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
【清水出河內(nèi)修武縣之北------黑山?!浚壅垍⒖词疽鈭D卷七(1)]
黑山在縣北,白鹿山東,清水所出也。上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左右石壁層深,獸跡不交,隍中散水霧合,視不見底。南峰北嶺,多結(jié)禪棲之士,東巖西谷,又是剎靈之圖。竹柏之懷,與神心妙遠;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為勝處也,其水歷澗流飛,清泠洞觀,謂之清水矣。溪曰瑤溪,又曰瑤澗。
按:此述清水源頭,承諸陂散泉,積以成川。古清水非一,《山海經(jīng)》就曾說到過清水,但非這一清水。在這里,最要緊的是確定修武縣址,酈氏所說的修武又為何縣。按《隋書》、《唐書》,古人對修武和獲嘉兩縣治之址及歷代沿革演變,已有說法。守敬按,修武,兩漢、魏縣屬河內(nèi)郡,晉屬汲郡,后魏改為南修武,仍屬汲郡。《一統(tǒng)志》,今獲嘉縣治。此時的修武乃今之獲嘉耳。這一點,史學(xué)似有定論,楊、熊師生按《一統(tǒng)志》,即取此說。故《疏》本以黑山在今獲嘉之北。白鹿山,多言在共城西北,所謂共城,在今輝縣。其距,《寰宇記》說五十三里,《一統(tǒng)志》云在縣西五十里。山為太行東麓的余脈,在南端。須注意,后魏南修武在獲嘉,然《經(jīng)》不言后魏,所云為漢縣。漢修武是否后魏修武,卻須討論。且待后文。
酈氏行文如高山流水,如此鴻篇巨制,辭猶勝漢賦,讀來令人心神俱醉。妙哉!奇哉!然又可惜,唐、宋注疏家們卻因此不知斷句。楊、熊師生的本子便不知“更為勝處也”一句是承于上,還是啟于下,把句讀點在也字之后。有疑處斷句需考,存疑或錯失,皆不為過,象酈氏之文在這樣的地方豈可有錯?楊、熊師生只怕也是承唐、宋之滑突,以至遺笑。酈氏書之所以一亂而不可收,由此便可知因由。酈氏大才,足匹史遷,非庸人可知耳。再看上卷酈氏述尹卯壘,考據(jù)家們競不知酈氏所述為何,此皆足可使古來一應(yīng)治酈書者蒙羞矣!
隨后這一段《注》文,看似完好,其實不然。且看:
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窮溪,東南流,注于清水)。
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于修武縣故城西北------)。
------修武,故寧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晉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為東陽,朝歌以南至軹為南陽。故應(yīng)劭《地理風(fēng)俗記》云:河內(nèi),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又曰:晉始啟南陽。今南陽城是也,秦始皇改曰修武。徐廣、王隱并言始皇改。瓚注《漢書》云:按韓非書,秦昭王越趙長平,西伐修武。時秦未兼天下,修武之名久矣。余按《韓詩外傳》言,武王伐紂,勒兵于寧,更名寧曰修武矣。魏獻子田大陸,還卒于寧是也。漢高帝八年,封都尉魏遫為侯國。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高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
大陸即吳澤矣?!段和恋赜洝吩唬盒尬涑俏鞅倍?,有吳澤陂。南北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西則長明溝入焉。
