 炎帝 之后,統(tǒng)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 涿鹿 。他推算 歷法 ;教導 百姓 播種 五谷 ;發(fā)明 指南車 ,造舟車弓矢;興 文字 ;作 干支 ,制 樂器 ,創(chuàng) 醫(yī)學 。
今日在 陜西省 的 橋山 有 黃帝陵 ,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黃帝與 炎帝 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 嫘祖 ,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jù)《 史記 》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 、 帝嚳 、 唐堯 、 虞舜 ,以及 夏朝 、 商朝 、 周朝 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后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 莊子 》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 列仙傳 》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后裔,故稱“軒轅后裔”,“炎黃子孫”。
顓頊
顓頊(拼音:zhuānxū,注音:ㄓㄨㄢ ㄒㄩ),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楚王為其后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后,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帝嚳
帝嚳,中國上古歷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顓頊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后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勛;次妃常儀生摯。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
孔子認為帝嚳“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撫教萬民而誨利之,歷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義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div style="height:15px;">
帝堯
堯,名放勛,又稱陶唐氏,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妒酚洝の宓郾炯o》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后傳位于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于放勛,也就是堯。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于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兇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后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
舜
舜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三皇五帝之一。舜是否有其人史學家們爭論不清。一般認為舜的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農(nóng)耕的時代,并是道德觀的開始。傳說舜受堯傳位,自己則傳位于禹。 作家柏楊的觀點認為:舜得王位并非由堯禪讓,而是篡權,“除四兇,舉十六相”培養(yǎng)自己的羽翼,架空堯的權力。而后由禹重蹈覆轍,所謂"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實際情況可能是被禹流放死于途中,因為中國的上古時代江南地區(qū)仍屬蠻荒之地,舜已是高齡的老人,到蠻荒之地"巡狩"不符合邏輯。 以下引用周時的一些關于舜的記載:
孟子: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
墨子: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
管子: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
司馬遷史記中說: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又說: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炎帝
炎帝,神農(nóng)氏(有說為神農(nóng)後人),姜 姓 ,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西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zhèn)),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
少昊
少昊,亦作少嗥。五帝之一,黃帝之子。
少昊陵,山東省曲阜市城東。
中國歷史各朝基本情況簡表
時代/國號
起止時間
存世
時間
君主任數(shù)
開國元首
都城
姓名
尊稱
古名
現(xiàn)名
宇宙混沌時代
400萬年前~300萬年前
盤古氏
開天辟地神
盤古山
泌陽
太古
時代
舊石器時代早期
太古
三皇
300萬年前~170萬年前
天皇氏
天皇
天都
170萬年前~70萬年前
地皇氏
地皇
龍門
洛陽
70萬年前~20萬年前
人皇氏
人皇
九城
母系
血緣
氏族
公社
舊石器時代中晚期
遠古
三氏
20萬年前~5萬年前
有巢氏
巢皇
石樓山
興縣
約5萬年前~前7724年
燧人氏
燧皇
遂明
澧縣
前7724年~前5008年
女媧氏
女媧娘娘
華胥
藍田
父系
氏族
聯(lián)盟
社會
新石器時代早期
上古
三皇
前7724年~前5008年
2717
伏羲氏
羲皇
陳州
淮陽
前5008年~前2697年
2312
神農(nóng)氏
炎帝
神農(nóng)架
前5008年~前2599年
2410
軒轅氏
黃帝
軒轅丘
新鄭
新石器時代中期
上
古
五
帝
前2599年~前2525年
75
1
金天氏
少昊
甘淵
天臺山
前2525年~前2437年
89
1
高陽氏
顓頊
帝丘
濮陽
前2437年~前2345年
93
1
高辛氏
帝嚳
亳
商丘
前2336年~前2259年
78
1
陶唐氏
唐堯
唐
太原
