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教育體制下,學習不主動是孩子的通病,也是多數家長最頭疼的事情。管吧,沒多大效果,孩子只是撥一撥動一動,弄不好還煩,再說家長也確實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不管吧,孩子更不學,誰也不愿看到他成績下降。
家長到底怎么做孩子才會主動學習呢?——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丁女士在給我的電子郵件里介紹了她孩子的情況:
兒子從小就很聽話,各方面表現都不錯,就是學習不主動。因為這個原因,他的學習成績也在逐步下降。到高一,成績已經由小學時候的班級第一名下降到十幾名了。
兒子每天寫作業(yè),都要提醒催促。丁女士也曾想培養(yǎng)他的主動性,可是一放手兒子就不知道做什么了,成績也急劇下跌。經歷過這么幾次,丁女士再也不敢放手了。
從小學開始,兒子做完作業(yè)都要媽媽檢查一遍;每次考完試,丁女士都要親自為兒子把錯題登記在錯題本上,讓他日后復習。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
同事都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丁女士感到了壓力,就回家跟兒子商量這個事。丁女士問,別的孩子都上輔導班,說是效果挺好的,你也報個班吧?兒子說,行,隨便。丁女士還是想盡量讓他主動,又說,那報什么班好呢,你覺得哪門課有必要?兒子想一想,說,都行吧。丁女士沒辦法了,沒好氣地說,那就都報上?兒子說,隨便。
到了輔導班,老師問兒子學習情況,結果兒子一句話不回答,只是拿眼瞅著媽媽,好像問的根本不是他。而與此相對照的是,丁女士對老師的問題對答如流,對兒子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搞得老師大跌眼鏡。
孩子不主動學習原因有好多,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太主動,凡事親歷親為,包辦代替,過度“操心”,不給孩子主動打理的機會,家長的“越俎代庖”,導致了孩子的依賴性,使孩子失去主動性。
孩子習慣了一切由父母包辦,再加上是個聽話的乖孩子,為了不引發(fā)沖突就聽從家長擺布??梢?,孩子這種被動實在是“明智之舉”,他怎么能主動呢,他已經被剝奪了主動的權力。這樣的孩子,恐怕不只是學習不主動的問題,而且生活中一切都是被動的,他已經不屬于自己。
這種情況下,家長苦口婆心的開導怕是沒有用。上高中的孩子,很少不明白學習有多重要,他不再需要家長的嘮叨,而從小學到現在孩子對這樣的嘮叨已經毫無感覺了。“行勝于言”,對家長來說,關鍵是拿出行動。
首先家長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學習的事情,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開始孩子的成績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這是暫時的,為長遠計,付出這樣的代價是值得的。就像開始讓孩子自己走路,跌倒幾次是必然的。要想讓孩子真正成才,早晚要付出這個代價。要讓孩子懂得自己對自己負責,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責任,讓孩子為自己的懶惰行為付出代價,更要讓孩子在主動進取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否則孩子永遠長不大。該放手時則放手,雛鷹展翅自主游。
此外孩子學習不主動還可能有以下這些原因:
(1)不良的個性與習慣養(yǎng)成;(2)學習目的不明確(3)在學習上怕吃苦怕受累,缺乏毅力;(4)對學習沒有信心,有自卑感。
針對這些成因,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1)明確學習目的,培養(yǎng)正確的自我意識。
首先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讓他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長、進取、退步或停滯,都跟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直接有關,別人和環(huán)境只是間接原因。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讓孩子明確學習對于他們自身真正的意義。目的明確,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