按:清水出黑山,西南行。南屈之后東南流,受小瑤水,后東南行。然接述受吳陂水,語意跳躍。其下尤不可通。《注》述吳陂水,便疏吳陂。然疏吳澤陂語在后,中又夾雜疏古修武之語。此語在考修武地史、地望之名的始源。很顯然,文不對題。文不通,非通似通者,蓋《注》語“水上承吳陂于修武故城西北”中出現(xiàn)了修武故城字樣,疏修武語似是承修武故城四字為言。大謬!今獲嘉即故寧耶?酈氏云,今南陽城是也,獲嘉即南陽城耶?守敬已按《續(xù)漢志》云,修武有南陽城。并云,在修武縣北。獲嘉非南陽城,酈氏疏修武語乃疏南陽城者,故非云獲嘉者也。且獲嘉為古修武,大耶?小耶?對此,且不做多說,可參看隨后的附錄十六??梢酝茢?,此處《注》文述修武,述吳陂,實非同一小注條,文已緝亂。且《注》疏古修武語在前。故愚將這些《注》文勘訂如下:
清水又南,與小瑤水合(水近出西北------[按:當(dāng)為白鹿山某處。]窮溪------[按:當(dāng)為即水源也。],東南流,注于清水)。
------[按:當(dāng)有逕山陽縣修武故城東之語。](修武,故寧也,亦曰南陽矣。馬季長曰-----,------,-------亦曰大修武,有小故稱大。小修武在東,漢高與滕公濟自玉門津,而宿小修武者也)。
清水又東南流,吳澤陂水注之,[水上承吳陂------(------修武縣西北------大陸即吳澤矣?!段和恋赜洝吩唬盒尬涑俏鞅盵按:此字當(dāng)為南,非北也。]二十里,有吳澤陂。南北二十許里,東西三十里-)-----]
按:朝歌在淇縣,中山則遠在今河北定縣一帶,軹在今濟源縣南,對于這些城邑酈氏都要說到??傊?,太行東麓從今濟源到河北定縣一帶皆為古代的東陽之地,而南陽則從今淇縣往南到今濟源縣南。守敬按《續(xù)漢志》云,修武有南陽城,在今修武縣北。然此語十分含混,到底是獲嘉之北,還是修武之北呢?在今修武縣北是《續(xù)漢志》語,還是守敬語呢?《續(xù)漢志》出于晉,司馬彪當(dāng)云漢縣。守敬云修武,即今修武也??磥硎墙裥尬淇h北,在今修武縣北,守敬語耳。守敬藝高率筆,把己意從《續(xù)漢志》作說,便把己意混給司馬彪矣。此城已廢,本非考古之重地,然相對勘訂酈《注》而言,卻為關(guān)竅。大陸澤,《禹貢》所言在今河北巨鹿北,然吳陂亦稱大陸,此為后人考古大陸澤時誤指,酈氏只是記此一說耳。小修武之說見《漢書》,玉門為成皋北門。晉灼注云,小修武在大修武東??磥硪鼐鄱?。注意,《疏》本之意,吳陂已在今獲嘉(后魏修武)西北二十里處,清水出黑山,西南行,東南行,南屈,在吳陂之東南下。吳陂不當(dāng)在獲嘉西北二十里,二是在其北或略西處向西延伸陂水,展開三十里許。
《注》文此一錯簡混亂十分要緊,它便決定了漢代修武縣的考據(jù)。修武與吳陂,可參看隨后的附錄十六。
注意,此處脫文多矣。何耶?《注》接述吳陂所受之水后,即云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東流注清水。而此處《注》文所述,卻是吳陂西則長明溝入焉。述清水受吳陂水在吳陂東,忽云長明溝注之在吳陂西,正所謂東拉西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文意斷續(xù)不屬,可知亦有脫文。脫文當(dāng)述吳陂水有何來歷,以引出下述。接下去,《注》疏吳陂,實為關(guān)于吳陂的注中夾注。所謂大陸云云,酈氏惟舉其說,非亦主其見也。
西則長明溝水入焉,水有二源。
北水上承河內(nèi)野王縣東北界溝,分枝津為長明溝。東經(jīng)雍城南,寒泉水注之[水出雍城西北,泉流南注,經(jīng)雍城西(《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雍,文之昭也。京相璠曰:今河內(nèi)山陽西有故雍城)。又東南,注長明溝]。溝水又東,經(jīng)射犬城北(漢大司馬張楊為將楊丑所害,眭固殺丑屯此,欲北合袁紹?!兜渎浴吩唬喉豕蹋职纵??;蚪涔淘唬簩④娮州?,而此邑名犬。菟見犬,其勢必驚,宜急去。固不從。漢建安四年,魏太祖斬之于此。以魏仲為河內(nèi)太守,守之。兗州叛,太祖曰:惟仲不棄孤。及走,太祖怒曰:仲不南走越,北走胡,不汝置也。射犬平,禽之。公曰:唯其才也。釋而用之)。
長明溝水東入石澗,東流,蔡溝水入焉(水上承州縣北白馬溝,東分謂之蔡溝。東會長明溝水)。
