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只有短暫數(shù)十年,卻可以經(jīng)歷很多事情。年輕時期的任性妄為,不懂得珍惜成為了人一生的遺憾,到了晚年往往才能醒悟過來。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成長,年輕時期會因為沒有太多的人生歷練,所以稍顯幼稚,等到老了后才會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在于孩子。
現(xiàn)實生活中,年輕一代漸漸長大了,父母一輩慢慢老去,失去了工作的能力,這個年齡段沒有經(jīng)濟收入,大都依靠著子女贍養(yǎng)。
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子女所受到的教育、工作能力、社會交際等,都會影響生活,而父母似乎成為了他們的拖累。
若是事業(yè)、教育都非常優(yōu)秀的子女,他們的父母會活得非常輕松和幸福,這就是到了晚年時期,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這些差別都在于孩子。
究其根本,主要是子女所受到教育和父母的愛和關心在成長中非常重要。父母在教育子女上投入精力,更是一種遠見。
為人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培養(yǎng)下一代,尤其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子女的教養(yǎng)問題更應該被父母所注重。
家庭教育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的《家庭教育》曾說:“活潑就是一種有規(guī)矩的自由;放肆則是沒有規(guī)矩的自由規(guī)矩就是不放肆,但是呆板,就是不活潑?!?div style="height:15px;">
對于規(guī)矩的理解,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家教,每個家庭因為家境不同,背景不同,父母受教育不同,對子女立的規(guī)矩也就不同。
雖然給孩子立規(guī)矩是一件必行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味地限制孩子,用死板的條條框框去束縛孩子,只會讓他們的思想變得固化,最終限制了跳躍思維,沒有了活力。
又有許多父母或家中的老人,會過度溺愛,事事都順著他們,最后導致孩子沒了規(guī)矩,不知道明白是非,只知道任性妄為。
在他們的思想認知中,自己只要做錯了事情,都會有人收拾殘局,最終很可能誤入歧途,而這時父母才幡然醒悟,終生悔恨莫及。
還有一些家長可能因為自己童年時期缺乏了自由和快樂,所以對孩子也沒有嚴加管教,一切以尊重為首,讓他們?nèi)ミx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種放養(yǎng)式教育雖然會讓孩子得到童年快樂,但孩子很有可能變得不受管教,青春期時期更容易叛逆,成年后也得不到好的發(fā)展,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一定要在孩子的成長初期階段就進行良好的認知教育,而不是根據(jù)孩子的想法隨心所欲。
因為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沒有判斷問題正確與否的能力,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所樹立的形象,其實對下一代有非常大的影響。
少進行比較
有些父母總將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yōu)秀掛在嘴邊,這種攀比的心理,會讓自己的子女產(chǎn)生一種落差和自卑,認為自己不夠優(yōu)秀,所以父母才不夸張自己。家長自認為是對孩子的激勵,但卻適得其反。
這就是中國式家庭在教育上最突出的問題,父母一味羨慕別人的孩子,卻忽略了對自己孩子的夸獎和獎勵,從內(nèi)心上已經(jīng)對孩子進行了否定,又怎么能夠教育好孩子?
難道自己的孩子天生就比別人的孩子差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潛能,但因為父母的不當教育,讓他們無法發(fā)展出來,父母則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智商低,比不上別家孩子,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的很多習慣,甚至智商都會遺傳于父母,你現(xiàn)在的生活現(xiàn)狀和工作能力很可能就是孩子的未來。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應該去選擇正確的教育方式,以自身為例,填補不足。
作為父母,一定不要因為工作繁忙而忽略教育,漠視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如果子女心中缺乏了父母的愛和關心,會出現(xiàn)消極和扭曲的心理,父母對子女的引導非常重要。
-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參考資料:《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