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劇時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太監(jiān)拿一卷經(jīng)書一樣的東西,然后說一句陛下有旨,面前就會跪倒一大片人,他就開始奉天承運……這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君王下達指令是通過圣旨的形式傳給自己的臣民的,而圣旨也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
據(jù)了解,皇帝的圣旨是由專門的部門設(shè)計制造的,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針對不同的對象,圣旨的材質(zhì)也不同,越是身份尊貴的人所得到的圣旨做工就更精致,朝廷派過來宣讀的人身份也越高。
我們在電視劇中還能看到假傳圣旨的情景,那么在古代的時候圣旨真的可以作假嗎?其實是不能的,因為這是欺騙君王的大罪,一旦被查出來不但自己要被處死,還會連累無辜的家人朋友。而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圣旨根本無法造假,即使再好的手藝人仿制的圣旨也會破綻百出,被人一眼看出。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隨筆者一起來看看吧!
真正的圣旨有幾點是沒有辦法做假的,明白人一眼就能識別。
首先,圣旨其實并不像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樣僅僅只有幾十厘米長,一個人就可以將其展開。事實上古時候的圣旨都比較長,一般都在兩米以上,最長的能達到五米的樣子,這樣的圣旨顯然是無法靠一個人就能夠展開宣讀的。
既然圣旨如此長,那么想要仿制它就更不容易了,這要求仿制的人必須清楚地了解當朝圣旨的具體長度,并且有精確的工具進行度量。此外,圣旨上的刺繡非常精妙,想要做到和真跡完全一樣實在是太困難了。
其次,古時候法律非常嚴厲殘酷,而且一道圣旨出世所需的過程十分地復(fù)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相關(guān)的負責人進行檢查校對,確定沒有問題之后他才會簽字然后送往下一個機構(gòu)。在這些過程中,一旦有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那么那個負責人就需要承擔責任,而且古時候還有連帶家人一起處罰的律令。這樣一來,就很少有人敢冒這個險了。
除此之外,圣旨也有防偽的標識。從明朝開始,圣旨的開場白就是“奉天承運……”,而為了防止圣旨被假冒,當時的人就開始在上面做文章了。精妙的地方就在“奉”,這個字的位置是根據(jù)天上祥云的位置而定的,而這種技術(shù)也是皇家保密的,普通人是沒有機會學(xué)到的,也是不允許學(xué)的。
最后,制作圣旨的原材料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弄到的,這種布料就跟今天的鈔票所用的紙一樣,是受到政府嚴格管控的。在古時候,造圣旨的布料是由專門的機構(gòu)為皇室提供的,其他人根本沒有辦法得到。
這么看來,想要仿制圣旨幾乎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不管是從原材料還是制作的工藝上,朝廷都對其嚴加控制,再加上嚴酷的法律使那些想要鋌而走險的人望而卻步。所以,仿造圣旨在古時候?qū)嶋H上是無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