又東,經(jīng)修武縣之吳亭北,東入?yún)勤椤?div style="height:15px;">
按:此述長明溝水。吳陂受水非一,長明溝水為其一也。二源,非吳陂水,而是長明溝。二源,酈氏之意一為長明溝自身,一為蔡溝。其實,蔡溝承白馬湖,也是上承長明溝的。長明溝源頭在界溝,界溝承光明溝,光明溝承丹水,下文即述。山陽縣,史家一般取《懷慶府志》說,在今焦作市東。會貞釋山陽縣及雍城云:《續(xù)漢志》,山陽邑有雍城;《地形志》,州縣有雍城。在今河內(nèi)縣東北。會貞所云河內(nèi),即漢野王,野王即今沁陽,后文有述。雍城在今焦作市西如北,稍遠,射犬在今焦作市西南,距近。兩城非大關(guān)竅。然會貞引《續(xù)漢志》語卻大非。何為山陽邑?《續(xù)漢志·郡國志》出司馬彪手,所志之山陽為邑耶?縣耶?如為邑,何可云有雍城?則后漢安《郡國志》又有無山陽縣耶?今本《郡國志》載河內(nèi)郡之縣,文如下:
------ 州 平皋:有邢丘------ 山陽邑:有雍城------
很顯然,山陽下的邑字為衍。在后漢,州縣、平皋同置,山陽非縣,其地不屬平皋。其地不屬平皋,亦不得屬州,否則當(dāng)述州縣有山陽邑?!犊尽啡绱耸龊觾?nèi)郡之縣,則山陽為縣。邑字之衍,由來已久,故會貞不辨。
次北,有茍泉水入焉(水出山陽縣故修武城西南,同源分派,裂為二水。南為茍泉,北則吳瀆。二瀆雙導(dǎo),俱東入陂)。
按:此又述昊陂所受之水,非長明溝也。這里說到了一個故修武城,以方位推之,非今之獲嘉,亦即非后魏之修武。守敬以為,魏、晉之時,可能曾經(jīng)把修武縣治遷至此城。這種說法顯然過于淺薄,我們后文再做討論。山陽縣故修武城,說明故修武城非后魏修武,且其地已屬山陽縣。當(dāng)代史家俱云,漢山陽縣治在今焦作市東。長明溝有南水、北水,承其述為言,次北為茍泉水。次北在長明溝北水之北。茍泉水源在今修武西南,故修武城則在東北。長明溝北水在山陽縣南,陸真阜在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若是,陸真阜過山陽縣西南至長明溝北水約在三十余里,茍泉水源頭便當(dāng)在這三十余里間,某山阜。誠若是,則山陽縣故修武城,約略推之,在陸真阜之東,吳陂之北。
山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有陸真阜,南有皇母、馬鳴二泉,東南合注于吳陂也。
次陸真阜之東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參差合次,南注于陂泉[按:此處多一泉字,可為澤。]。陂在濁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漢獻帝為山陽公,濁鹿城即是公所居也。陂水之北,際澤側(cè)有隤城?!洞呵铩る[公十一年》,王以司寇蘇忿生之田攢茅、隤十二邑與鄭者也。京相璠曰:河內(nèi)修武縣北有故隤城,實中。今世俗謂之皮垣,方四百步,實中,高八丈。際陂北,隔[按:此處當(dāng)脫一泉字。]水一十五里,俗所謂蘭丘也,方二百步。西一十里,又有一丘際陂,世謂之為敕丘。方五百步,形狀相類。疑即古攢茅也。杜預(yù)曰:二邑在修武縣北。所未詳也)。
又東,長泉水注之
源出白鹿山,東南伏流,經(jīng)一十三里,重源濬發(fā)于鄧城[按:此為隤城,非鄧城也。]西北。世亦謂之重泉水也。又逕七賢祠東(筠篁列植,冬夏不變貞萋。魏步兵校尉陳留院籍、中散大夫譙國嵇康、晉司徙河內(nèi)山濤、司徙瑯琊王戎、黃門郎河內(nèi)向秀、建威參軍沛國劉伶、始平太守院咸等,同居山陽,結(jié)自得之游,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后人立廟于其處,廟南又有一泉,東南流注于長泉水。郭緣生《述征記》所云,白鹿山東南二十五里,有嵇康故居,以居時有遺竹焉。蓋謂此也)。其水又南,逕隤城東,入陂澤。又謂之為白屋水也(昔司馬懿征公孫淵,還,達白屋,即于此也)。其水歷澤,又東南流。逕鄧城東(名之為鄧瀆),注于[吳]陂。
