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梧州為廣信縣城和蒼梧郡治所——兼與廣東封川說商榷


      [摘要] 梧州是個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在我國各個歷史時代起過作用。本文用大量材料從多方面論述它在漢朝起至南朝時代為廣信縣城,為蒼梧郡治所,也一度為交州治所,否定這三個治所在廣東封川的說法。

  [關(guān)鍵詞]  廣信縣城;蒼梧郡治;交州;封川;治所


  梧州為廣信縣城, 為蒼梧郡治所, 是有充足根據(jù)的。其主要依據(jù)是:

  梧州地理位置優(yōu)于封川鎮(zhèn)

  梧州地理位置優(yōu)越,早就有人對其稱贊。明朝韓雍《開設(shè)總督府記》有這樣的記述:“惟梧州介乎兩廣之中,水路相通,道里適均。群山環(huán)拱,三江匯流,嶺南形勝,無可比擬??偢?其出自桂嶺,而來至梧城,中盡而復(fù)起,巍然突出,狀如盤石,登高遠眺,一目千里,門必晦千萬年,而一旦顯于今日,豈非天造地設(shè), 有所待而然與?”[1 ]這些評述,勾括出梧州有優(yōu)越地理位置和良好地貌環(huán)境,使人們看出梧州處在嶺南地區(qū)中心點,使人們看出梧州水陸交通方便,使人們看出梧州城四周為群山環(huán)繞, 登高望遠, 可出擊又能防侵襲。這些條件,是建置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中心理想的好地方。也就是說, 梧州地處于西江、潯江和桂江的三江匯合處, 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廣西各地, 直通云貴,順江流而下可達粵東, 能在政治、軍事上控制一方, 在經(jīng)貿(mào)上腹地又廣。就是這些緣由, 梧州成為從明朝至清初兩廣總督府的駐地, 后來成為廣西“水上門戶”的要地。韓雍對梧州的評價有說服力, 很有代表性。
    
  自古至今, 梧州城能成為歷代縣、州、郡的治所緣由也是如此。特別是在科學不發(fā)達, 軍事防御力量差, 交通運輸工具落后, 尚以水運為主的漢至南朝時代, 地方一級的郡縣治所, 選擇水運方便, 有防御條件的地方尤為重要, 是客觀需要。故可以判斷, 廣信縣治所、蒼梧郡治所在今梧州城。但陳乃良先生撰寫的《蒼梧郡廣信縣設(shè)置沿革考》[2 ] (以下簡稱《沿革考》) 一文, 以及陳楚源先生的《古廣信縣置治探源》[3 ]一文等, 都提出蒼梧郡治、廣信縣城都在今廣東封開縣, 值得商榷。對此觀點, 我不敢茍同。緣由之一, 封川鎮(zhèn)的地理位置不如梧州優(yōu)越。據(jù)明朝《封川縣志》記載, 封川地的最早古城位于今封開縣封川鎮(zhèn)附近,“南臨大江, 北倚崇山?!奔丛摮俏辉诮穹獯ㄦ?zhèn)管轄區(qū)的西江畔北山南麓。當今封開縣城坐落在賀江(下游又名封開江) 與西江兩江匯合處, 與上述古城相距十多公里。新城是何時從上述古城遷到此新建呢? 清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101 卷, 有“隋移置封川口(即賀江與西江匯合處——作者按) , 后皆因之”的記載。從這個記載時間來看, 位于封川口江口鎮(zhèn)不是本文討論范圍。位于封川鎮(zhèn)境內(nèi)的古城, 是南朝以前的年代修建, 為本文要討論的核心問題。這個位在西江畔的封川地古城, 與處于西江、潯、桂江三江匯合優(yōu)越地理位置的梧州相比, 顯然差矣。故蒼梧郡治所、廣信縣不可能在封川。緣由之二,封川古城往北的通道線, 條件差。即是說, 封川和中原地區(qū)兩地的交往, 雖然可以沿賀江、富川江、瀟水和都龐嶺、萌渚嶺的山間低谷通行, 但這種水陸兼?zhèn)湫谐? 要翻越崎嶇不平羊腸小道行走, 要在眾多急流和淺灘的河道行船, 困難大,運量小, 不安全。在社會安定的正常商貿(mào)活動中, 人們不會走此道, 而是乘船沿湘江、靈渠、漓江、桂江的水道線行走。故蒼梧郡治所、廣信縣城, 亦不可能設(shè)置在封川古城。

