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醫(yī)者不可不知生命之本。不知生命之本就不知死證,不知死證,就難免會盲目救人而不戒醫(yī)鬧。不知生命之本就不知生機,不知生機,就難免會錯失良機而貽誤救人。何為死證?陰陽氣俱虛竭即為死證。何為生機?胃氣尚在即為生機。
《黃帝內經(jīng)》曰“平人之常氣稟于胃,人無胃氣者死。”人的一身之氣稟于胃,人體之生命的活力,全靠胃氣的充養(yǎng),健康人靠胃氣養(yǎng)身,病人靠胃氣抗病。故一切治療方法或手段,都須注意保護胃氣。如何保護胃氣,經(jīng)方體現(xiàn)的細致入微。如調和營衛(wèi)的桂枝湯類方,調和肝脾的柴胡湯類方、瀉心湯類方等都用大棗保護胃氣;清肺胃熱邪的白虎湯類方都用粳米保護胃氣。發(fā)汗法以取微似汗為佳,攻下法以得下者止后服,涌吐法以得吐者止后服。服藥禁忌: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諸湯皆仿此。這些做法都是為了保護胃氣,以避免胃氣受到不應有的損害。
胃氣從廣義上來說,不僅僅是胃腑局部之氣。因為人的(后天)一身之氣,都是來自于胃腑之氣。如《黃帝內經(jīng)》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螺敯螂住K牟?,五經(jīng)并行”。故一身之氣的盛衰,反應了胃氣的盛衰。那胃氣是什么呢?胃氣就是入于胃的水谷之氣經(jīng)消化吸收變化而成的血液和津液。若按陰陽氣劃分,則血液為陰氣,津液為陽氣。故廣義的胃氣就是陰陽氣。脾胃之氣所以能夠消化吸收水谷等飲食物,使之變?yōu)闅庋康木褪求w內原有之氣血的正常運行,也就是陰陽氣的正常運行。陰陽氣正常運行,就是陰陽氣諧和。所以《傷寒論》曰:“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人的一身之氣,總命名為陰陽氣。陰陽氣運行在何處,就是何處之氣。陰陽氣運行在皮膚,就是營陰衛(wèi)陽;運行在心,就是心陰心陽;運行在肺,就是肺陰肺陽;運行在胃,就是胃陰胃陽。所以說,廣義的胃氣就是陰陽氣。人的生命之本,就是陰陽氣。所以,愛護陰陽氣,不使血液和津液無端受到損耗,就是愛護生命之本。
人無論得什么病,只要陰陽氣不虛竭,那么調和陰陽就能病愈。所以《傷寒論》曰:“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br> 《傷寒論》有關死證的論述,陽證和陰證都有,而以陰證居多。
陽證之死證
第111條:“……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身體枯燥、但頭汗出是陽氣虛竭,腹?jié)M譫語是陰氣虧虛。手足躁擾、捻衣摸床是神昏病危。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果小便難,就是陰陽俱虛竭的死證;如果小便利,就是陰氣未竭,故曰其人可治。
第212條:“……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fā)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毖旅病⑻瓒话埠褪肿阍陻_、捻衣摸床是同一個類型,都是神志昏迷,病情危重。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是陽氣虛竭,微喘直視是陰氣虧虛。在這種狀態(tài)下,若脈弦者是陰氣未竭,故曰脈弦者生;若脈澀者,就是陰氣虛竭,陰陽俱虛竭者死,故曰脈澀者死。
陰證之死證
第295條:“少陰病,惡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睈汉碹m是陽氣虛竭。惡寒不是陽氣虛竭,惡寒并身踡,是惡寒的程度非常嚴重,病人冷的身體蜷縮,這是極度惡寒的表現(xiàn),故惡寒身踡是陽氣虛竭。下利并手足逆冷是陰氣虛竭。陰陽俱虛竭,故曰“不治”。
第296條:“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蓖吕⑺哪嬲呤顷帤馓摻?,吐利并躁煩者是陽氣虛竭。陰陽俱虛竭者死。
第297條:“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下利止而頭眩是無物可下了,是陰氣虛竭,時時自冒是陽氣不能養(yǎng)頭,是陽氣虛竭。陰陽俱虛竭者死。
第298條:“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踡、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睈汉碹m是陽氣虛竭,四逆、脈不至是陰氣虧虛,不煩而躁是有陰無陽。死。
第299條:“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鄙訇幉×呷眨皠僬?,息高者,為呼多吸少,呼吸淺促作喘之狀,此為腎不納氣,肺氣浮游無根,肺腎俱虛竭,故為死證。肺腎俱虛竭,就是陰陽俱虛竭。
第300條:“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弊韵吕鴱蜔┰瓴坏门P寐者,是陰氣虛衰陽氣虛竭的狀態(tài)。陰虛則煩,陽虛則躁。
陽盛陰虛而心煩不得臥寐者不是死證。
第79條:“傷寒下后,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陰虛陽亢而心煩不得臥寐者也不是死證。
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故煩躁不得臥寐者不是死證,而下利并煩躁不得臥寐者就是陰陽俱虛竭的死證。因為煩躁不得臥寐者法當攻其陽邪,而下利者是陰氣下脫,已經(jīng)沒有攻邪的基本能量了,若攻之則正氣不支必速死,若補之則煩躁必更甚。故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是陰衰陽竭,正衰邪盛,無法可治,必死。
無論是陽熱病證還是陰寒病證,凡導致陰陽氣俱虛竭者,就是死證。《傷寒論》處處注意愛護胃氣、愛護陰陽氣,就是因為陰陽氣是生命之本。故凡是攻邪,都有明確的方法,病在里者不可發(fā)汗,病在表者不可瀉下,不可白白損傷陰陽氣。
知道陰陽氣是生命之本,方能明白治病不可傷害胃氣的道理,方可懂得攻實補虛是治病的基本原則,方會做到救人于千鈞一發(fā)之際,方且預知疾病順逆而遠離醫(yī)鬧自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