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號偷閑參加了公司內部一個小培訓,3個小時,講師聲谷分享了如何做業(yè)務規(guī)劃。加上自己的理解,簡記如下。主要是回答3個問題——Why?What?How?
Why:我們?yōu)槭裁匆瞿硺I(yè)務,又取決于如下3點。
可做的事:外部條件,比如PEST(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的限制,此業(yè)務的市場情況,競爭對手情況。比如之前支付寶沒拿到牌照,很多事情就不可做。
想做的事:內部意愿,取決于公司的戰(zhàn)略定位,其背后又是價值觀、使命、愿景這些,比如阿里就堅持不做游戲。不過很多公司似乎都沒有此類考慮,什么賺錢就想做什么,呵呵。
能做的事:內部能力,我們的各種資源準備,團隊?資金?技術?等等。比如多年以前,我們就想解決電子商務中物流的問題,但是,完全靠自己?我們有能力么?
然后,上述三點交叉一下,重疊的部分就是“該做的事”:記得把這個事情,再用“用戶需求”去驗證一下。
What:對這件事情,我們要做什么?也是想清楚3點。
一句話的業(yè)務定位:如果沒有這句話,如果一句話說不清,那就說明定位還不準,一定要反復想清楚。比如整個阿里集團——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一個商業(yè)模型:這個業(yè)務,和產業(yè)鏈中的各個角色,是什么關系?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自己的盈利模式如何?畫幾張大大的圖吧。
三五個業(yè)務關鍵點:接下來一段時間,主攻的幾個問題是啥。
How:對于接下來要做的幾點,怎么實現(xiàn)?同樣3點。
資源保障:團隊?資金?外部合作?……這個超級關鍵,開始想這類問題了,才說明真正在向一個業(yè)務的leader過渡。
計劃安排:不用說了,這塊大家都比較數(shù)字,大到Roadmap,小到項目計劃。
效果預估:做完這些事情,預計會達到什么效果?如何衡量做這些事情是否成功?沒有預設的目標,就不知道做得如何,也就無法持續(xù)改進。
Over,3*3,簡單好記。
其他的一些零散記錄,也分析一下。
聲谷版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3點:
溝通能力,不用說了,不管什么職位,做到后來想提升,這是必須的。
需求分析/產品設計能力,基礎的基礎,對初級產品經理,可能是一個功能,對高級產品經理,可能是一條產品線。
商業(yè)感覺,較難,靠個人去悟,但,前提也是很多的功課,數(shù)據、領域知識、人脈等等。
受講師啟發(fā),我對合作的再理解:找到共同的利益點,但是很可能當前沒有。那么,我們可以yy出一個將來可能的利益共同點,然后,這次先欠著。
對于SWOT分析,僅僅列出S、W、O、T是沒意義的,關鍵是結合四類結論,給出下述四種策略,把他們分一下類:SO——僅供措施;WO——改進措施;ST——改進措施;WT——防守措施。畫個表格表達更好,不過我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