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昆侖的研究探討
廣西 賀州 董全吉
郭璞在《海內(nèi)西經(jīng)》云:「言海內(nèi)者,明海外復(fù)有昆侖山。」郝懿行云:「海內(nèi)昆侖即西次三經(jīng)昆侖之丘也。禹貢昆侖亦當(dāng)指此。海內(nèi)東經(jīng)云:『昆侖山在西胡西?!簧w別一昆侖也。又水經(jīng)河水注引此經(jīng)郭注云:『此自別有小昆侖也?!灰山癖久摯司洹S只耐庵?,以昆侖名者蓋多焉。故水經(jīng)禹本紀(jì)并言昆侖去嵩高五萬里。水經(jīng)注又言晉去昆侖七萬里。又引十洲記『昆侖山在西海之戌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里』,似皆別指一山。然則郭云海外復(fù)有昆侖,豈不信哉。說文(八)云:『虛,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弧?/span>
一、蒼梧與三天子鄣山
《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蹐?、帝嚳、帝舜葬于岳山” 赤水最終流到這座山。在赤水的東岸,有個地方叫蒼梧野,帝舜與叔均葬在那里。郭璞云:岳山「即狄山也。」珂案:狄山已見海外南經(jīng)。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甌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樹在番隅東。 ……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泛林方三百里,在東”。 蒼梧山,帝舜葬在這座山的南面,帝丹朱葬在這座山的北面。
郭璞云:「閩越即西甌,今建安郡是也,亦在岐海中;音旻?!箙侨纬荚疲骸腹币越ò矠槲鳟T,非是。寰宇記:郁林廢黨州經(jīng)善勞縣乃古西甌居,非閩也。」郝懿行云:「建安郡故秦閩中郡,見晉書地理志。漢書惠帝紀(jì):『二年,立閩越君搖為東海王?!活亷煿抛⒃疲骸杭唇袢菔瞧涞??!弧圭姘福捍巳菁唇窀=ㄊ「V?。三天子鄣,郭璞云:「今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三王山,浙江出其邊也。張氏土地記曰: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黃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购萝残性疲骸负?nèi)東經(jīng)云:『三天子都在閩西北。』無海字,此經(jīng)海字疑衍?!埂汗鹆职藰湓谫S禺東?!凰?jīng)泿水注及文選游天臺山賦注引此經(jīng)并作賁禺。又引郭注云:『八樹成林,言其大也。賁禺音番隅?!唤癖久摴粑遄?,又言訛為信也。然上林賦注及張衡四愁詩注及初學(xué)記八卷引此經(jīng)仍作番禺,蓋古有二本也。初學(xué)記引南越志云:『番禺縣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凰?jīng)泿水注又云:『縣有番山,名番禺,謂番山之禺也?!弧?/span>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余暨南。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鄣。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陽東,義鄉(xiāng)西。入海,淮浦北。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huán)之。入洞庭下……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內(nèi)由東北角向南的國家地區(qū)、山丘河川依次如下。大燕國在海內(nèi)的東北角。在流沙中的國家有埻端國、璽■國,都在昆侖山的東南面。另一種說法認為埻端國和璽■國是在海內(nèi)建置的郡,不把它們稱為郡縣,是因為處在流沙中的緣故。在流沙以外的國家,有大夏國、豎沙國、居繇國、月支國。 西方胡人的白玉山國在大夏國的東面,蒼梧國在白玉山國的西南面,都在流沙的西面,昆侖山的東南面。昆侖山位于西方胡人所在地的西面??偟奈恢枚荚谖鞅狈?。雷澤中有一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他一鼓起肚子就響雷。雷澤在吳地的西面。都州在海里。一種說法認為都州叫做郁州。珂案:大荒東經(jīng)云:「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构弊ⅲ骸咐撰F,即雷神也,人面龍身鼓其腹者;橛猶擊也。」即此雷神也。
我們發(fā)現(xiàn):“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泛林方三百里”,距離赤水很遠了,卻僅僅作為“赤水之東”?而“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又言:“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東。在閩西北,入海,余暨南。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同樣,昆侖也是多有蒼梧山的泛林方三百里?
