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出血”是我們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外傷,小到割傷、劃傷,大到創(chuàng)傷后的大面積出血。一般成年人的血量為體重的7%—8%,當失血超過血量的15%時,血壓降低,會出現(xiàn)口渴、冒冷汗等癥狀;當超過40%時,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出現(xiàn)意識不清、休克等癥狀。因此,在創(chuàng)傷急救中,快速止血最為重要。
止血前應先識別出血的類型。動脈出血時,出血速度很快,呈噴射狀,并且顏色鮮紅;靜脈出血時,出血速度較慢,呈暗紅色;毛細血管出血時,血液慢慢滲出,呈鮮紅色。針對創(chuàng)傷后外出血,常用止血方法是加壓包扎法和指壓動脈法。此外,創(chuàng)傷后還存在“內(nèi)出血”的情況,皮膚完整而血管破裂或內(nèi)臟出血。如懷疑內(nèi)出血,應減少患者活動,盡快送醫(yī)院診治。
加壓包扎法是外傷出血時最先考慮的方法,方法簡單易行,身體各處傷口均可使用。操作方法分為三步:1.讓傷者坐下或躺下、抬高受傷部位;2.用消毒紗布或干凈透氣、無黏性、吸水性好的臨時敷料覆蓋傷口,急救者用手直接在紗布上施壓5—10分鐘;3.止住血后,用繃帶卷、三角巾或布條、手帕等緊緊纏繞、包扎傷口。
有條件的話,覆蓋傷口前應用潔凈的水清潔污染的傷口,出血速度快時,就應先止血;如果血液浸濕覆蓋傷口的紗布,最好不要取掉,應往上再加敷料,然后用繃帶包扎。緊急情況下,可直接用手按壓住傷口止血。
指壓動脈法就是用手指壓住傷口近心端的動脈血管,使血管被壓在骨頭上,從而阻斷血流。指壓動脈法適用于手部、足部等四肢組織,但此法影響組織的血液供應,所以只能短時間使用,不宜超過10分鐘。常用方法包括:上肢出血時,一手握住傷者前臂抬高,另一手放在上臂中部,用力按壓肌肉塊下緣,感覺到血管跳動后,拇指和四指捏緊;手指出血時,讓傷者將手高舉過胸,捏緊手指根部兩側(cè);下肢出血時,立即給傷者脫去或剪開褲子,屈起傷者大腿使肌肉放松,在大腿根部中點稍下方找到血管搏動處,用力下壓。此外,足部出血可按壓足背動脈,小腿出血可按壓膝蓋后方血管搏動處。
包扎的主要目的在于壓迫止血,保護傷口。常用材料是繃帶和三角巾,在緊急情況下,可用布塊或衣物代替。無論使用什么材料進行包扎,必須注意松緊度。受傷肢體會不斷腫脹,因此,每隔10分鐘就應檢查循環(huán)情況。血液循環(huán)不好時,局部皮膚會發(fā)白或發(fā)紫,并伴有局部刺痛或麻痹。
自制繃帶時可將布料撕成長條,包扎上肢時,繃帶寬度以5厘米為宜,包扎下肢最好為7.5厘米。包扎傷口的常用方法是螺旋形包扎法和人字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最為簡單,加壓止血后,從放置敷料下方,自下而上、由內(nèi)向外纏繞,每一圈應遮蓋前一圈2/3,直至敷料被完全遮蓋。此法適用于前臂、上臂、小腿等地方的傷口止血包扎。
人字形包扎法(見圖一)更適用于肘部、膝部、足跟部等關節(jié)處傷口的止血包扎。加壓止血后,將肘部、膝關節(jié)做90度彎曲,繃帶放在肘部、膝關節(jié)中央,先繞一圈固定敷料,再由內(nèi)向外做人字形纏繞,每一圈遮蓋前一圈的2/3,纏完3個“人”字后,最后纏繞一圈做固定。
