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土倫的作戰(zhàn)計劃,早在7月底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就已基本確定。當時,會議認為:鑒于土倫東面的法朗山地地形險要,炮壘堅固,易守難攻,且有重兵防守,因此,不宜將主要兵力集中于東線,而應將主要進攻方向選擇在敵人防御薄弱的西線,即從奧利烏爾方向進擊,從西面奪占土倫。討論巴黎下達的新的作戰(zhàn)計劃。這個計劃規(guī)定:集中一支60,000人的軍隊,不管敵人正面的火力如何,而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發(fā)起進攻。首先,奪占法朗山地、法朗炮臺、魯日炮臺、勃蘭炮臺和圣卡特林炮臺,粉碎敵人的外圍防線;爾后,前出到土倫要塞附近,挖掘塹壕,構筑工事,待條件成熟后,伺機攻占土倫。
對此,拿破侖很不贊同,于是提出一個完全相反的作戰(zhàn)方案。他認為,上述計劃實際上很難行得通。這是因為:首先,敵人在土倫外圍的防線上,既有堅固的工事,又有良好的地形,還有地面火力和艦炮火力進行支援,可說是炮堅城固,兵力充足,要想從正面攻破,絕非容易之事;其次,正面強攻,倘若久攻不克,形成對峙,那就勢必遷延時日,使敵人贏得調集援兵和鞏固防御的時間;第三,正面進攻即使得手,也很容易迫使敵人燒毀倉庫、炸毀船塢、破壞軍械庫,攜走全部法國軍艦,甚至洗劫土倫全市,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對于迫使敵人投降和保全整個城市,顯然都是不利的。
既然如此,那么,奪取土倫的最好辦法又是什么呢?拿破侖提出,應該首先集中主要兵力,攻占港灣西岸的馬爾格雷夫壘(英國人稱為小直布羅陀),奪取克爾海角,然后,集中大量火炮,猛烈轟擊停泊在大、小停泊場內的英國艦隊,切斷英國艦隊與土倫守敵之間的聯(lián)系,迫使英艦撤出港口。如能這樣,則土倫守敵在一無退路、二無援兵、三無火力支援的情況下,必然不攻自破。這時,法軍即使只有不大的兵力,也可以迅速攻占土倫。拿破侖還進一步提出:為了有效地封鎖大、小停泊場,使英國艦隊無法立足,法軍攻占小直布羅陀和克爾海角之后,應立即在埃吉利耶特海角和巴拉去耶海角各設一座大型堡壘,并且應分別配置30門發(fā)射36磅炮彈和24磅炮彈的火炮,4門發(fā)射16磅赤熱炮彈的火炮,以及10門戈美爾式臼炮,以便構成足夠的火力密度。 拿破侖這一大膽而新穎的作戰(zhàn)計劃,顯示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與會人員驚嘆不已。國民公會的特派員薩利希蒂和賈斯巴林,一致支持拿破侖的設想。據此擬定納新計劃,被立即送往巴黎,并很快獲得批準。拿破侖因此受命擔任攻城炮兵的副指揮。
一個如此重大的戰(zhàn)役行動,竟然按照一個年輕指揮官提出的方案來組織實施,當時似乎難以令人置信。然而,后來的結果表明,正是這個普通而又出色的計劃,大大影響和改變了整個戰(zhàn)役的進程與結局。
其實,早在1個月以前,拿破侖就看到了小直布羅陀的價值,認為它是打開土倫的鑰匙。當時,他多次向卡爾托將軍建議,派出足夠的兵力奪占并固守小直布羅陀和克爾海角高地,以便在埃吉利耶特和巴拉去耶兩個海角邊上設置自己的炮壘。傲慢無知的卡爾托將軍并不懂得這樣做的重要意義。他以兵力不足為借口,僅僅派去了400人。結果,反而把機會讓給了敵人。幾天以后,聯(lián)軍4,000人在克爾海角登陸,趕走了法國人,奪占了克爾海角和小直布羅陀堡。
歷史事例表明,戰(zhàn)場上具有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術意義的地理位置,對作戰(zhàn)雙方是毫無偏愛的。誰先認識到它的價值,誰先采取果斷行動奪取它,它就為誰服務,并成為另一方的巨大障礙。被卡爾托將軍忽略了的,聯(lián)軍卻給予了應有的重視。他們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把馬爾格雷夫堡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直布羅陀”。1個月后,當攻城部隊的將軍們再次把目光轉向克爾海角時,形勢己截然不同了。由于卡爾托將軍的失誤,聯(lián)軍贏得了足夠的時間來加強自己的陣地,而法軍卻白白放過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絕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