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絕大部分的APP都設(shè)置了不接收通知。最常用的微信,是在鎖屏上有新消息通知,但沒有聲音。除了父母在的家庭群,其他群都是“消息免打擾”。
作為一個“晨型人”,我不喜歡晚睡,身體默認的上床時間是10點。如果力力作業(yè)多,可能會晚一些。周末偶爾放肆晚睡一次,11點已經(jīng)哈欠連天。
基本上,大家也習慣了,發(fā)給我的信息,不用期望得到即時回復(fù)。晚上10點后發(fā)的信息,第二天早上才會有反應(yīng)。
但是最近,我注意到一個新動向。
在陪薇薇的空閑時間里,她自顧自玩的時候,我會忍不住把手伸向手機。
也不是看到新消息通知,就是無聊,想看點什么。
也就是說,我能做到有事情做的時候不被手機打擾,但沒事做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去-抓-手-機!
這幾天在看《心流》,在第六章“思維之樂”看到這么一段話:
在獨處、無需集中注意力時,心靈沒有秩序的原貌就會顯現(xiàn)。它無所事事,如脫韁野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擾的思緒上。除非一個人知道如何整頓自己的思想,否則注意力一定會被當時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會集中于某種真實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長期的挫折中。
這就是《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頓提出的“精神熵”,而這種狀態(tài),是意識的常態(tài)。
“為了避免淪入這種狀態(tài),一般人當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資訊填滿心靈,只要能轉(zhuǎn)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極的情緒之中就好?!?/span>
所以,在無所事事時情不自禁去抓手機,是我們的本能之一。
如果沒去抓手機,我能做些什么呢?
其一,想起一些事情。
某次,我在抓到手機之前意識到了自己的動作,于是忍住。
后來,我的眼睛開始在書架上巡邏,看到《林漢達歷史故事集》,這不是我昨天想找給力力看的嗎?然后又想起我還要找另外一本,通史故事里的西漢,于是也找出來,順便大概翻了一下。
如果我拿起手機,這兩本書會繼續(xù)呆在我大腦的暫存區(qū),繼續(xù)拖下去。避開手機,確實會讓人的頭腦清醒,或者說,至少保證正常功能。
其二,可以發(fā)會兒呆。
有沒有意識到,有了手機之后,好像沒什么時間發(fā)呆了?
其實,我很喜歡發(fā)呆的時光,任思緒漫無目的地飄蕩。這種“哲學性的無聊”非常寶貴,很多創(chuàng)意、靈感、新的想法,都是在這種時間產(chǎn)生的。
如今的手機,就像一個粘人的寵物,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要你去陪它。
也可以說,智能手機不再是工具那么簡單,它更像是我們隨時要俯首聽命的主人了。
So,為了擺脫被手機奴役的命運,我還是不要考驗自己了,以后直接把手機放到5米開外,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