三角巾的主要功能是固定止血包扎的物品,固定骨折、抬高傷肢。自制三角巾時可將一塊邊長為1米左右的正方形純棉布料對角剪開,成為兩塊三角巾。緊急情況下,可用圍巾、皮帶等長條狀物品臨時替代。
三角巾的常用方法是“大手掛”(見圖二),步驟如下:1.支起受傷前臂,手及手腕高于肘部,成80度角;2.將三角巾全幅張開置于前臂和胸部之間,帶尖伸展至肘部;3.將上面的帶尾從未受傷的肩部繞過頸后,將下面的帶尾向上覆蓋手和前臂,在鎖骨上凹處打結。為減少摩擦,最好在打結處墊上軟墊、毛巾等。
骨折是在意外事故中相當常見的外傷,一般分為閉合性和開放性骨折兩種。
發(fā)生閉合性骨折時,骨折部位外皮完好,受傷部位可能出現(xiàn)大面積淤傷和腫脹;出現(xiàn)皮膚因骨折而破裂、傷口深入骨骼處或骨骼外露時,則是開放性骨折。處理骨折的原則是固定并防止錯位。人體不同部位的骨折具有不同體征,辨別體征,確定骨折部位,判斷骨折類型后再急救十分重要。
四肢骨折最為常見,處理方法是:用雙手穩(wěn)定及承托受傷部位,限制活動;如上肢受傷,應用繃帶把傷肢固定于軀干;下肢受傷,可將傷肢固定于健肢,也可用繃帶、夾板包扎固定;包扎后需要立刻檢查傷肢末端的感覺、活動能力和血液循環(huán)。對于開放性骨折時,盡量別用水沖洗傷口,也不要上藥;已裸露在外的骨折斷端不要試圖復位,應在傷口上覆蓋紗布,適度包扎,等急救人員到場后處理。
如果患者受傷后昏迷,應懷疑顱骨骨折,傷者除了伴有嘔吐、抽搐外,還可能并發(fā)耳鼻處流血或血性液體(腦脊液)。顱骨骨折時,最重要的是保持頭部穩(wěn)定,可將頭部稍微墊高,讓傷者安靜平躺。如果傷者一側(cè)耳朵有液體流出,應把頭側(cè)向那一方,切勿塞住耳孔。
頸椎骨折往往伴有頸椎錯位,頸椎骨折者頸部疼痛,頭部及四肢不能活動,張口困難。檢查時,不可讓傷者翻身,不能左右旋轉(zhuǎn)頭部,不要扶起傷者飲水或喂食,否則可能壓迫脊髓。急救時應用頸托固定頸部,也可就地取材,將衣物等揉成兩個團,填塞在傷者頭頸兩側(cè),使頭頸部不能隨便轉(zhuǎn)動。特別注意的是,頸椎骨折處理不慎會有致命危險,如非不得已,千萬別搬移傷者,要等醫(yī)生前來施救。
肋骨骨折可能是單根或多根肋骨骨折。單根骨折時癥狀較輕,傷者僅感覺胸痛,隨呼吸而加重;多根骨折時,呼吸困難,常見反常呼吸,即吸氣時胸部反而塌陷。此時,傷者應緩慢、輕輕呼吸,減少呼吸時的胸部運動,以起到減輕疼痛的作用。
搬運是創(chuàng)傷急救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帶傷員脫離危險地帶,減少痛苦和二次傷害。特別提醒的是,要根據(jù)傷情選擇適當?shù)陌徇\方法和工具,情況不明時,切忌輕舉妄動。
搬運傷員有五大注意事項。1.先急救,后搬動;2.盡可能不搖動傷員身體;3.隨時觀察呼吸、體溫、出血、面色變化等情況,注意給患者保暖;4.人員、器材未準備完善時,切忌隨意搬動;5.運送傷者最好乘坐救護車,途中必須保持平穩(wěn),不能顛簸。
緊急情況下常用徒手搬運法。單人搬運適用于傷勢較輕的傷員,背、抱或扶持;雙人搬運,一人搬托雙下肢,一人搬托腰部;三人搬運適用于疑有肋骨、腰椎骨折的傷者,一人托肩胛,一人托腰和臀,一人托兩下肢,三人同時把傷員輕輕抬放到硬板擔架上;多人搬運適宜頸椎、脊椎受傷患者,搬運原則是使傷者身體保持一條直線,頭頸不能彎曲,傷者如躺在地上,應有專人跪在傷者頭前,雙手扶住傷者下頜,緩慢直線牽引,保持頭頸部處于中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