  古跡名稱尚有保留

  蒼梧郡的古跡和郡守活動的場所, 現(xiàn)在在梧州城尚能聽到和找到。如清初, 汪森收集前人的著作編成《粵西文載》, 記載有: “自舟洲而來,銜青沙珠, 積成隴阜, 名曰珠丘, ????《圖經(jīng)》云, 朱臨水, 在郡城南。后漢郡守陳稚升, 郡事暇時, 釣魚于此。”[4 ]所提及的“珠丘”和“陳稚升”在今梧州尚有遺留痕跡。這些由江水沖刷堆積而成的“珠丘”位于何地? 用清嘉慶吳九齡《梧州府·古跡》篇所記述: “郡邑古斯名勝之遺跡多矣, 雖然萬古珠邱(丘) 之地, 空望云山尚書祠堂也?!钡奈木鋬?nèi)容, 就答復(fù)了這個問題。此句把“珠丘”、“云山”兩個地貌類型連在一起, 說明一個地域的地貌特征。弄清一個地貌類型位在何地, 另一個類型位何處就迎刃而解了。“云山”即白云山, 位在梧州。這樣“珠丘”無可非議, 位在梧州的河灘上?!瓣愔缮庇衅淙?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 年~75 年) 任蒼梧郡太守。他為百姓做過有益的事, 政績多, 得到百姓敬仰。在后人修建七賢堂(又名七公祠、名宦祠) 立像祭祀的年代, 他是七賢之一。現(xiàn)在, 七賢堂雖然不存在了, 但其所處位置, 在地方史上是有“七賢堂, 在府城冰井東”[ 5 ]的記載。“冰井”即冰泉, 是眾所周知的梧州地名。由此可見, 蒼梧郡治位在梧州。又如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明代嘉靖《梧州府志》和清代謝啟昆《廣西通志》的古跡篇或山川篇內(nèi)都有“劉曜為太守, 常登此山,仰觀星歷, 因號通星山”的記載。這個“劉曜”,是東漢建安年間(公元196 年~220 年) 蒼梧太守, 任職期間在蒼梧做過一些改造山河工程工作。如古籍所載于鶴奔崗(梧州白鶴山———筆者注) “嘗鑿斷崗, 有雙鶴飛擊”[ 6 ]的故事, 就是反映以劉曜為主帥組織勞力去挖山“斷崗”的。“通星山”坐落的地位位置, 據(jù)明代《殿粵要纂》卷二的《蒼梧縣圖》圖示, 大致是位于今梧州城西北的西竺園一帶。上述這些古籍記載, 說明了蒼梧郡治所位在梧州城。
    
  又如, 《大清一統(tǒng)志》30 冊(廣西) 梧州府條, 有“朝臺崗, 在蒼梧縣西北六里, 相傳劉宋時郡守筑臺山上, 每朔望率僚佐望闕而拜”的記述。謝啟昆《廣西通志》也有“朝臺, 在北崗上, 劉宋時筑”[7 ]的記載。這些記述, 清楚地說明“朝臺”始建在南朝劉氏的宋代, 清楚地說明此古跡位今梧州城區(qū)北部的山崗上, 也說明該地為郡城所在地, 不然不可能有郡大爺們在每月初一、十五于此地向皇帝請安問好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由此可以肯定, 今梧州城, 是當時的廣信城蒼梧郡治所。
    
