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達的生活年代大約是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初。在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考中進士,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還畫過一幅《關(guān)山風(fēng)雨圖》,活了八十多歲。
[明]號仰槐,一作仰懷,陜西省三原縣人。萬歷元年(一五七三)癸酉鄉(xiāng)試中舉,入雁塔題名碑,萬歷二年(一五七四)進士。畫人物、山水名世。萬歷間隱居新郭。嘗論畫有五美云:“蒼、逸、奇、遠、韻。”五惡云:“嫩、板、刻、生、癡?!比酥^其深得畫理。壽至八十外。泰昌元年(一六二o)嘗作關(guān)山風(fēng)雨圖?!睹鳟嬩洝?、《無聲詩史》、《吳縣志》、《故宮周刊》。主要作品《松陰搔背》、《松竹高士》、《坐聽松風(fēng)》、《蕉陰獨酌》、《西園雅集》、《寒林鐘馗》、《羅漢卷》、《仙山樓閣》、《三駝圖》。
李土達對繪畫美的要求有“五美”——“蒼、逸、奇、遠(一作圓)、韻”;反對“五惡”——“嫩、板、刻、生、癡”,被評為“深得畫理”。所謂“蒼”美,是指筆墨成熟老練,既剛勁挺拔,又精氣內(nèi)含,達到蒼勁、蒼茫、蒼潤的效果。所謂“逸”美,是要求揮灑自如,放縱超脫,意趣為主,反對矯揉做作,呆板無味。所謂“奇”美,通指畫面新奇,不同凡響,自出心裁。明代后期,畫壇流行師古之風(fēng),提倡平淡無奇,稍有一點新奇氣息,便斥為“野孤禪”、“邪派”。在這種風(fēng)氣之下,李士達能打破常規(guī),提倡獨創(chuàng),是尤為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