二、湖南、廣西、廣東三省交界的九嶷山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南海之內(nèi),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 也就是說:在南海以內(nèi),有座衡山,又有座菌山,還有座桂山。還有座山叫做三天子都山。 南方有一片山丘叫蒼梧丘,還有一個深淵叫蒼梧淵,在蒼梧丘和蒼梧淵的中間有座九嶷山,帝舜就葬埋在這里。九嶷山位于長沙零陵境內(nèi)。 郭璞云:「山今在零陵營道縣南,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古者總名其地為蒼梧也?!购萝残性疲骸干n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已見海內(nèi)南經(jīng)。說文(九)云:『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怀~(離騷)史記(五帝本紀(jì))并作九疑,初學(xué)記八卷及文選上林賦注引此經(jīng)亦作九疑,琴賦注又作九嶷,蓋古字通也。羅含湘中記云:『衡山九疑皆有舜廟。』又云:『衡山遙望如陣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復(fù)見?!弧?/span>
《山海經(jīng)。中次十二經(jīng)》:“又東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鐵,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蕪、芍藥、芎藭。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fēng),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fēng)暴雨,是多怪神,狀如人而載蛇。……又東南一百五十里,曰堯山,其陰多黃堊,其陽多黃金……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曰陽帝之山,多美銅……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瘞,祈用酒,”洞庭山,天帝的兩個女兒住在這座山里,她倆常在長江水的深淵中游玩。從澧水和沅水吹來的清風(fēng),交會在幽清的湘水淵潭上,這里正是九條江水匯合的中間,她倆出入時都有旋風(fēng)急雨相伴隨。凡夫夫山、即公山、堯山、陽帝山,都是諸山的宗主,祭祀這幾座山的山神:都要陳列牲畜、玉器而后埋入地下,祈神用美酒獻祭。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昆侖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兩龍。一曰忠極之淵。陽污之山,河山其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钡蹐蚺_、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自有兩座臺,每座臺都是四方形,在昆侖山的東北面。昆侖山南面的地方,有一片方圓三百里的泛林。從極淵有三百仞深,只有冰夷神常常住在這里。冰夷神長著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另一種說法認為從極淵叫做忠極淵。陽污山,河的一條支流從這座山發(fā)源;凌門山,河的另一條支流從這座山發(fā)源。郭璞云:此「昆侖東北」帝堯、帝嚳、帝丹朱、帝舜之臺,實海外北經(jīng)(亦見大荒北經(jīng))所記「昆侖之北」「眾帝之臺」,乃禹殺相柳(大荒北經(jīng)作相繇)所筑臺以厭妖邪者也,堯、嚳、丹朱、舜等即所謂「眾帝」,注中引「一本云」是也。
“昆侖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畢沅云:「淮南子墬形訓(xùn)有樊桐,云在昆侖閶闔之中。廣雅云:『昆侖虛有板桐?!凰?jīng)注(河水)云:『昆侖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案泛、樊、板聲相近,林、桐字相似,當(dāng)即一也?!圭姘福寒呎f近是。則所謂樊桐或板桐之山,蓋亦以「林木泛濫布衍」(海外南經(jīng)郭璞注)而得名,其義則泛林也?!八雌薜潜仁希鄙鳌T光2,處河大澤3,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4。一曰登北氏”?!$姘福菏樱▽O星衍輯本)卷下云:「(堯)妻之(舜)以媓,媵之以娥?!勾硕詧蚺?,所謂娥皇、女英(見列女傳有虞二妃)者是也。禮記檀弓上云:「舜葬蒼梧,蓋三妃未之從也?!灌嵭ⅲ骸杆从腥??!箘t除上所說二妃而外,另一蓋即此登比氏也。羅泌路史(后紀(jì)十一)亦以三妃為娥肓(娥皇)、女瑩(女英)、癸比(登比),是也。淮南子墬形篇云:「宵明燭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拐f本此。而百字作千,或所見本異也。中次十二經(jīng)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fēng),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fēng)暴雨。」此「帝之二女」,乃堯之二女即娥皇、女英也。楚辭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辜丛伷涫乱?。然其情景乃與「處河大澤」之舜二女宵明、燭光相類,或均同一傳說之分化與?羅泌路史(后紀(jì)十一)因云:「宵明燭光,處河大澤,靈照百里,是為湘之神。」以之混同于湘水堯二女神話中,正無足異。