按:此述吳陂所受之水,又有兩枝。第一枝為陸真阜南皇母、馬鳴二泉。陸真阜,在山陽東北二十五里。山陽,《懷慶府志》又云在修武縣西北三十五里,亦為今焦作市東。楊、熊師生取此說。第二枝便是濁鹿城西的陂澤水。此水兩源,一是覆釜堆南三泉,一是源于白鹿山的長泉水。關(guān)于第二枝的敘述,最后已亂,有錯簡脫失,實不成文。我們不得不做了整理,以 所示即重作緝錄者。我們要注意酈氏此處《注》文敘事的一個特征,那是以吳陂方位為線索。北、次北,而后是從山陽始,由西北歷北再到東北。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看到,“又東,長泉水注之”,這里的“又東”說的不是水流,而是方位。從山陽到東北,有陸真阜,再東北有覆釜堆,又東,便是白鹿山了。不過,又東如說山,便當(dāng)為又東北。否則,便當(dāng)是從吳陂說長泉水的入陂水口的。白鹿山發(fā)長泉水,入濁鹿城西的陂澤。濁鹿城,《元和志》說在修武東北?!对椭尽匪f的修武,非酈氏所說的修武,而是今修武。要看到,酈氏所述的方位,對歷代史家關(guān)于這一帶城邑的位置及相對距離的說法可都是一種檢測審定。
酈氏述水,對覆釜堆三泉,只述了入陂澤,到此而止。陂澤水東南流入?yún)勤?,酈氏述之,卻以為是長泉水穿過了陂澤。事情只能是這樣。也只有這樣,酈氏的陳述才能說得通。試看,嵇康的舊居在哪兒?在白鹿山。七賢祠在哪兒?也在濁鹿城之北。濁鹿城,在修武東北二十三里,《元和志》如此說,此說楊、熊師生已取之。隤城在濁鹿城西北。七賢祠,《元和志》、《寰宇記》都說在獲嘉西北四十二里,這種說法,楊、熊師生亦取之。試想,長泉水一旦到了鄧城東,如何過隤城北?文如何歷澤?長泉水上為白屋水,下為鄧瀆,即入陂澤。一旦推敲,楊、熊師生的本子中酈氏述長泉水后半的話實已語無倫次,不能不做調(diào)理。當(dāng)然了,脫失之文究竟如何可就很難說了,我們只能從尚可理解推斷的文字說話。
史家述這里一些城邑的方位地址,往往參照不同,如關(guān)于白鹿山、黑山,有以隆慮為參照述之,有以共縣為參照述之,有以修武為參照述之。而歷代史家所處時代不同,以為參照的城邑有變化,同一縣目卻又有可能指謂不同的城邑,這便更會造成混亂。如修武,不同時代的史家所說的修武并非同城。在這里,古人所說的道里數(shù)既未必精確,不同朝代的道理單位也有大小,故現(xiàn)在考來,一些城邑的方位距離也未必能一一落實。如,長泉水出白鹿山入濁鹿城西的陂泉,應(yīng)該西南行,不當(dāng)東南行。蘇忿生的攢茅之田不得詳也,原因即在于此。
陂水東流,謂之八光溝,而東流注于清水。謂之長清河,而東周永豐塢。[請參看本卷示意圖(1)]
按:陂水述畢,出水東入清,接述清水。周,是分水環(huán)塢而過。下述陶水,可惜,不僅文亂錯簡,
而且脫失難補,實已無可整理。我們只能以文意做一大概的推斷,理出酈氏注述的線索。
……
天門山石自空,狀若門焉。廣三丈,高兩匹,深丈馀,更無所出。世謂之天門也。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自平地東南入,徑至天井,直上三匹有馀。扳躡而升,至上平。東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崄絕,無由升陟矣。上有比丘釋僧訓(xùn)精舍,寺有十馀僧。給養(yǎng)難周,多出下平,有志者居之。寺左右雜樹疏挺,有一石泉,方丈馀。清水湛然,常無增減,山居者資以給飲。北有石室二間,舊是隱者念一之所,今無人矣。
東五百余步,泉發(fā)于北阜,南流成溪,世謂之焦泉也。焦泉發(fā)于天門之左,天井固右。有丁公泉,發(fā)于焦泉之右,水流與焦泉匯為一川。
次東得魚鮑泉,次東得張波泉,次東得三淵泉,梗河參連,女宿相屬。是四川在重門城西,并單川南注也。
