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6年,46歲的叔叔伸腿絆倒了26歲的侄子,侄子“撲通”趴在地上,冕冠甩出數(shù)尺,鼻子磕破了。他狂暴大叫,指著一個300多斤的銅缸,說:“把二叔扣起來,點火烤死他!”。
四個大力士抬來大缸把叔叔“哐當”一聲扣在了里面。
叔叔常常征戰(zhàn)沙場十分勇猛,他鉚足勁狠命一頂,竟把那大缸給頂了起來,還搖搖晃晃在地上到處亂撞。
侄子被氣得要暈過去,他怒吼一聲:“點火!”
隨從立即在銅缸外堆起了小山一樣的柴炭,點起了熊熊大火。
叔叔憋在銅缸里破口大罵,火越燒越旺,罵聲越來越小……
烤糊了叔叔,侄子還不解恨,又下令處死了他的九個兒子。
叔叔叫朱高煦,侄子是明宣宗朱瞻基。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最喜歡的兒子,是當今皇帝朱瞻基的親叔叔,他還是靖難的大功臣。
1399年,朱棣與侄子建文帝撕破臉皮,發(fā)動了“靖難之役?!?/span>
這一戰(zhàn)成則登上皇位,敗則滿門抄斬。
朱棣頂著著巨大的壓力,畢竟藩王的實力與朝廷比懸殊巨大。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
他的長子朱高熾,體重有300多斤,還有足疾,走起路來都經(jīng)常跌倒,且性格文弱,打仗是指望不上他。
好在次子朱高煦長得高大勇猛,孔武有力,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很有朱棣的風范,朱棣便把他帶在身邊應戰(zhàn)敵軍。
朱高煦的表現(xiàn)沒有讓父親失望,他驍勇善戰(zhàn),屢立奇功。朱棣多次瀕臨危難,在朱高煦的力戰(zhàn)下方轉(zhuǎn)敗為勝。
東昌之戰(zhàn),朱棣慘敗,眼看就成了南軍的囊中之物,幸虧朱高煦及時趕到,擊退南軍,救走父親。
兩年后,朱棣在南京浦子口拼盡全力卻始終攻破不了最后一道防線。
就在朱棣瀕臨崩潰之時,朱高煦的援軍趕到,朱棣大喜過望,拍了拍他的肩膀說:“我已筋疲力竭,你的哥哥身體不好,你就努力吧!”
朱棣擅長駕馭人心,此話不得不讓朱高煦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更加奮勇殺敵,最后取得了勝利。
然而,朱棣登上皇位后,迫于種種壓力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就藩云南。
朱高煦當然不服,他拒絕前往封地,并質(zhì)問父親:“我有何罪,為什么要把我趕至萬里之外?”
朱棣出于對朱高煦的愧疚之情,對他多有縱容。
不僅允許他留在京城,還對他大力發(fā)展自己的集團勢力聞而不問。
而對于太子,朱棣卻是極力打壓,輕信朱高煦的讒言,將太子一黨多人打入監(jiān)獄,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
對此,沉穩(wěn)的朱高熾并不慌張,而是采取了“以退為守”的策略。
一方面對于父親的懲罰全盤接受,從不爭辯,使父親挑不到自己的毛病。
另一方面對于弟弟的進攻,則以防守退讓為主,使弟弟放松警惕,從而行事也更加猖獗。
朱棣的縱容,朱高熾的退讓,使朱高煦的氣焰越來越囂張。
很快就惹來了大麻煩。
他常自比李世民,對外宣稱:“我這么英武,不就像當年的秦王李世民嗎?”
這句話很快傳到了朱棣的耳朵里,讓朱棣很不滿??芍旄哽銋s渾然不覺,繼續(xù)肆意妄為,將篡位的野心暴露無遺。
朱棣忍無可忍,殺了他的親信,奪了他的冠服,將他遣送到山東就藩。
要不是朱高熾求情,朱高煦直接就被廢為庶人了。
到此,朱高煦算是被徹底清除出局,再沒有了奪嫡的機會。
然而,朱高熾登基后僅做了10個月的皇帝就猝死在北京,而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
這讓剛平復下來的朱高煦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他試圖在朱瞻基的必經(jīng)之路上設伏截殺侄子,結(jié)果撲了個空,朱瞻基早已進入皇宮當了皇帝。
奇怪的是朱瞻基對皇叔的行為不但沒有追究,還大加賞賜,朱高煦見侄子軟弱可欺,提出更多無禮的要求,朱瞻基都一一滿足他。
朱高煦又一次判斷失誤,他以為朱瞻基同建文帝一樣是個軟柿子。
其實,這不過是朱瞻基設的圈套,就等著他入套呢。
他果然輕易上當,效仿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發(fā)動了叛亂。
既然是叔叔不仁,那就別怪侄子不義了。
這次朱瞻基御駕親征,首先在氣勢上就把叛軍嚇破了膽。他帶著火炮、火銃猛攻一輪,然后再以王道之師,天子之威勸說叛軍投降。
在朱瞻基的恩威并施之下,城中叛軍大部分都想投降,甚至還有人合計著把朱高煦綁了獻給皇帝,以圖將功折罪。
被逼無奈下,朱高煦也乖乖投了降,跪下叩首道:“臣罪該萬死,全憑皇上處置。”
本來謀反大罪是免不了一死的,但朱瞻基并不想背負殺叔叔的名聲。于是將他廢為庶人,囚禁了起來。
從叱咤風云的漢王爺一下跌落到任人魚肉的階下囚,朱高煦難以接受,他心情異常煩躁,卻找不到發(fā)泄口。
這天,朱瞻基來看望他,他終于見到了將他囚禁在此的大仇人,從而不顧一切的想報復他,以解心頭之恨。
結(jié)果不但自己被活活烤糊,還連累了九個兒子陪他一起赴了黃泉。
朱高煦的悲劇在于始終放不下執(zhí)念,似乎當不了皇帝,此生便黯淡無光
因為父親的一句話,他鉆進了死胡同,無論形勢怎樣,他都不肯停下或拐彎,非得一條道跑到黑,最終把自己引上了絕路,真是可悲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