從“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 泛林方三百里”,我們可以分析:《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昆侖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從極之淵深三百仞”, 在昆侖山的東北面。昆侖山南面的地方,有一片方圓三百里的泛林。從極淵有三百仞深,與蒼梧山一樣極為相似。
再看《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羿與鑿齒戰(zhàn)于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疑剑蹐蛟嵊陉?,帝嚳葬于陰。……其范林方三百里。南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說明了昆侖山在它的東面,山基呈四方形。另一種說法認為昆侖山在反舌國的東面,山基向四方延伸。羿與鑿齒在壽華的荒野交戰(zhàn)廝殺,羿射死了鑿齒。地方就在昆侖山的東面。在那次交戰(zhàn)中羿手拿弓箭,鑿齒手拿盾牌。另一種說法認為鑿齒拿著戈。狄山,唐堯死后葬在這座山的南面,帝嚳死后葬在這座山的北面。有一片方圓三百里大小的范林?!∧戏降淖H谏瘢L著野獸的身子人的面孔,乘著兩條龍。郭璞云:「虛,山下基也?!巩呫湓疲骸复藮|海方丈山也。爾雅(釋地)云:『三成為昆侖丘?!皇恰豪觥徽?,高山皆得名之。此在東南方,當(dāng)即方丈山也。水經(jīng)注(河水)云:『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挥职概f本虛作墟,非?!圭姘福?span style="color:red">昆侖舊本亦作昆侖,蓋從俗書也。
祝融,郭璞云:「火神也?!圭姘福簠问洗呵锩舷钠疲骸钙涞垩椎?,其神祝融。」淮南子時則篇云:「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fēng)之野,赤帝(炎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箘t祝融者,南方天帝炎帝之佐也。傳為炎帝苗裔之祝融,復(fù)可歸于黃帝。關(guān)于祝融之神話,見于海內(nèi)經(jīng)者,有「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挂娪谀臃枪ハ抡撸小福ǔ蓽ハ模┨烀冢ㄗH冢┞。ń担┗鹩谙闹情e,西北之隅?!挂娪谏袝髠骷疤饏T等書者,有祝融等七神雪天遠來,助周滅殷事;見于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jì)者,有共工與祝融戰(zhàn),不勝而怒觸不周山事,等等。祝融在古神話傳說中,位亦顯矣。
可見,《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這里的昆侖虛,其實就是九嶷山,蒼梧山、古昆侖。
遠古時代,昆侖山上有一座光明宮,光明宮里住著一位火神,名叫祝融。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為了紀(jì)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這是把衡山作為古昆侖的一個稱呼之一。
九嶷山,九峰聳立,舜源峰居中,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域、石樓、朱明、瀟韶八峰,拔地而起,如眾星拱月,簇擁著舜源峰。由于道教的昆侖神山信仰發(fā)源于楚地,與《楚辭》中的昆侖相呼應(yīng),最早以蒼梧為神山,是古“昆侖”,又稱“昆吾”即與“蒼梧”、“蒼龍”音義同轉(zhuǎn)。因而隋唐道教108處的洞天福地,皆以楚地為中心分布,皆是修仙盛極之地。所謂昆侖山又有海中昆侖神山。傳說中,有龍神護衛(wèi)的昆侖,除南、北昆侖之外,又有水域昆侖神山,《括地志》記“昆侖在溺水中,非乘龍不得上”。這也就形成了道教幻想中的海中仙境?!端?jīng)注·河水》說“東海方丈,亦有昆侖之稱”。 《衡湘嵇古》卷二記“成湯十八年,奉湯侯即天子位,作陽館于衡山之陽”,陽館即厲山國王宮中祀天的明堂;同時該書又記“武王二十年,作明堂于衡山之陽,明堂長240丈,為三成,一成為敦丘,二成為陶丘,三成為昆侖丘……祀南方赤帝”。 