重門城,昔齊王芳為司馬師廢之,宮于此。即《魏志》所謂送齊王于河內(nèi)重門者也。城在共縣故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陽陂,次東又得卓水陂,次東有百門陂。陂方五百步,在共縣故城西。漢高帝八年,封玈罷師為共嚴侯國,即共和之故國也。共伯既歸帝政,逍遙于共山之山。山在國北,所謂共北山也,仙者孫登之所處。袁彥伯《竹林七賢傳》:嵇叔亱嘗采藥山澤,迂之于山。冬以被發(fā)自覆,夏則編草為裳,彈一弦琴而五聲和。
其水三川南合,謂之清川,又南經(jīng)凡城東(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曰:共縣有凡亭。周凡伯國,《春秋·隱公七年經(jīng)》書,王使凡伯來聘是也。杜預(yù)曰:汲郡共縣東南有凡城,今在西南)。
其水又西南與前四水總為一瀆,又謂之陶水。南流注于清水。
清水又東,周新豐塢,又東注也。
按:此述陶水,在永豐塢東。以酈氏通書述水的規(guī)矩推之。此注條當(dāng)從述清水東行受陶水起始,陶水發(fā)天門山,而后便述天門山。山址,山貌,有無傳說。這里是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上?,這些文字已脫失了。酈氏由水引出山,而后便從述山到述水。水便是諸泉。敘述始于焦泉,旁有丁公泉,其址最北,且兩泉一川。丁公泉在焦泉西,東方還有三泉,泉水梗河參連。三泉三川,南流與兩泉一川匯一,便到了重門城西。這一川在重門城西南下。
重門城稍南,城南三陂。三陂并列,百門陂已到共縣城西。三陂三川,南流歸一,又與上述五泉四川之水合,南下入清,便稱陶水。
凡伯之國在清川西,清川與天門山水是夾凡城南下的,會合在凡城之南。新豐塢又在永豐塢東。
注意,以 所示之句,已錯簡于上文,今移此,訂正。
【東北,過獲嘉縣北?!?div style="height:15px;">
清水又東,周新樂城(城在獲嘉縣故城東北,即汲之新中鄉(xiāng)也?!稘h書》稱,越相呂嘉反。武帝元鼎元年,巡行於汲之新中鄉(xiāng),得呂嘉首,因以為獲嘉縣。后漢封侍中馮石為侯國??h故城西有漢桂陽太守趙越墓,冢北有碑。越字彥善,縣人也,累遷桂陽郡、五官將、尚書仆射。遭憂服闋,守河南尹,建寧中卒。碑東又有一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羊、虎,俱碎,淪毀莫記)。
按:我們要注意清水的流行路線。在修武城北,它受八光溝水東折,先周永豐塢,再受陶水,而后繼續(xù)東行。在這里,它周新豐塢,過獲嘉。接著又周新樂城。新樂城在獲嘉東北,據(jù)考是二十里,楊、熊師生亦取此說。很顯然,這一獲嘉便是漢、晉獲嘉,即汲縣的新中鄉(xiāng)。對此,酈氏有述。為此,我們便需對修武故城做一討論。漢獲嘉在新中鄉(xiāng),至隋置縣,治新樂城,稱新鄉(xiāng)。即為今新鄉(xiāng)市。守敬考,漢獲嘉在新鄉(xiāng)西南十二里。
現(xiàn)在一般的結(jié)論是,漢、晉修武在今之獲嘉,而漢、晉獲嘉則在汲縣新中鄉(xiāng)。然讀酈《注》到此,卻總覺得非也。西漢獲嘉在新中鄉(xiāng),不錯,然西漢修武卻似并非今之獲嘉。今之獲嘉乃是北魏的南修武,而北魏的南修武卻并非西漢修武。西漢的修武在哪兒?約略推之,在今修武東北,獲嘉西北。
西漢設(shè)有修武縣,屬河內(nèi)郡,問題在于其址在哪兒?漢武帝置獲嘉縣,在汲縣的新中鄉(xiāng),漢初并無獲嘉縣。獲嘉東為新樂城,它北為共,東為汲,南為武德,西為修武。共縣北已臨林慮縣境。林慮、共縣、修武和山陽的西北遠境,當(dāng)接漢上黨郡地。陵川縣置于隋代,西漢無。
漢武帝置獲嘉縣在于紀念獲嘉首,此后因縣治即有了這一地望之名。修武縣治名目與地望的關(guān)系與獲嘉恰恰相反。酈氏有考,修武之名發(fā)生極早,非始于秦時。故為寧,亦曰南陽,后稱修武,其名之始約在西周,起碼在春秋早期。地有大修武、小修武,此為城。而修武之名看來非始于城,而是始于地望。南陽、寧,皆地望名目,且所指地廣。修武故寧也,只怕也是如此,為范圍不小的地望名稱。地望有名,地面上發(fā)展出城邑往往以地望之名名之。修武之城只怕就是如此,故有大修武、小修武之說。事情是顯易見的,問題在于大修武之城在哪兒,西漢又置縣于何處?