前2259年~前2178年
82
1
有虞氏
虞舜
營都
永濟
【三皇五帝 】之傳疑
1、先說盤古
《通鑒外紀》引《御覽事物紀原》(原為徐整《三五歷記》之文)曰:“天地渾沌職子,盤古氏生其中,萬八千歲,天下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又引任虻《述異記》之文曰:“生物如于盤古,天地萬物之祖也。其也,頭為五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fā)為草木。先儒說盤古,泣為江河,氣為風,聲為雷,目瞳為電,喜為晴,怒為陰。泰漢間俗說,盤古頭為東岳,腹為中岳,左臂為南岳,右臂為北岳,足為西岳……。
2、次說三皇
盤古與三皇是屬于我們的神話時代。古人認為盤古是開天辟地之人,是象征宇宙的開端。至于三皇,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與唐司馬貞所補之《三皇本紀》,以天皇、地皇、人皇(又作泰皇)為三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tǒng)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后,則出現(xiàn)了幾種意見。
根據(jù)《風俗通》,以伏羲、女媧、神農(nóng)為三皇; 根據(jù)《尚書大傳》與《白虎通》,以燧人、伏羲、神農(nóng)(又稱炎帝)為三皇; 根據(jù)孔安國《尚書序》則以伏羲、神農(nóng)、黃帝為三皇;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共工;也有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nóng)、祝融。這幾種意見中,伏羲、神農(nóng)為大家所公認,其余幾位則看法不一。女媧因其補天,拯救了人類,其功不可沒;燧人鉆木取火,讓人飽嘗熟食美味,可謂恩重泰山;祝融“絕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蓋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斷天柱,使天地日月驟變,實在是神通廣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難分高下,誰能占據(jù)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難定論。
燧人氏鉆木取火,是代表火與火食的發(fā)現(xiàn);
有巢氏是代表巢居時代,伏羲氏是代表漁獵時代;
神家氏一稱炎氏,初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后都有于曲阜(今山東曲阜),是居住在淮水北方一片邱陵地帶,最早從事農(nóng)耕的一介氏族,是代表農(nóng)業(yè)時代。
所謂伏羲女媧都有是蛇身人首,這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圖騰”觀念。
3、再說五帝
到了五帝,便進入了“傳疑時代”。五帝的故事,也都是上古的傳說,雖非信史,但比較接近真實。當太史令司馬遷著《史記》便以《五帝本紀》開端,《五帝本紀》中又以黃帝為開端,于是一般概念,也都以”黃帝時代“為中華歷史的開端。史載黃代神農(nóng)氏而興,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聯(lián)兵和尤大戰(zhàn)于浦鹿之野,將尤捉信殺死。于是諸侯共尊軒轅為天子,稱為黃帝。之下 都有于有熊(即葉轅丘)娶西陵地方的女子嫘祖為妻。
黃帝時代的文化情形,根據(jù)《世本》、《易傳》、《路史》、《呂氏春秋》和漢人許多引述,把很多的制作發(fā)明都有定在黃帝時代,歸納這些傳說有:
(1)倉頡沮誦造文子;
(2)大撓作甲子;
(3)隸首作數(shù);
(4)伶?zhèn)愒炻蓞危?div style="height:15px;">
(5)寧封為陶正;
(6)赤將為木正;
(7)撣作弓夷牟作矢;
(8)伯余作衣裳;
(9)共鼓貨狄刳木為舟,剡木為楫;
(10)邑夷作車以行四方服牛乘馬;
(11)廣宮室;
(12)垂衣裳;
(13)造貨幣;
(14)嫘祖教民養(yǎng)蠶治絲。
這些傳說當然不可全信,更不能確某事某物是某人所發(fā)明,也不可能這許多事物都集中在這一時代而突然出現(xiàn),其中許多應當是 年演進而來的。但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傳說,可以相信,在4600年前我們的祖先可能已經(jīng)有了干支紀時,有了房屋與衣裳,有了交通工具,有了木器與陶器,有了弓矢干戈,有了貨幣與交易,也有蠶絲與文子了。黃帝為什么叫黃帝呢?史稱黃帝有土德之瑞,故稱黃,故可知黃帝兩面三刀字一定和黃河黃土層與黃色人種都有關系,黃帝是我們的祖先。
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昊、少昊;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其中的炎、黃二帝已被大家公認,其余幾位有待考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和長子玄囂的孫子,而帝堯則是黃帝孫子的孫子。他們都是黃帝派生出來的,似乎應該只占據(jù)五帝之一。舜是因堯禪讓繼位,與黃帝無血親,應占一席之地。
黃帝之后,著名的天子有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為五帝,五帝中最重要的是唐堯和虞舜,不過《史記·五帝本紀》里世系,說諸帝都有是黃帝的后裔,這不足信。帝堯就是帝摯,堯為陶唐氏,故稱唐堯,唐堯 定在來陽(今山西臨汾)。堯 能團結家族,愛護百姓,能得一般諸侯部族的共同擁戴。堯命羲和觀察天象,根據(jù)日月星辰的轉移,訂立歷法,以366天為一年,并置閏月。虞舜據(jù)說他的先居于虞,故號有虞氏虞腕自己生在姚墟的地方,故又姓姚。
堯年老,便讓位于舜,叫舜代行天子之事。又過了8年,帝堯去世,舜避位,讓堯子丹朱,可是諸侯不朝丹朱,而乾舜,舜知自己為眾望所歸,就即位于蒲坂(今山西永濟)。帝舜即位之后,首先是設官分職。用禹作司空,主治水,掌管內政;用棄做后稷,掌管農(nóng)業(yè);用契做司徒,掌管教職工化,宣揚五倫之教,這五倫之教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無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又用皋陶做士,掌管司法與軍事,制定五刑;用垂做區(qū)工,掌聲管工程興建;用益做虞,治理山澤,掌管漁獵;用伯夷做秩宗,掌管禮儀祀;用夔做典樂,掌管詩歌音樂;用龍做納言,傳達詔命,接待賓客。一共九種官職,而禹兼百揆總攬一切。在地方上,則有四岳十二牧。百官第三年考績一次,于是庶政皆興,四夷咸服。這時最大的事業(yè),是禹治水成功,并大破南方的苗人。舜以禹有功國愛,便著禹代攝行政事,到南方去巡游,走到中途,死于蒼梧之野。舜死后禹讓們給舜子商均,但諸侯不朝商均而朝禹,于是禹即天子位。