  再如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明朝嘉靖《廣西通志》和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 都記載了廣信縣城所處在地理位置。如《讀史方輿紀要》梧州府廣信條, 記載廣信城“在今府治東, 漢置, 自三國吳以來, 皆因而不改。城邑考, 府舊城在大云山麓, 東北跨山, 西南兩面皆臨江?!?/b>此“在今府治東”之意, 是說該城有新城、舊城之分, 新城為梧州府署所在地, 舊城區(qū)位在城東部, 據(jù)史書記載, 新城為宋朝開寶年間興建, 有城墻和城門, 位在今東正路和文化路交接處為東門所在地。廣信舊城位在東門外,面積較小, 大致今石鼓沖口至云蓋路一帶為其城址?!按笤粕铰础? 即今白云山麓。此山向南的支脈, 名為云蓋山, 故為云蓋路之得名緣由。“西南兩面皆臨江”, 是說廣信城西瀕桂江, 南臨西江。這些記述, 充分說明了今梧州城就是廣信城。
    
  上述依據(jù), 就足以說明了今梧州城為蒼梧郡治所, 為廣信縣城??墒? 《嶺南文史》1996 年4 期“西江文化形成發(fā)展和演變初探”一文, 為了要說明自己觀點, 證實蒼梧郡治和廣信縣治在封開縣, 把史書中的一個完整內(nèi)容的句子只要上句, 棄掉下句。即該作者引用《讀史方輿紀要》梧州府廣信城條時, 只用上句“在今府治東, 漢置, 自三國吳以來, 皆因而不改?!眳s把緊接連的“城邑考, 府舊城在大云山麓, 東北跨山, 西南兩面皆臨江?!钡南乱痪錀壷灰?。這種斷章取義的做法, 是缺少說服力的。尤其是1995 年出版的《廣東歷史地圖集》, 把廣信縣治標放在今封開縣封川鎮(zhèn)位置上很值得商榷。

  沿革志記載梧州城為治所

  從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 漢武帝平定南越置蒼梧郡和置廣信縣起, 一直延續(xù)到南朝梁、陳敗亡的700 年歷史里, 蒼梧郡、廣信縣名稱及其行政機構(gòu)一直存在。期間, 因朝代變換,以及為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 蒼梧郡和廣信縣進行了多次調(diào)整, 使之郡縣范圍逐步趨向縮小。具體說, 西漢時, 蒼梧郡管轄地域范圍大, 領(lǐng)廣信、猛陵(今藤縣、岑溪地) 、謝沐(今富川瑤族自治縣北部, 湖南省南部江永縣一部分) 、高要、端溪(今羅定、信宜和德慶市地) 、臨賀(今賀縣中部) 、馮乘(今富川瑤族自治縣北部和湖南江華縣一部分) 、富川、封陽(今賀縣南部) 和荔浦10 個縣。三國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 , 馮乘、富川、臨賀和封陽等縣, 從蒼梧郡析出置臨賀郡。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 年) ,高要、端溪兩縣又從蒼梧郡析出置新寧、晉康兩郡。緊接著, 猛陵縣的西部、南部也從蒼梧郡分析出, 置永平郡。南朝梁、陳時代, 廣信縣的東部又從蒼梧郡析出, 置梁信郡。廣信縣原是一個大縣, 后來也變成一個小縣, 即于吳天紀四年(公元280 年) 分析置新寧縣(今蒼梧縣大坡鎮(zhèn)、廣平鎮(zhèn)地) , 于西晉太康初年分析置農(nóng)城縣(今蒼梧縣龍圩、林水和新地等鄉(xiāng)鎮(zhèn)) 。由于上述調(diào)整變動, 到南朝梁、陳時代的后期, 蒼梧郡僅領(lǐng)廣信、猛陵、遂城(東晉時名農(nóng)城) 和新寧四縣, 范圍大致為今梧州城區(qū)、郊區(qū)、蒼梧縣和藤縣東部的地域。此時, 廣信縣轄地大致是今梧州城區(qū)及梧州城以北的沙頭和獅寨等鄉(xiāng)鎮(zhèn)。蒼梧郡和廣信縣的轄地雖然隨著朝代變化由大變小, 但治所從未變動, 都位在今梧州城。蒼梧郡治所和廣信縣城都位在今梧州城, 在許多史志書里都有記載, 具體是:《漢書》卷28 記載: “蒼梧郡, 武帝元鼎六年開, 莽曰新廣, 屬交州, 有漓水關(guān)?!?/b>此記述內(nèi)容, 既可理解為蒼梧郡境內(nèi)有漓水關(guān), 也可理解為蒼梧郡治和漓水關(guān)同在一起位在一個城鎮(zhèn)內(nèi)。我認為后者理解不是牽強附會, 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后代人研究和記述此問題, 是采用后者的觀點而證實。如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08 , 記載有“漓水關(guān), 在府(梧州) 西南, 漢志蒼梧郡有漓水關(guān), 即此。”指出蒼梧郡治和漓水關(guān)同在今梧州城。又如1975 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編輯《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的“西漢交州刺史部圖”和“東漢交州刺史部圖”, 把蒼梧郡治、廣信縣城和漓水關(guān)分別標放在梧州城和梧州城的桂江(漓江) 的出口處。而且更要指出的是, 王國維?!端?jīng)注》引用《漢書·地理志》該段文字時, 就在蒼梧郡后有個“治”字(具體請看下一段的《水經(jīng)注》引文) 。這說明上述《漢書》記述的內(nèi)容, 是包含有蒼梧郡治的意見在內(nèi), 也更證實蒼梧郡治所位在今梧州城。
    