《集韻》“昆侖,天形”;清代畢源注《山海經(jīng)》“昆侖者,高山都得名之”。這是以龍祭日于高山得名,《海外北經(jīng)》記有“鐘山之神曰燭陰,視為晝,冥為夜,吹為冬,呼為夏,身長千里……居鐘山下”,這燭陰即燭龍,鐘山何處?《淮南子》云“鐘山,昆侖也”;呂思勉、童書業(yè)《上古史辨》(七冊)考“燭陰”之“鐘山,作蒼梧之崇山”。 九嶷蒼梧山也是眾帝祭天的神山,“有眾帝之臺,帝堯臺,帝丹朱臺,帝舜臺”(《海內(nèi)南經(jīng)》),即“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又有“帝藥八齋”,“有巫山,十巫從此升降”,有“昆侖稻,百谷自生,冬夏播種,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的熱帶景觀(《海內(nèi)經(jīng)》)。這就難怪《楚辭》記載的昆侖—蒼梧—鐘山連為一體了,《楚辭》中多記有“乘龍”而上的昆侖,莊忌《哀時命》“愿至昆侖之懸圃兮,采鐘山之玉英”;屈原《離騷》云“朝發(fā)韌于蒼梧兮,夕余至于懸圃”,“朝吾將濟亍白水兮,登閬風(fēng)而羈馬”。這蒼梧之“鐘山”、“閬風(fēng)”、“懸圃”,就是登昆侖為神祀天的圣地。從這些記載判斷,古昆侖就是今日湖南九嶷山。
三、岷山山脈北部的昆侖山
《山海經(jīng)。 西次三經(jīng)》:“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丕鳥】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山加鷂去鳥】崖?!蓖T【囟此】,槐鬼離侖居之,……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這里是指當(dāng)今的昆侖山??海外北經(jīng)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燭龍),其為物人面蛇身?!拐c鼓之狀合,是知鼓即鐘山山神燭陰(燭龍)之子耳,參見海經(jīng)新釋卷三「鐘山之神燭陰」節(jié)注1。又郭注「其類皆見歸藏啟筮」者,謂諸山水神之子之狀皆見歸藏啟筮也。所舉麗山之子之狀,即其一例。又文選鸚鵡賦注引歸藏啟筮云:「金水之子,其名曰羽蒙,是生百鳥。」亦其一例。
《海內(nèi)西經(jīng)》:“貊國在漢水東北。地近于燕,滅之。 孟鳥在貊國東北。其鳥文赤、黃、青,東鄉(xiāng)。 海內(nèi)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dǎo)積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 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 ……赤水從昆侖山的東南角發(fā)源,然后流到昆侖山的東北方,又轉(zhuǎn)向西南流而注到南海厭火國的東邊。黃河水從昆侖山的東北角發(fā)源,然后流到昆侖山的北面,再折向西南流入渤海,又流出海外,就此向西而后往北流,一直流入大禹所疏導(dǎo)過的積石山。洋水、黑水從昆侖山的西北角發(fā)源,然后折向東方,朝東流去,再折向東北方,又朝南流入大海,直到羽民國的南面。弱水、青水從昆侖山的西南角發(fā)源,然后折向東方,朝北流去,再折向西南方,又流經(jīng)畢方鳥所在地的東面。昆侖山的南面有一個深三百仞的淵潭。開明神獸的身子大小像老虎卻長著九個腦袋,九個腦袋都是人一樣的面孔,朝東立在昆侖山頂。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這樣,就圈定在二十二座大山,都在隴蜀區(qū)域,特別是“昆侖之丘,實惟帝之下都”其方位均在河水、漾水、黑水之間,而河水、漾水、黑水又在“下都”周圍。下都的方位在河水、漾水、黑水之間,而河水、漾水、黑水又圍繞在下都的周圍,三水又在岷山、西傾山、嶓冢山、隴蜀區(qū)域內(nèi)。圈定了“昆侖之丘”、“軒轅之丘”、“昆侖之虛”的方位在松潘高原、岷山、西傾山的交匯處。即松潘高原、岷山山脈北部即今甘肅省的南部、四川省的北部兩省交界處。昆侖,即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
祁連主峰一帶為古昆侖山,古《括地志》說,“昆侖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顏師古注釋《后漢書·明帝紀(jì)》文中的“昆侖塞”說:“昆侖,山名,因以為塞。(昆侖山)在今肅州酒泉縣西南,山有昆侖之體,故名之。”《晉書·張軌傳》載:“永和元年,以世子重華為五官中郎將、涼州刺史。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無疆之福。’駿從之。”
四、人類起源從南方蒼梧之野洞庭湖一帶
