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六十七代嫡孫孔毓圻(qi),襲封五十多年干了兩件大事,一是接駕玄燁;二是催產(chǎn)了一位大戲曲家。
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燁皇帝在祭拜泰山之后,專程赴闕里祭孔。
為了迎接圣駕,孔毓圻特意請隱居在曲阜石門的孔尚任出山,擔任“引駕官”和“御前講經(jīng)人”。37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大學》首章,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越明年,奉命赴江南治水,歷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jié)的明代遺民結(jié)為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歷史的認識,逐步形成了戲劇《桃花扇》的藝術(shù)構(gòu)思。康熙二十九年奉調(diào)回京,任國子監(jiān)博士等職。嘔心瀝血,三易其稿,52歲那年《桃花扇》殺青,時在康熙三十八年。
一時洛陽紙貴,京師演出“歲無虛日”,傾城空巷。
次年三月,孔尚任因創(chuàng)作《桃花扇》而賈禍,被免職。細細推論,尚任雖然感激康熙的知遇之恩,但作為前明“遺民”,情結(jié)耿耿,創(chuàng)作《桃花扇》順理成章。而大清王朝斷不能容忍他的“復(fù)辟”思潮,也在應(yīng)有之義?!拔淖知z”極為猖獗的清代,沒砍他的腦殼,就算萬幸了。沒準看在了康熙爺?shù)拿孀由稀?span lang="EN-US">
康熙五十七年,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郁郁而終,年70歲。世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并列,稱“南洪北孔”。
孔毓圻存世67年。雍正破例給這位衍圣公修建了孔林里唯一的一座御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