修武、獲嘉兩縣并存,歷后漢、魏、晉,一直是如此。也許中途有變,但史家們漏記耳。至西晉永嘉年間,約在公元310年之后,國大亂,西漢的河內(nèi)之地淪沒,先是劉聰,又有石氏,這是前漢、后趙。接下來約過百二三十年,地歸北魏。這一帶經(jīng)常易主,戰(zhàn)亂不斷,人口減少。城邑荒廢,在所難免??傊瑩?jù)《魏書·地形志》記載,晉末獲嘉縣省,但在太和二十三年復(fù)置,治新樂城。而北魏占河內(nèi)陸后,置有一個修武縣,孝昌年間,又析其地置北修武,原修武即稱南修武。以理推之,當(dāng)是后魏置修武縣,在今獲嘉,孝昌后,因置北修武,即改稱南修武。在酈氏時,縣稱修武,非南修武。史家考定,后魏修武即漢修武舊治,所據(jù)何耶?即魏收的《魏書·地形志》。《地形志》記后魏汲郡之縣云:
若是,史家便據(jù)以推斷,后魏南修武即漢、晉修武矣。然大謬!《地形志》說后魏縣,不管是否漢縣舊治,只要是漢代留傳的縣目,便以漢縣釋之,往往以漢縣疏新縣,結(jié)果啼笑皆非。對此,愚在前文已多有提示。于此,魏收著文亦在耍老把戲?!蹲ⅰ肥銮逅膩y緝,為此,后世史家不識其亂,亦為《地形志》啼笑皆非之語也。而一旦看到《注》文中的混亂,便知酈氏所言修武,非后魏修武也。八光溝出吳陂,東入清水,逕今獲嘉縣北。今獲嘉為漢修武,酈氏焉可不言?
今獲嘉與今修武,直距四十里余,今修武至漢山陽,直距三十里許,守敬云,三十五里。今獲嘉、修武之北有丹河一枝津,源頭在今修武縣直北,卻遠出山西省陵川縣東南之地。愚以為,這里在西漢尚為西漢修武縣北境。此即酈氏清水也。此水先南流,后折東南,其轉(zhuǎn)折處的河曲,與今修武直距近五十里,與今獲嘉直距亦在五十里許,與今焦作市直距可達七十余里。雍城在山陽縣西,東為射犬聚,長明溝水過射犬聚東入石澗,受蔡溝水。以理推之,長明溝水此時已到山陽縣南,以方位論,或已至山陽之東矣。州縣在野王之東,蔡溝水承州縣白馬溝,當(dāng)是東北入長明溝的。故如云長明溝石澗河段已至山陽縣東,不為過也。吳陂南北二十里,東西三十里,它西受長明溝水,在西北方位受茍泉水、陸真阜水,又受歷陂澤之長泉水。吳陂西北三水入陂,須有水流之地。誠若是,則吳陂東當(dāng)際今獲嘉北稍西,西當(dāng)達今修武北稍東。陂水在今獲嘉、修武一線之北,不遠。吳陂若在,今丹河河道便當(dāng)在陂水中。今修武約在舊時的吳亭之地。
對酈氏所述吳陂有了大致推斷,酈氏的《注》文便可以理讀通,且無不合。漢修武治南陽城,址在吳陂之北,清水之西,約在清水今道由南流向東南的轉(zhuǎn)折處。這里尤須注意,酈氏所云為漢代修武,而《魏書地道記》所云則為后魏修武。按《隋志》、《舊唐志》的《經(jīng)籍志》及《新唐志·藝文》,有《大魏諸州記》二十卷、《魏諸州記》二十卷、《后魏諸州記》二十卷,三當(dāng)為一。然無《魏土地記》?!段和恋赜洝匪鰹楹笪菏?,后文酈氏引之,其書有述慕容永建興郡語,故可知也??梢姾笪摹?、