  王國維?!端?jīng)注》卷37  水條, 記載郁水“東逕猛陵縣。猛陵縣在廣信之西南, 王莽之猛陸也。氵艮水(今北流江——作者按) 於縣左合郁溪(古名郁江, 現(xiàn)名潯江——作者按) , 亂流逕廣信縣。《地理志》曰: 蒼梧郡治, 武帝元鼎六年開, 王莽之新廣郡, 縣曰廣信縣, 王氏《交廣春秋》曰: 元封五年, 交州自嬴阝婁(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部) 移治於此”。此段文字, 清楚地記述廣信縣城為蒼梧郡治, 為交州治所所在地,可澄清一些人把廣信縣治和蒼梧郡治分割兩地的錯誤說法。同時也清楚說明了廣信縣城所處地理位置。廣信城位在氵艮水注入郁江處作起點, 到郁江東流至廣信縣境河段的東頭和廣信縣西部。這里說“廣信縣西部”是和廣信縣東部今封開縣相對而言。當郁江(潯江) 從上而下水流到廣信縣境, 引文句子就出現(xiàn)有蒼梧郡治名稱記述, 可看出廣信城位在該縣西部。由此可見, 原廣信縣西部地域就是梧州城區(qū), 也就是說, 今梧州城就是歷史上廣信縣城和蒼梧郡治。
    
  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梧州蒼梧條,記載“漢元鼎六年平呂嘉, 以其地為蒼梧郡之廣信縣也, 自漢至陳為郡不改?!庇钟涊d有蒼梧縣“本漢蒼梧郡廣信縣地也, 自漢迄陳不改, 開皇十年置, 于此立蒼梧縣。”這些記述, 說明了今梧州城從漢朝至南朝陳的年代為蒼梧郡治和廣信縣治所。宋代歐陽文心 《輿地廣記》蒼梧、交州、廣信條, 也記載有“蒼梧縣, 本漢廣信縣, 為蒼梧郡治, 東漢以后因之。隋平陳, 郡廢, 改廣信為蒼梧。唐立梧州?!边@也說明從漢朝至南朝陳時代的蒼梧郡治所和廣信縣城位在今梧州城。
    
