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聞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叫“8050族”。
是現階段人們認知的啃老族晉升版,指一些已經50歲左右的中年子女卻依然依靠著80歲左右的父母存活,不社交,不工作,甚至對成家立業(yè)亦沒有自己的規(guī)劃及渴望。
這種情況在日本不是單個家庭所存在的,而是已經形成了普遍社會形象。
截止到2022年的數據統(tǒng)計:日本中老年(40-64歲)蟄居族預計有61萬3千人,青年(15-39歲)蟄居族有54萬1千人,共計115萬人,并且人數還在持續(xù)增長中。
這顯然已經成為了日本所面臨的最大的社會和健康問題,也讓更多人關注到了“啃老族”這一團體。
蟄居族背后是萬千家庭的悲哀與無奈。
01
早之前曾看到過一則新聞:一位76歲的日本老人,因不堪忍受44歲的兒子長期在家啃老,動手殺了他。
這個被稱為最匪夷所思的“日本長男事件”,正式報道后便轟動全球。
這位老人被捕時仍義正言辭地說:“我是為了不給社會添麻煩,才捅死了他?!?/strong>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位名叫熊澤英昭的老人,畢業(yè)于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畢業(yè)后便進入日本政界,擔任過一系列重要的職位,如今退休仍有著高昂的退休金,足以保證一家人后半生的幸福生活。
但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卻將自己兒子親手殺害,這背后的原因令人唏噓。
故事的起因要從他的孩子熊澤英一郎小時候說起,因熊澤英昭工作原因,兒子從小便是在母親的陪伴下成長的。
對于這個兒子,母親一直持溺愛狀態(tài),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足以滿足孩子需要的一切,但兒子也因此養(yǎng)成了內向,軟弱的性格。
在初中的時候更是受到了校園暴力,但他卻沒有反抗,亦沒有告知學校及父親,而是將怒氣發(fā)泄到了自己母親的身上。
曾將母親的臉打到布滿淤青,嚴重的時候打到肋骨都已經斷掉,甚至還拿著鉛筆在她手上猛刺 ,有時候情緒激動還會將菜刀架到母親脖子上。
對于自己所承受的這一切,母親選擇了隱忍。
然而母親的妥協(xié)并沒有讓熊澤英一郎適可而止,反正變本加厲,將施暴行為轉移至自己妹妹身上,長期受虐的妹妹終于忍受不了選擇了自殺。
在外出差工作的父親,直到有一次回家探望才知道了這一切。
但他們卻抱著“孩子會改變的”態(tài)度,支持熊澤英一郎繼續(xù)上大學以及外出租房居住。但此時的他已經頹然,剛上大一就休學了,后來選擇深研自己感興趣的動畫專業(yè),好不容易畢業(yè)卻面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
當時所租房子的費用是父親繳納的,生活費用亦會定時打給他,甚至連理頭、洗澡、扔垃圾這類小事都是等到父親來看望他的時候才會去做。
父親的資助在他看來是理所應當的,索性他便不再找工作,每天就在家里看動漫,享受著舒適的啃老生活。
但日本對于垃圾投放和分類都是有嚴格要求的,他的不自律行為受到了不少鄰居的投訴報警,中間換過五六個房子仍是如此,最終沒有辦法只能將他接回家住。
回到家的熊澤英一郎對周圍的一切都盡顯暴躁,動不動就會喊打喊殺,甚至對自己的父母大打出手,這個家被他攪得無安寧之日。
直到有天,熊澤英一郎因為附近的小學開運動會發(fā)出的聲音而煩躁,叫囂著要殺了這些小學生,父親來到客廳后他更是對著父親大叫:“看什么看,再看殺了你?!?/strong>
這時的父親忍無可忍,拿起菜刀結束了這一切。
這個案件在當下引起了熱議,不少人開始關注起了啃老一族,以及他們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02
最近看到了日本的一個紀錄片《9060家族》,給人印象深刻。
“90”指的是91歲的父親,“60”指的是52歲的女兒和63歲的兒子,這個女兒已經持續(xù)啃老35年了。
“只有我被世界遺棄了?!?/strong>
52歲的敬子在面對采訪時這樣表達著自己的現狀。
同齡人都已經成家立業(yè),幸福生活,只有自己蝸居在這個小房子中,靠91歲的老父親養(yǎng)著。
“我有在認真得改變了,但太難了。”