這段傳說的人名、地名與若干故事,都有疑義,難于盡信。但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傳說,可以相信,一是在唐虞時代,我們有了更進一步的國家組織,所謂諸侯萬國就是那個時代的氏族部落,岳牧就是那些氏族部落的領袖;二是在唐虞時代,已經(jīng)發(fā)明了一年366天的歷法,并且知道以閏月調劑差數(shù);三是在唐虞時代,已經(jīng)有了分門別類各有專司的中央官吏。
我們是黃帝的子孫。黃帝時代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開端,再過400年,到了唐虞時代,是我國民族政治教化的開端。從這個文化政教的中心,往外一步步的擴展,一代代的發(fā)揚,一脈相承,一直發(fā)展到今天我們這個龐大的中華民族。
【三皇五帝】簡介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xiàn)在傳說中的“帝王”?,F(xiàn)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于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領導者?;旧蠠o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就有五種說法。
㈠燧人→伏羲→神農(nóng);㈡伏羲→女媧→神農(nóng);㈢伏羲→祝融→神農(nóng);㈣伏羲→神農(nóng)→共工;㈤伏羲→神農(nóng)→黃帝
最后一種說法由于《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nóng)、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后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nóng)。關于三皇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其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盤古氏——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jīng)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于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而發(fā)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fā)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上古穴居,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教之構木為巢,以避群群害,食草木實,號大巢氏或稱有巢氏, 有天下百余年,或云百余代。(參見《朝非子·五蠹篇》與《莊子·盜跖篇》)
祝融氏——傳說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后人尊為火神 。
燧人氏——燧人氏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火的發(fā)明者,有說法他為三皇之一?!俄n非子·五蠹篇》有記載:“民食果蓏蚌蛤,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上觀星象,下察五木,鉆燧取火,炮生為熟,養(yǎng)人利性,避臭云惡,遂天之意,有天下百余代,八萬年,或云12000年,曰燧人氏。燧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皇甫謐《帝王世紀》曰:“燧人氏沒,伏羲氏代之。”(參見《朝非子·五蠹篇》,《尸子君治篇》)
伏羲氏——伏羲氏又稱伏犧或包犧氏。蛇身人首,風姓,都于陳,結繩而網(wǎng)罟,以畋以漁。制以儷皮嫁娶之禮,始作八卦,以龍紀官,故為龍師而龍名。在位110年,或云116年。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fā)明“結繩為網(wǎng)以漁”,造福于民。
女媧氏——伏羲氏沒,女媧氏代立,號女帝,是為女年年皇。亦風姓,蛇身人首。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七彩石補天,并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
女媧娘娘,鳳姓,生于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 風里希(可能是鳳里犧)。傳說中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又傳說她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鱉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傳說她是人首蛇身,在中國神話中,她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人類,后來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于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
除此之外,女媧還創(chuàng)造了瑟這樣樂器。另外,女媧在死后,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一說女媧后來升天,由白螭和騰蛇保護著去了天宮。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在中國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為大神,并建有廟宇供奉。
