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妃,亦稱湘君、湘夫人,此外湘妃還有二女、帝子、帝女、二妃、有虞二妃等多種稱法。二女、帝子、帝女,是相對于帝堯而言,娥皇、女英為其二女;二妃、有虞二妃,是相對于帝舜而言,娥皇、女英為其二妃;湘妃、湘君、湘夫人,是二女死后為湘水之神,后人對她們的稱呼。
《尚書·堯典》是周朝的典籍,在提到湘妃二人時,陳述了她們與帝舜的關系:“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闕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div>
《尚書·堯典》載:“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孔安國解釋曰:“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在位七十載,時八十六,老將求代也。”
又《堯典》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钡墼唬骸坝?,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
帝堯年八十六,老將求代,四岳極力舉薦虞舜,稱雖其父母、弟弟對他都不好,但他卻極孝順父母,友善弟弟,從不觸犯違背,于是帝堯決定把虞舜作為巽位的對象,并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一則為考察他,二則為幫助他。
《尚書·舜典》載:“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作《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xié)于帝??W晌拿?,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虞舜登帝位,攝天子事之前,娥皇、女英二帝女僅作為普通人家的妻子,在夫家盡心侍奉公婆。而“舜父頑母嚚,弟曰象,敖游于嫚”,“母憎舜而愛象”。
《尚書》原稱《書》、《書經》,為古代經典“五經”之一,漢代改稱《尚書》,意為上古之書,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史書,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歷史文獻,它保存了虞夏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有關湘妃故事明確的史料文字記載,最早的應見于《尚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便以文學的意象將湘妃由歷史帶入文學的是屈原的《湘君》、《湘夫人》,由此便形成了以湘妃意象為核心的文學專題,此文學專題的生活背景就是二妃與帝舜之間所發(fā)生的凄婉的愛情故事。
自屈原《湘君》、《湘夫人》以來,她們一直是文人們筆下寄托情感的理想對象,在我國很多的古典文獻中,如記錄上古之事的《尚書》,先秦史籍《山海經》,儒家著作《孟子》等,都有對其故事的直接記錄。
歷史上是否有湘妃(湘夫人)?無法考證,亦多有爭論。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于蒼梧,葬在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沅、湘,夫死而哭,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見《述異記》)。后世的湘妃、湘夫人、湘妃竹諸說,均源于此。(又說湘君指娥皇,湘妃即湘夫人指女英)
大凡流傳甚廣的傳說,都當有其歷史根據。娥皇、女英應該說是歷史人物,但因其流傳數(shù)千年,便更是一位神話傳說人物。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她們被神話了。
漢劉向《烈女傳·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堯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 ”。
她們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又是舜帝的愛妃,她們曾經幫助大舜機智地擺脫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卻鼓勵舜以德報怨,寬容和善待那些死敵。她們的美德因此被記錄在冊,受到民眾的廣泛稱頌。
漢代劉向的《列女傳·母儀傳·有虞二妃》原文:“有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堯以妻舜于媯汭。舜既為天子,娥皇為后,女英為妃?!痹诖似╉炛校瑒⑾蚍Q其為“元始二妃”,最先提出了二妃以帝舜妻子的身份成為了為妻的典范。
大舜登基之后,與兩位心愛的妃子泛舟海上,度過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晉代王嘉的《拾遺記》稱,他們的船用煙熏過的香茅為旌旗,又以散發(fā)清香的桂枝為華表,并在華表的頂端安裝了精心雕琢的玉鳩,這是記載中最古老的風向標,它可以為水手調整帆具提供依據。但這項發(fā)明卻不能預測突如其來的噩耗。
舜帝晚年時巡察南方,在一個叫做“蒼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說,娥皇和女英聞訊前往,一路失聲痛哭,其情形很象孟姜女和韓娥,而她們的眼淚灑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 麗的斑紋,世人稱之為“班竹”。她們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陣后,居然飛身躍入湘江,為偉大的夫君殉情而死。
北魏時期《水經注·湘水》對她們的死因,則另有說法:舜出征南方,而這兩位妃子是隨軍家屬,在湘水里淹死。但《水經注》的文字過于簡略,使我們完全不得要領。
娥皇與女英生前是賢妻良母,而在死后卻成了風流成性的“湘君”,有的典籍則統(tǒng)稱“湘夫人”,還有的則望文生義地弄出了一對“湘君”和“湘夫人”,并把被稱為“湘君”的娥皇誤認作男人。歷史文本在漫長的轉述過程中發(fā)生了嚴重失真。
上古典籍《山海經》扼要地描述了湘夫人們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里興風作浪的過程。她們死于湘水,此后突然性情大變,行為方式充滿了哀怨,出入總是風雨大作,雷電交加,仿佛要把冤死的怒氣灑向人間。她們四周還時常會出現(xiàn)古怪的神仙,長相很像人類,腳下手上卻纏握著毒蛇,儼然是娥皇與女英的。這使她們的氣勢變得更加囂張。這種氛圍長期纏繞著湘楚人民,令他們的生活散發(fā)出詭異動蕩的氣息。
《山海經·中山經》原文:“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span>
西漢《史紀·帝王世紀》載:“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有圣德?!?/span>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钡撬磪s能很好的處理這其中的矛盾,盡心孝順瞽叟,順從母弟,恭謹禮讓,沒有異心。不但舜本身克孝如此,二帝女亦是如此?!妒酚洝の宓郾炯o》:“舜能整齊二女以義理,下二女之心于媯汭,使行婦道于虞氏也”,“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span>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薄痘茨献印ば迍沼枴份d:“(舜)南征三苗,遂死蒼梧?!备哒T注:“三苗之國在彭蠡,舜時不服,故往征之,舜陟方乃死。時舜死蒼梧,葬于九疑山?!比螘P《述異記》載:“舜南巡不返,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與痛哭,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span>
《列女傳·母儀傳》載:“二女承事舜于畎畝之中,不以天子之女故而驕盈怠嫚,猶謙謙恭儉,思盡婦道。”除孝順恭儉外,二妃還十分聰穎,生活中處處協(xié)助丈夫,使之不受家人的戕害,充分體現(xiàn)了劉向筆下的“元始二妃”形象。
瞽叟與象謀殺舜,使涂廩,舜歸告二女,二女曰:“往哉!”舜既治廩,乃捐階,瞽叟焚廩,舜往飛出。象復與父母謀,使舜浚井。舜乃告二女,二女曰:“俞,往哉!”舜往浚井,格其出入,從掩,舜潛出。
從《列女傳》中這段精彩的記敘來看,二妃不僅聰穎,還很勇敢,臨危不懼地為丈夫出謀劃策,因而《列女傳》的頌贊其二人道:“元始二妃,帝堯之女,嬪列有虞,承舜于下,以尊事卑,終能勞苦,瞽叟和寧,卒享福祜?!?/div>
《禮記·檀弓》載:“舜葬于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彼茨涎舱魅缰畷r,二妃并沒有同行,可能終因放心不下,后便追隨而來,在二人到達零陵九疑山的時候,傳來了舜亡之訊,二妃相與痛哭,在九疑山上相攜尋夫,“淚下沾竹,竹上文為之斑斑然”。舜既已歿,二妃頓覺心靈無所寄托。
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篇可能寫的就是二妃此時的心境。二妃回道,途經湘江,面對裊裊之秋風,下落之木葉,眇眇愁予的二人終還是捐身寒水,隨舜而去了。二妃死后化為了湘水之神,后人尊之為“湘妃”,從此也就有了那淚灑成紋之斑竹的美麗傳說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