從《山海經(jīng)》的排序,基本延續(xù)南→西→北→東的排序,是與人類的遷徙相一致的。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蒼梧,曾經(jīng)游過仙山,得仙人指點,受鳥筑巢的啟發(fā),發(fā)明了“巢居”。 人們感激這位發(fā)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為當(dāng)?shù)氐牟柯淝蹰L,尊稱他為有巢氏。有巢氏時期,董姓部落有一部分逐漸向江西、湖北、浙江、江蘇、山東、山西一帶轉(zhuǎn)移。在神農(nóng)氏時期興盛的大部落之中,開始走向農(nóng)耕的農(nóng)業(yè),屬于古老的董姓部落,之后,以湖北重山,就是烈山為中心突起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壯大。
燧人氏之后,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聯(lián)盟又有一部分,從湖南沿著嶺南五嶺到九嶷山不遠的廣西甄皮巖、貴州、云南、從事打獵生活。形成了董姓部落的兩大分支走向。
兩大部落都是屬于承擔(dān)火種的管理,以火而聚居的董姓部落部落。伏羲女媧政權(quán),一部分進入遷移到在今四川省的廣元、巴中一帶,北移,后來定居今寶雞市岐山縣一帶,因境內(nèi)有太白山,古稱其地為太白(與今太白縣無關(guān)),成為祝融,在伏羲女媧氏政權(quán)時期,祝融氏前后共歷四任帝,祝融實際為老董(后稱呼為耆童,老童);炎帝魁隗氏政權(quán)時期,又因魁隗前往南方的赤水氏部落(今貴州遵義赤水市),入贅而成為當(dāng)上了赤水居住的部落的大酋長,之后稱呼赤帝,祝融部落融合,歷任為帝,改為炎帝。
炎帝祝融之子長琴,與炎帝共工氏爭奪,被迫放棄帝位,祝融之子長琴率領(lǐng)部落部分再繼續(xù)遷徙在豫中的嵩山地區(qū)(包括今新鄭、新密、登封、鄭州一帶)。最后,遷徙于河南昆吾(今河南濮陽市)、滑縣一帶,山東濮城、菏澤、定陶等地、山西南部的鬷川(聞喜)、翼城、曲沃、絳縣、垣曲、左邑、桐鄉(xiāng)、襄汾、新田(山西侯馬)等地以及山東、江蘇、浙江等地。保持打獵、打仗的優(yōu)勢。并與第一次遷移的部落融合,成為大的聯(lián)盟。
而神農(nóng)氏盡管取代魁隗氏政權(quán),但是也在慢慢形成九黎集團部落,并最后由蚩尤作為大酋長,古神農(nóng)氏原范圍,在衰落之時,也慢慢成為蚩尤的管理所侵占。這祝融部落(老董,轉(zhuǎn)音為老童)也就分化為重、黎兩大集團分工。原居住部落為老,新到的董姓為董,董分支從事祭祀,畜牧、戰(zhàn)爭。原部落九黎從事冶金、農(nóng)業(yè)、桑蠶、陶瓷。后人時而說是重黎,時而說重、黎。一是屬于老童的轉(zhuǎn)音成為董老→重黎;后人也就把神農(nóng)氏居住的地方稱為重山,就是烈山,兩種稱謂,都是重或烈、黎。九黎、九夷都是不同的黎的稱謂。都是董姓兩大部落分化的反映。
這兩大部落分化,造成了神農(nóng)氏內(nèi)部的矛盾,最終發(fā)生爭斗。出現(xiàn)記載的神農(nóng)氏與蚩尤的戰(zhàn)爭,最后演變成為西北的軒轅氏乘虛而入,與蚩尤的戰(zhàn)爭,最后統(tǒng)一各部落。
于是,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神農(nóng)氏、蚩尤就變成統(tǒng)一起來。也就有了蚩尤是炎帝后;赤帝、炎帝與神農(nóng)氏在史書的混同;九黎、蚩尤、九夷、與炎帝、祝融的混同。包括居住地點的混合。
“蕫”出現(xiàn)在遠古人類的語言中。古時候的“蕫、董、東、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讀音起于火燃燒旺盛形容的“董、董”的聲音與東聲音相同?!笆悺笔恰皷|”的演化同音。由于從事保管,收藏、管理、監(jiān)督火種,“蕫”也就衍伸出監(jiān)督、管理、深藏、統(tǒng)率、主持、督察、古老久遠等含義。東:《韓非子·說疑》作“董不識”,董,《說文》但作“蕫”( 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段注:“古童重通用”。 古代其實童就是董,重與董通,而東與重本一字?!笆悺弊盅葑兂桑褐亍⑼茸?,“蕫”部落,也演變分化出重氏、童氏等部落,甚至老“蕫”→老童→陸終,老董→老童→陸終的聲音是轉(zhuǎn)化而來,老董與童老一樣,童老再變成重黎的稱呼,進一步演化就是:重是管理東方或白天的火神、黎是管理西邊或夜晚的火神,這些都是從“蕫”部落分化而出,是祝融部落內(nèi)的部落,都是火神或為太陽神。古時候的“蕫、董、東、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為花的上部下加童),是“蕫”的演化同音。顓頊→女祿(女祿作為母系部落老)→老童(老董)→重黎(董老)、回祿(回祿為祿回的倒稱,祿也為老、吳回、吳雷)→陸終(老董或重黎的倒稱)→南陸(男性的陸,昆吾)、陸叔,名安(姓飂→陸→黎→老董的老,稱呼陸叔)。這樣其實都是董姓部落的老董→重黎的反反復(fù)復(fù)的轉(zhuǎn)音與倒稱或者老、黎的單稱。撇開顓頊作為時期,這樣,祝融八姓其實就是董姓部落的祝融聯(lián)盟的幾個不同的代稱。
2013年11月15日2:07荷香月暖QQ:353159928)于廣西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