神農(nóng)氏——神農(nóng)氏(有說為神農(nóng)後人)是傳說中的炎帝。長于姜水,故為姜姓,人身牛首。在位120年,都于陳,傳八世。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公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出生於烈山(今湖北省厲山鎮(zhèn)),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nóng)業(yè)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y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nóng)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學。傳說神農(nóng)死于試嘗的毒草藥。神農(nóng)嘗百草,教人醫(yī)療,傳說中的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一說神農(nóng)氏即炎帝,與黃帝為兄弟。傳說神農(nóng)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nóng)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內臟就會呈現(xiàn)黑色,因此甚么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后來,由于神農(nóng)氏服得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傳說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孫)。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后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陜西的南部,后來沿黃河向東發(fā)展,與黃帝發(fā)生沖突。在阪泉之戰(zhàn)中,炎帝被黃帝戰(zhàn)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并,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后代」。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fā)了華夏的原始農(nóng)業(yè),是農(nóng)耕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傳說他創(chuàng)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yī)病,是華夏中草藥的第一位發(fā)現(xiàn)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制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nóng)、工、商、醫(yī)、文等各領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為什么稱炎帝?一說中央為黃色,黃帝是正稱;南方為赤色,因而炎帝別稱赤帝。但此說有一缺陷,炎帝發(fā)祥地應該在北方渭河流域,與黃帝區(qū)域差不多,后來才向南發(fā)展,不應當在到達南方才號炎帝。
《帝王世紀》說:“有圣德。以炎德王,故號炎帝。”炎德是什么?《左傳·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記,故為火師而火名?!痹瓉硭脑炝朔擞嫊r的方法,發(fā)明了以火紀時的火歷,尊奉太陽神,所以尊稱為炎。我認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號“高辛氏”,“高辛”這一稱號的涵義,過去未有確解。據(jù)人解說,“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像形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有辛(薪)則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實初義應該是火神之別號。
共工氏——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據(jù)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農(nóng)氏以后,又一個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qū)域在今河南輝縣。
對于“三皇五帝”的定義,不同史家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關于“五帝”大部分的意見是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這個說法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
⑴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⑵宓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
⑶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⑷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⑸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黃帝——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黃帝為少典之子,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如養(yǎng)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shù)、醫(yī)學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嫘祖。黃帝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姓者十四人,共十二姓。黃帝死后葬于橋山(在今日陜西省黃陵縣)。
華夏族形成后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上古時期約在姬水一帶(即東起渭水西迄湟水之間今陜甘青地境的古齊家文化區(qū)域)形成的較為先進的黃帝族,即由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黃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陜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帶的姜姓炎帝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黃帝族后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chuàng)造了夏文化,遂稱夏族。夏族進入中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再傳就是也生息在陜西境內的姬姓的周族。周族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為了追念遠祖黃帝族,就用自己的姓來追呼它。