  明朝至民國年間, 官方編纂出版志書和名家撰寫的專著眾多。這些著作, 不少記述今梧州城從漢朝至南朝陳時代為蒼梧郡治所和廣信縣城。如明朝李賢《大明一統(tǒng)志》卷八十四梧州府條,以及《大清一統(tǒng)志》三○廣西冊梧州府條, 都記述廣信城就是梧州城, 都記述蒼梧郡治在梧州。舊志書寫得最好, 被稱為“省志楷?!? 最有權(quán)威性志書的為清朝謝啟昆《廣西通志》, 在該志第一冊卷三、卷四、卷六的表格文字和條文, 都記述蒼梧郡治和廣信縣城位在今梧州城, 都記述兩個治所建置時間是從西漢元鼎六年起至南朝敗亡長達700 年歷史。民國年間, 蒙起鵬《廣西通志稿·地理篇郡縣沿革》, 也記述今梧州城為蒼梧郡治所, 為廣信縣城。
    
  廣信城(梧州) 為交趾刺史部(從東漢建安八年即公元203 年改稱交州) 所在地在上面已提及了。它為刺史部和交州治所的起止時間, 在古籍有記載?!稘h書·地理志上》注引胡廣記的記述是: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 “漢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 別于諸州, 令特治蒼梧(梧州城———作者按) ”。宋朝歐陽文心 《輿地廣記》梧州條的記述, 是“建安八年立交州牧治此(梧州城) , 十五年(公元210 年) 徙治番禺(廣州) ”。這說明今梧州城為交州刺史部和交州治所合共有316 年時間。
    
  上述的史志記述, 都說明了今梧州城為廣信縣城, 為蒼梧郡治所, 也看出曾一變?yōu)榻恢捍淌凡克诘亍?墒? 《沿革考》一文, 否認這種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 用大量篇幅分析推斷今廣東封開縣江口鎮(zhèn)為蒼梧郡治所, 為廣信縣城。我覺得拿不出過硬史料, 難使人信服。尤以說,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所記述廣信縣城和蒼梧郡治所位在今梧州城為“一處敗筆”, 是謬誤, 使后人撰寫有關(guān)問題時就以訛傳訛的觀點值得商討。事實上, 并不像《沿革考》所言, 不是李吉甫“始創(chuàng)”, 不是后人采納李吉甫的觀點, 而早在《漢書》和《水經(jīng)注》已記載了蒼梧郡治所和廣信縣城位在今梧州城, 同時當時的一些古跡遺址尚存, 這些都否定了《沿革考》的猜想或武斷。《沿革考》還說《廣西通志·郡縣沿革》蒼梧郡條和民國蒙起鵬《廣西通志稿·地理篇》有記述封開縣江口鎮(zhèn)為廣信縣城, 為蒼梧治所的內(nèi)容, 查無此記載, 無說服力。
    
  歷史上確有一個短暫時間, 今封開縣江口鎮(zhèn)為蒼梧郡治所。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101記載, 有“漢蒼梧郡廣信縣地, 梁析置梁信縣,為梁信郡治, 并置成州治焉, 隋平陳郡廢, 改州為封州, 開皇十八年改縣曰封川縣, 大業(yè)初, 改置蒼梧郡於此, 唐武德四年復(fù)置封州?!薄洞笄逡唤y(tǒng)志》封川條, 也有此內(nèi)容記述。從這些記述內(nèi)容來看, 清楚地說明了, 今封開縣這塊地域, 從漢至南朝這段歷史屬治所位在今梧州城的蒼梧郡廣信縣管轄。到了隋朝大業(yè)年間, 蒼梧郡治所才從梧州遷往封川。《沿革考》把梧州和封川兩者建置時間和地點顛倒了, 是錯誤的。

  有地下出土文物作佐證

  自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 因城市發(fā)展需要,梧州城在城建過程中, 先后發(fā)現(xiàn)西漢窯址, 發(fā)現(xiàn)從漢至南朝古墓, 出土大量文物。現(xiàn)根據(jù)《廣西文物考古報告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 年出版) 發(fā)表論著材料, 從中選出幾個文物點就足以反映出當時廣信城的大體概貌。
    
