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與人最初的相識,通常是美好的。因為彼此都很客氣,都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對方。
正如戀愛時的男女,第一次牽手,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結婚十年后,吵架時肩上留下的齒痕,也沒那么痛了。
人心最怕麻木,太熟悉的面孔,即使美麗看久了也平平無奇。
是非矛盾,很少因為陌生人產(chǎn)生仇恨。
反倒是熟人,往往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曾聽一位老人說,仇人,往往都是在你人生滯留很久的人。
有的因為“情”,最后卻變成了絕情。
有的因為“利益”,當你失去了利用價值,這關系也便戛然而止。
仔細想想,人生十有八九的痛苦,都是熟人給的。
人總是對陌生的人和事感興趣,徹底看透一個人的時候,也便失去了吸引力。
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欲求不滿是人的天性。
總聽過來人講,可以對一個人好,但不能太好,水滿則溢。
就像愛上一個人,總想把自己擁有的全部都奉獻出來。對方得到的太容易,就太容易不滿足,直到你有一天給不起了,對方會感到失望。
古人說,斗米恩,升米仇。就是這個道理。
有的人不懂感恩,或者說從一開始靠近你,并不是對你有情,而是覺得你有用。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變得越加現(xiàn)實,利益是“橋梁”,實力是“載體”。
人一旦窮了,沒用了,身邊立刻會有很多人消失。
人一出生就是孤零零的,看似有父母陪伴,但父母也終有一天會老去。
小時候覺得父母變老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因此就能進入甜美的夢鄉(xiāng)。
活著活著,自己就長大了,走了很遠的路,去了很遠的地方。
當人生遇到挫折倍感孤寂時,才想到了家鄉(xiāng),倍加思念父母。
踏上歸途,欣喜若狂,推開家門說,爸媽,我回來了。
當父母來到面前,一瞬間就看到了歲月的痕跡,他們已是白發(fā)蒼蒼。
父母是這世上最熟悉的人,卻也不過陪伴你走過了青春年少,不過陪伴你走了一段時光。
與父母之間也會有矛盾,有思想上的鴻溝,有些父母也很自私自利,但相信天底下大多數(shù)父母,對子女是無私的。
只可惜,父母并非“熟人”,父母是漫漫人生最思念的“故人”。
除了父母,最熟悉的人就是親人,卻也有的親人,隨著年齡增長,隨著一些事情發(fā)生,隨著心態(tài)轉變,變成了陌生人。
記得剛上班那會兒,同事間還算有情,一些大哥大姐特別善良,拿你當?shù)艿苊妹每创瑹o論工作或者生活,都給予關心幫助。
如今,人活得都很現(xiàn)實,職場充斥著鉤心斗角,人是變得更聰明了,但有時候會反思,這種“聰明”是人類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活到一定年紀,“朋友”成了利益關系的代名詞,能有幾個不存在利益關系的朋友,就算萬幸。
親人變成了親戚,親戚之間如若沒有利益糾纏,也少有來往。
人總在追求能力范疇內(nèi)最好的活法,終其一生,許多人也沒找到答案。
到底怎樣活著才最幸福?
有的人害怕寂寞孤單,因此總是向人群靠攏。
有的人追求“人緣好”,到哪里辦事都有人幫忙;或者走在大街上,好多人打招呼。
其實,大多數(shù)人與人只是一場禮尚往來,一旦“利益失衡”,那所謂的情很可能說斷就斷了。
金庸先生曾說,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
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多少情能夠一往情深?有多少恨,能夠一笑而過?
或許,熟識一些人的確能拓寬人生之路。
但沒有太多熟人,也能減掉許多是非爭執(zhí),減掉許多煩惱和憂愁。
當你越過山丘,驀然回首,好多熟人都不見了,原來最熟悉的人只是自己,原來人這一生,都在與孤獨為伴。
我們那些事兒
作者 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