《國語·晉語》及《世本》和《大戴禮記》中的《帝系》,都說黃帝是少典之子?!妒酚洝の宓郾炯o》說黃帝“姓公孫,名曰軒轅”,其國號為“有熊”。崔述《補上古考信錄》指出,“公孫”是公之孫,上古時無此稱;“軒轅”是指黃帝居軒轅之丘,依所居以為號,非黃帝名;“有熊”不見于傳、記,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評是對的,但既是神話,亦不需深究其是非。值得注意的是,《易·系辭》、《世本·作篇》等各種文獻都盛稱黃帝時期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生產(chǎn)技術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服牛乘馬、作駕、作舟等;屬于物質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扉履等;精神文化方面則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數(shù)、調歷、造律呂、笙竽、醫(yī)藥、文字等。其中當然有不少是黃帝以后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但也反映了黃帝族獲得的輝煌成就。
文獻中記載的有關黃帝的主要故事,有與蚩尤的涿鹿之戰(zhàn)及對北方葷粥族的斗爭,還訛傳過一個與赤帝的阪泉之戰(zhàn)?!稇?zhàn)國策·秦策》記蘇秦把“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與堯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夏,武王伐紂并稱,表明這是黃帝一生中主要的戰(zhàn)績。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黃帝與蚩尤曾戰(zhàn)于冀州之野,以應龍、女魃殺蚩尤。而《逸周書·嘗麥篇》則載殺蚩尤于中冀。此所謂中冀、冀州,當均指涿鹿所在。夏族與蚩尤之爭還反映在《尚書·呂刑》中,這一由來已久的歷史傳說,當有史實為背景。《五帝本紀》說黃帝“北逐葷粥”,這是他在進入冀州后,為保居住領域的安寧所采取的必要行動。
黃帝與赤帝阪泉之戰(zhàn),可能是涿鹿之戰(zhàn)在傳說中的分化。梁玉繩《史記質疑》指出:“阪泉之戰(zhàn)即涿鹿之戰(zhàn),是軒轅勤王之師,而非有兩事,故《逸周書·史記解》稱蚩尤曰阪泉氏,斯為確證?!卑础端?jīng)·□水注》云:“涿水出涿鹿山……又東北與阪泉合……《魏土地記》曰:“下洛城東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東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黃帝祠?!笔勤嫒c涿鹿實即一地,而蚩尤又有阪泉氏之稱,可證阪泉之戰(zhàn)即涿鹿之戰(zhàn)。
黃帝族經(jīng)過夏、周兩代與其他各族的沖突、交往與融合,到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統(tǒng)一的華夏族?!妒辣尽芳啊洞蟠鞫Y記》的《帝系》將各族的宗神和祖先編排成黃帝一系的分支,構成了完整的血緣世系。從此人們總把黃帝與炎帝并舉,來表示華夏族從炎、黃開始已有源遠流長的歷史。
顓頊——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后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傳說活到98歲,在位78年。葬于東郡濮陽頓丘城外廣陽里(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死后又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游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了首領。當時,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后,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
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傳說楚王為其后裔,屈原在《離騷》中自稱為帝顓頊之后,屈原與楚王為同族。
4月19日(農(nóng)歷三月十八),是傳說中的人文始祖顓頊帝的生日。
史載,顓頊帝本姓姬,是軒轅黃帝的孫子,顓頊20歲即位,都帝丘,在位78年,是一位有文治之功的帝王。在位期間創(chuàng)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tǒng)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jié)氣,后人推戴他為“歷宗”等。帝嚳是顓頊的族侄,15歲幫助顓頊治理天下,30歲登帝位,其在位期間嚴以律己,是一位萬民誠服的帝王。二帝死后均葬于河南省內黃縣城南30公里的梁莊鄉(xiāng)三楊莊西北土山村。
帝嚳——中國上古歷史的五帝之一,姬姓,名俊,號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之孫,顓頊是其伯父
帝嚳十五而佐顓頊,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得顓頊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師縣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壽百歲。葬于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之秋山。許多古文獻認為帝俊就是帝嚳?!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記載帝俊有中容、晏龍、黑齒、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傳說帝嚳元妃姜原生棄,即后稷,為周之始祖;次妃簡狄生契,為商之始祖;次妃慶都生放勛;次妃常儀生摯。帝摯承嚳的帝位,九年后禪讓給放勛,也就是帝堯。孔子認為帝嚳“博施厚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以威,惠而信,以順天地之義。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jié)用。撫教萬民而誨利之,歷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之義而敬事之。其色也和,其德也重,其動也時,其服也哀”。曹植作《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圣靈賓,教訖四海,明并日明?!?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