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疑為清代;形制特點:覆缽式、密檐式磚塔,墓塔;;現(xiàn)狀:存七座,待考
石膏山塔林,位于晉中市靈石縣城東南約三十五公里的石膏山景區(qū),坐落在天竺景區(qū)羅漢頂一塊松林中。
清代以后,石膏山僧人火化后的的遺骸就全都葬在此處。石膏山僧人圓寂后,按佛門慣例通行火葬。在羅漢頂墓地的地穴中,有存放僧人骨殖的若干瓦罐。按佛門規(guī)格,一般僧人圓寂后,只留一瓦罐骨殖,而有道高僧圓寂后,往往樹碑建塔,刻字銘文。
羅漢頂和尚陵園內(nèi)有青磚墓塔七座,都是為紀念高僧而建立。據(jù)碑文記載,最早的一座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4年)三月。建于民國二十年(1938年)七月的普同塔高十余米,為塔林中的最高大者。詳情待考。
關(guān)于石膏山:石膏山屬太岳山脈,海拔二千五百三十二米,與介休綿山、沁源靈空山鼎足而立。人文及自然景觀有上、中、下三個溶巖大洞,又名上巖、中巖、下巖。下巖最大,洞內(nèi)原有寺院,毀于戰(zhàn)火。中巖內(nèi)有“天竺寺”,現(xiàn)殿宇多已傾圮,僅存木構(gòu)大殿,門額上書有“天竺古剎”四個大字。寺內(nèi)仍存鐵碑一通和若干通石碑,大都是重修碑記。寺旁有洞,潺潺泉水噴出,稱為龍洞,泉水貫流三洞,叮咚作響。洞旁有鐘泉,鐵鐘置于泉眼之中,故謂鐘泉,其泉水清澈透明,圣潔無塵,四季常流,旱澇不斷,飲之沁人心脾。上巖是石灰?guī)r溶洞,深三十米。洞內(nèi)鐘乳石天然形成各種形狀的動物、植物,還有白衣觀音坐像,旁有溶巖石鐘乳和石筍??h志記載,塑像曾三次被淹而三次增高。
石膏山四峰環(huán)抱,峰峰聳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還有溶洞名剎,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紅葉,杜松寶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朝山拜謁,登臨神游的歷史名山。
石膏山塔林圖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