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野艾蒿、鼠麴qū草(棉菜)、泥胡菜
野艾蒿是菊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
全國各地均常見。一般叢生。
性味與艾蒿基本相同。
鼠麴草是菊科植物,二年生草本,高10~15cm。
別名很多,主要有:佛耳草、絨毛草、鼠耳草、黃花白艾、毛耳朵、綿絮頭草、清明菜、棉花菜、清明蒿、絲棉草、棉菜等。
華東地區(qū)多稱為棉菜、棉花菜、毛耳朵。
可能是因植株葉子棉棉的,像是缺少水分而得名。
棉菜莖葉有白色絨毛。延地面生長,很是耐踩踏。全國各地均常見。
華東地區(qū)常用來代替野艾蒿做清明食物。
泥胡菜是菊科植物,二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別名糯米菜、剪刀草、石灰菜、絨球等。
全國各地均常見。一般單株生長。
以上三種野菜主要食用方法是做餅團(tuán)、糕點等添加料,原本是清明節(jié)專門用來做團(tuán)子的起香料及染色作用。
制作方法:把野艾蒿或棉菜或泥胡菜用開水摻熟,撈起去水,弄碎,加進(jìn)糯米粉揉成團(tuán),做劑子。可作團(tuán)圓、餅、餃子等糕點。
野艾蒿食用最常見,棉菜次之,泥胡菜最末。
野艾蒿口感最好,最被大眾接受,現(xiàn)在元祖蛋糕店就有“艾青團(tuán)”出售。
棉菜也不錯,粘性比野艾蒿強(qiáng)。泥胡菜苦味重些。但是泥胡菜植株比較大,可全株采摘(不包括根),比較方便,冬春皆可采摘。棉菜雖然也可以全株食用,但植株很小,而且冬天采摘比較好,開花了就不太好了。野艾蒿主要食用嫩芽和嫩枝頭。因為叢生,容易采摘,冬春皆可采摘。另外泥胡菜可以撈水后炒來吃或涼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