  富民坊文物點, 位在城西北桂江西岸的低丘土。發(fā)現(xiàn)一處陶窯群, 先后挖出27 個陶窯遺址,占地面積約1 萬平方米, 出土大量半成品和印紋陶片。這些陶器的陶壁厚薄不勻, 經(jīng)鑒定這些窯為西漢生產(chǎn)印紋陶的陶窯遺址。又在窯址南面約300 米~400 米處, 即今梧州市一建公司駐地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古墓, 該公司因挖土建房, 發(fā)現(xiàn)此墓室文物豐富, 有瓷器、銅器、飾品共63 件, 以及五銖錢130 枚。銅器中的提梁壺、薰爐和神獸人物鏡等具有獨特風格。梧州博物館鑒定該墓為南朝古墓。
    
  鶴頭山文物點, 位在城區(qū)北面的鶴頭山最高處。1973 年11 月梧州勝利酒廠在該處基建中發(fā)現(xiàn)兩座墓葬, 出土文物繁多。這些文物有銅皿、銅樽、規(guī)矩紋銅鏡、五銖錢和直身罐等, 具有獨特風格, 與我國南方一些省出土同類文物形狀近似。文物部門鑒定兩墓為東漢墓。
    
  旺步文物點, 位在城區(qū)西江南岸。該處有多座古墓, 出土文物有刻花銅案、銅碗和銅尺等多件。其中銅碗的碗花背面, 刻有“章和三年正月十日錢千二百文”銘文?!罢潞汀睘闁|漢章帝劉火旦的年號, 有力說明此兩座墓為東漢墓。文化路文物點, 位于城區(qū)北山下的文化路。70 年代初期, 市政工程部門在修建地下水道時,于該地發(fā)現(xiàn)一座完整的磚室古墓。該墓出土有雙復(fù)耳青瓷罐等近30 件文物。僅從該墓使用的平面網(wǎng)紋磚來看, 這種磚與該市過去出土有“永嘉中天下災(zāi)但江南皆康平”、“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壽考”的墓葬遺物的紀年磚基本一致?!坝兰巍睘槲鲿x懷帝司馬熾年號。這說明此墓為晉代墓。
   
