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戰(zhàn)爭頻發(fā),在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被鎮(zhèn)壓之后,漢王朝陷入各地豪強爭霸的局面,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jù)勢力,可以說此時漢王朝的統(tǒng)治早已名存實亡。
而在眾多割據(jù)勢力連年征戰(zhàn)過程中,曹操和袁紹兩大勢力成為北方最強盛的勢力。
起初,袁紹的實力要大大強過曹操,袁紹盡擁河北之地,而曹操則處于混亂勢力的中心,南邊劉表、張繡虎視眈眈,東南孫策也在養(yǎng)精蓄銳,甚至暫時依附的劉備也和曹操貌合神離。
如兩者爆發(fā)戰(zhàn)爭,袁紹勝利的概率更大,但有識之士認為袁紹謀事不決、不從諫如流,所以更看好曹操,果不其然,在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大勝,袁紹吐血而亡。實際上,曹操能獲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有一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此后許攸的提議屢屢不被采納,在官渡之戰(zhàn)爆發(fā)期間,許攸的親人由于犯事而被監(jiān)押,這讓許攸長久以來心中積攢的怒火一下子爆發(fā)出來,于是所幸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奔曹操去了。
曹操當時正陷于困局,兵力不及袁紹,連糧草也即將告罄,曹操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這天曹操正在泡腳,聽聞許攸來投,高興的連鞋都忘了穿就去迎接許攸。
不論這其中是否有作秀的成分,但許攸看到這一幕,確實被曹操的求賢若渴的行為深深感動,遂投入曹操賬下。
許攸本是袁紹謀士,自然十分了解袁紹的作戰(zhàn)布局與戰(zhàn)略方針,并且他還猜到此時曹營內(nèi)已經(jīng)沒有多少糧食,于是給曹操出了一個烏巢劫糧之計。
曹操一聽袁紹有萬乘軍糧,心頭十分火熱,若有了這批軍糧,可以稍解曹軍的燃眉之急,于是曹操大喜,更是毫不吝嗇對許攸大加贊賞。
曹操對于劫糧十分重視,親自率領(lǐng)五千兵馬,裝扮成袁紹軍,打著袁軍的旗幟,在烏巢袁軍屯糧的地點,一把火燒了糧食。隨后曹操率領(lǐng)五千精銳大破因糧草輜重被燒而驚慌失措的袁軍,并生擒了主將淳于瓊。
袁軍方面攻打官渡的兩名主將張郃、高覽見曹軍防守牢固,久攻不下,士氣受到重創(chuàng),此時又聽聞曹操回援官渡,準備與官渡駐守曹軍里外夾擊,兩人一合計,所幸選擇了投降。
03
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一舉奠定了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大業(yè),而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許攸。其實許攸不會有什么好下場,早在他建議曹操將俘虜?shù)拇居诃倸⒌魰r就已經(jīng)埋下了伏筆。
曹操在早年擔任西園八校尉時,曾與淳于瓊是同事,要說沒有交情那是不可能的。在看到淳于瓊失去鼻子的慘狀時,曹操有意放淳于瓊一條生路,但許攸卻是個狠心的人物,完全不顧曹操的意愿,說“明旦鑒于鏡,此益不忘人”將曹操說的下不來臺,只好命人將淳于瓊斬殺。
由此可見,許攸以官渡之戰(zhàn)勝利的功臣自居,連自己曾經(jīng)共事的人都能殺掉,他心腸之狠毒可見一斑。
后來,許攸又幫助曹操占領(lǐng)冀州,此時他有些飄飄然了,甚至連曹操都不放在眼里,不分場合地點,直呼曹操的小名。
曹操也是稱公做主的人物,被人這樣直呼小名可謂是天大的侮辱,但許攸畢竟是功臣,不好親自出手懲戒。
但隨后,許攸更是在喝酒后向曹操大喊:阿瞞小兒,沒有我,你能進入這冀州城嗎?這使得曹操勃然大怒,將許攸下獄處死。
04
許攸固然在曹操奠定北方過程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但其侍功自傲,心狠手辣,連曾經(jīng)屬于同一陣營的淳于瓊都容不下,后來更是不將曹操放在眼里,這誰能忍受的了?更何況,許攸本就是背叛袁紹而投到曹操一方的,或許曹操不放過許攸,也是怕他以后會背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