敬子最初的狀態(tài)還是很正常的,最多也只能算是個內向的小女孩,但在工廠工作時卻因不太擅長交際而被辭退,自此之后,人與社會在她眼中變得可怕起來。
回到家后,父親總覺得她這只是一時的挫敗,終將會緩過來的,沒想到,這一緩就是35年。
現在的敬子已然習慣了這種啃老生活,面對外面的世界,她展現出來的更多狀態(tài)是恐懼,不安。
連去超市買個菜,她都會把自己遮的嚴嚴實實的,并表示外出很“羞恥”。
與社會脫節(jié)是如今所有啃老族都存在的現狀。
在這個家族中啃老的除了敬子還有63歲的大兒子。
大兒子之前是有正式工作的,但因受傷辭職后,也選擇宅居在家,完全由老父親供養(yǎng)著。
自16年前患有老年癡呆的妻子離世后,他便用每月18萬日元(9396人民幣)的養(yǎng)老金支撐起了這個家。
如果稍加管理的話,這個錢也能讓他們過上還不錯的生活,但大兒子卻有賭博和抽煙的習慣,每月在這兩項上的花費高達6萬日元(3132人民幣)。
除去2.4萬日元(1252人民幣)的房子和一家人的伙食費、生活費等各種消費,那18萬日元幾乎沒有結余。
“我的世界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
面對兩個孩子的啃老現狀,老父親也曾無奈過,甚至絕望到想要自殺,可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他只希望這個世界能原諒自己“生了個什么都不能做的孩子?!?/strong>
03
就在兩個“孩子”淡然的享受著照顧時,老父親因腦瘤突然去世了。
這對于敬子來說是巨大的打擊,直到葬禮結束,她都還是懵的,大哥更是躲在家里連葬禮都沒來參加。
“兒子和女兒,一個人過不下去就互相照顧著活下去吧?!?/strong>
父親在遺書中這么寫到,直到人生最后時刻,最放心不下的仍然是兩個孩子。
父親的離世讓兩人突然沒了頭緒,但好在家中還有一個正常的二哥。
為了防止大哥將妹妹的宅居援助費拿去用于賭博,二哥在名古屋為敬子租了一間近10㎡的房子。
“雖然對于敬子來說,一個人住是一種挑戰(zhàn),但總比和大哥生活在一起強?!?/strong>
二哥并不認為兩個不會照顧自己的“孩子”,能舒心生活,反之他覺得敬子現在需要的是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面對這個多彩的世界。
當然,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與社會脫節(jié)的人通常會感到憂慮,從而自我屏蔽。
即使害怕,該面對的總得要面對,第一步便從交朋友開始。
這一天,敬子迎來了自己35年來的第一個朋友,她也是一位宅居人士,雖然只持續(xù)了一年半的時間,但她對敬子還是持理解狀態(tài)的。
兩人一起買菜,一起做飯,一起打掃家里,一起聊天,敬子也嘗試敞開了心扉,就這樣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要是早一點像如今這樣和人說話就好了?!?/strong>
事后敬子向二哥感慨道。
但這種焦慮感依然沒有解決,常年來的啃老生活已經讓敬子感覺與這個社會脫節(jié),如今已經53歲的她再想做什么好像都已經太晚了。
這種不安和寂寞縈繞著她的生活,35年的啃老生活已經徹底將她的自信心擊碎。
反觀另一邊獨自生活的大哥,父親離世之后,與他相伴的只有孤獨和無助。
“快點走,快點走,想隨父親一起走了?!?/strong>
再次拜訪大哥的記者收到的只有這樣的回答,便被大哥驅趕出了家。
像9060家族這樣的事例在日本屬于普遍現象,甚至中老年人啃老已經成為主流趨勢。
其中有不少人是因為生活中的一些小壓力便自暴自棄,父母的寬容讓他們欣然地接受這一切,長期啃老后便對社會產生了恐懼,再無法直面這個世界,更有一些人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心理疾病。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便是:
“你如何看待啃老族。”
一部分人認為:啃老所帶來的肆意生活,就是每個人終其一生所追求的,如果有條件享受,那就淡然接受。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人生來就是個體,無論什么樣的生活都該憑個人去改變,依靠別人甚至是依靠父母本就是一種無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