《隋志》。在河內(nèi)郡,有獲嘉縣。注云:“后周置修武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殷州。大業(yè)初,州廢?!币笾菰诤笾艿男尬淇?,這是東魏的西修武郡,當(dāng)為《地形志》南修武。陳芳績考,獲嘉在北齊移治共城,開皇初由共城移治于后周的修武郡,更置共城縣。殷州一置,獲嘉縣省,后周的修武郡治亦更名殷州?!端逯尽?,在河內(nèi)郡,有修武縣。注云:“后魏置修武,后齊併入焉。開皇十六年析置武陟,大業(yè)初併入焉。又有東魏廣宇郡,后置修武,后周廢。”陳芳績考此注,以為后魏北修武北齊、北周仍稱修武?!端逯尽匪?,即為后魏北修武。隋代的河內(nèi)郡有新鄉(xiāng),治新樂城,今新鄉(xiāng)為隋縣。隋置新鄉(xiāng),改北魏以來的修武為殷州。然至隋代,在濁鹿城又置一縣,稱修武。故修武縣治之目得以保留。此為陳芳績老先生的說法。后魏北修武治清陽城,此為《地形志》說,會貞又考云,即濁鹿城也。
再看《唐志》。懷州有修武縣,注云:“漢山陽縣地。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按:因其名)。武德二年,李厚德以縣東北濁鹿城歸順,因置陟州及修武縣。四年賊平,改為武陟。隋(按:這是個遂字)廢陟州,以修武屬殷州,以移縣治於隋故修武城。貞觀元年,省殷州,修武屬懷州”。懷州有獲嘉縣,注云:“漢縣名,武德四年于縣置殷州,領(lǐng)獲嘉、武德、武陟、新鄉(xiāng)、共城五縣。貞觀元年省殷州,以獲嘉、武陟、修武屬懷州,新鄉(xiāng)、共城屬衛(wèi)州。唐武德四年,廢陟州,陟州稱武陟,看來武陟之名并非始于唐武德四年,因為這時候已有兩個武陟。一為濁鹿城,一為今武陟縣的武陟,此為南武陟。唐取其一,廢了濁鹿城的武陟。濁鹿城更名武陟時,南武陟已省。南武陟置于隋。省于隋。后魏以來的修武縣治,隋稱殷州。唐初又稱殷州,轄五縣,稱獲嘉。稱獲嘉,始于隋。
《唐志》云,武德四年於隋舊修武城重置修武縣,此城為山陽縣地。陳芳績云,隋代置修武縣是在濁鹿城,而《唐志》云,濁鹿城降,置陟州及修武縣。這里與《隋志》并不矛盾。但與《唐志》不同?!短浦尽氛f,唐初曾以濁鹿城置修武縣,又曾把修武移治隋故修武城。然隋代修武在濁鹿,唐于其城置修武縣,又可移治哪里?所移治之城,何以又稱隋之修武故城也?隋代別無修武故城也。愚疑,此為漢代修武故城,亦即《經(jīng)》所云之修武也。守敬云,當(dāng)是晉、魏間移修武縣治于此城,旋徙廢,故史書無載。此說似說不過。
《隋書》成于唐,記隋事易,《舊唐志》成于后晉,距隋、唐之交已三百余年,記唐事已較難。故至宋代,《新唐書》又考,云:“武德二年,河內(nèi)民李厚德以濁鹿城來降,置陟州并置修武縣,四年,徙縣治故修武,更修武曰武陟,別置修武縣。是年州廢(陟州),隸殷州。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黃丹泉,南流入?yún)菨哨椤!?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