  從上述文物點的分布和出土文物的數(shù)量、生產(chǎn)技術(shù)水平來看, 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有說服力的結(jié)論。一, 該地是個大的居民聚落點, 是個具有地區(qū)性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 換句話說該聚落就是廣信城。這些古陶窯遺址和眾多古墓, 聚集分布在該聚落點的邊緣地帶, 既說明此為大的聚落點, 又反映出居民謝世后就近把尸體埋葬于聚落點的郊外而形成多古墓。若是古代此地居民數(shù)量少, 不可能有如此多古墓。而且眾多的陶瓷, 反映出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不僅是供應(yīng)本聚落居民需要, 而是外銷它鄉(xiāng)為主。據(jù)有關(guān)文物調(diào)查報告的記載,就有“據(jù)考古調(diào)查, 沿桂江而上的昭平黃姚公社楊村、荔浦馬嶺公社、西江上游的貴縣等地漢墓都出土有這器物(即梧州富民坊生產(chǎn)印紋陶器) ,有可能就是該窯產(chǎn)品?!盵8 ]此記述, 雖然尚未完全肯定上述地方古墓出土的陶器就是富民坊陶窯所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 但有參考價值, 說明富民坊生產(chǎn)陶器數(shù)量大, 銷售腹地面廣, 是可以證實。這說明廣信城(梧州) 為嶺南地區(qū)陶器生產(chǎn)中心之一,是無可非議的。又從古墓出土類別眾多的銅器制品和銀飾品來看, 它說明有一部分產(chǎn)品是本地制造, 在本地具有手工業(yè)作坊和熟練工人。存在上述這些現(xiàn)象, 說明了本問題的開頭語的結(jié)論。二, 廣信城(梧州) 為嶺南地區(qū)傳播長江流域各地生產(chǎn)技術(shù)中心地之一。該城出土文物的風格,不少與長江流域一些地方出土文物的風格近似。如鶴頭山墓出土的東漢銅鼎, 與湖南長沙五里牌東漢墓出土的銅鼎相似, 形狀都為淺扁腹, 平底, 腹外有凸弦紋一圈, 外附對稱兩個半圓耳,三角扁足。又如文化路晉代磚室墓出土的雙復(fù)耳罐、四耳罐等青瓷器與長江流域一帶出土晉代瓷制形狀和紋飾大體相同。此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最具有說服力, 反映出廣信城(梧州) 有水陸交通線通往長江流域地區(qū), 特別是通過湘桂運河, 沿漓江而下與沿江一些城鎮(zhèn)有商貿(mào)來往關(guān)系。廣信(梧州) 城利用它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 與長江流域的一些城鎮(zhèn)進行商品和技術(shù)交往。再如1986 年, 考古工作者在鐘山縣紅花鄉(xiāng)西嶺一座古磚室墓出土的鋪地磚里, 發(fā)現(xiàn)印有“永嘉六”、“富且貴”等銘文。此墓的銘文、與梧州城的晉墓出土有“永嘉六年壬申富且壽”、“永嘉中天下災(zāi)但江南皆康平”的紀年磚是相同的, 說明了兩者是同一個年代的晉朝古墓。更要指出的是: 在此兩地晉朝古墓所出土青瓷器的釉色、形狀和紋飾等特征不僅相同, 也與長江流域晉墓出土同類器物頗多類似。[9 ]這三點一線的出現(xiàn), 說明當時長江流域到今梧州城有一條通行驛道, 才有可能把長江流域地區(qū)生產(chǎn)青瓷器產(chǎn)物通過此驛道向富川和梧州城推銷。這條連通中原地區(qū)和嶺南地區(qū)的驛道, 不僅從出土文物有所反映, 在有關(guān)史籍記述秦漢時代我國南方的交通驛道線網(wǎng)時, 亦記述有“自今湖南道縣經(jīng)江永、廣西富川、鐘山、賀街、信都至蒼梧的驛道”[ 10 ] ??梢? 廣信城(梧州) 有水陸交通網(wǎng)通往各地, 是嶺南地區(qū)交通樞紐之一,為蒼梧郡治所, 這是不能否定的。但要指出, 這條驛道與之沿湘江、靈渠、桂江下梧州的水運線相比, 作用則居次要了。
    
  封開縣雖然也發(fā)現(xiàn)有漢代古墓, 但數(shù)量少,而且這些古墓都遠離縣城, 分別位在距離封川城50 公里~60 公里的北部南豐鎮(zhèn)和羊墩及東北部杏花鎮(zhèn)斑石嶺等地, 位在古封川城的古墓就罕見。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 與今梧州城邊緣地帶存留有眾多漢至南朝的古墓相比相差太大。兩地水陸交通條件相比, 差距亦很懸殊??傊?《沿革考》等文、圖的廣信縣城和蒼梧郡治都位在今封川縣之說, 值得商討, 應(yīng)予否定。(作者:劉茂真)

參考文獻:

  [1] [7]謝啟昆1廣西通志(卷二百三十六) 1勝跡略七1梧州府1[M]1
  [2]陳橋驛1歷史地理(十五輯) [M] 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3]廣東省文史研究1嶺南文史1封開文史專號[ C]11996(4) 1
  [4]粵西文載校點, (卷十四) 山川志1梧州府[M]1
  [5]明嘉靖1廣西通志(卷三十九) [M]1
  [6]宋代王存1元豐九域志,附志,卷九1梧州[M]1
  [8]李乃賢1廣西梧州富民坊漢代印紋陶址發(fā)掘[A]1中國古代窯址調(diào)查發(fā)掘報告集[C]1文物出版社,19841
  [9]廣西鐘山發(fā)現(xiàn)一座西晉紀年墓[J] ,考古,1988(7) 1
  [10]廣西公路史1公路史前的道路發(fā)展述略[M]1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原文載《廣西地方志》 2001 年第6 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