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座面積僅為618平方公里的城市國家,這里終年繁花似錦,游人如織,周圍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碧海藍波,這里高樓聳立,鬧市繁華,其間又不乏綠地園圃。整個國家宛若一座大花園,在國際上被譽為“花園之國”。由于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的最南端,扼守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咽喉,是聯(lián)結(jié)亞、歐、澳、非四大洲的重要海上交通樞紐,故又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意為“海城”。這里出土的北宋真宗、仁宗、神宗年間的銅幣、磁器碎片證明,早在10至11世紀我國就已與新加坡有海上往來。南宋趙汝適于1225年寫成的《諸蕃志》明確記載著商船從泉州港抵此的航行過程及貿(mào)易情況,元朝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述了他在淡馬錫的所見所聞。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時,在他的航海圖上亦曾提及它的古稱“淡馬錫”。
大約是在1160年,淡馬錫改名為新加坡。據(jù)《馬來紀年》第四章記載,此一改名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當年南洋蘇門答臘島上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圣尼羅優(yōu)多摩曾帶領(lǐng)一班隨從來到淡馬錫島上狩獵。某日,突然有只比公羊大,黑頭紅身,胸生白毛的怪獸從他們身邊疾馳而過,闖入熱帶叢林,消失得無影無蹤。隨從大叫:“獅子!”王子圣尼羅優(yōu)多摩認為有珍奇野獸出沒的地方必是吉祥之兆,于是決定在此建立一座城市,并命名為“信訶補羅”,梵語意為“獅城”。實際上,新加坡當?shù)夭o獅子棲居,王子遇到的很可能是頭未成年的馬來虎。
新加坡街景
后來華僑將信訶補羅譯為新加坡。由于新加坡島很小,當?shù)厝A僑將其與祖籍國相比似星之小,故又形象地稱其為星島、星洲,久而久之,“星洲”一名為東南亞華人所習(xí)用。早先的華僑習(xí)慣將新加坡的芨巴港水道稱為石叻門,故又將新加坡俗稱為石叻或叻埠。石是馬來語Selat的音譯,意為“海峽”。古希臘地理學(xué)家托勒密在其著作中稱它為“薩巴拉”;在印度一些碑刻中稱新加坡這個地方為“蒲羅中”,意為“半島的端點”。二戰(zhàn)期間,日軍一度占領(lǐng)此島,改名為昭南島。
1972年9月15日,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親自按動電鈕,為新加坡的象征——魚尾獅雕塑揭幕。這一高8米、純白色的魚尾獅是一座上半身是獅子、下半身是魚的奇妙大型雕塑,總共用去40噸水泥,坐落在伸向海濱的魚尾獅公園,是新加坡著名雕塑家南連松先生的杰作。上半身的獅子寓意新加坡是獅城,下半身的魚則反映了它是一座港口城市。
新加坡不僅在自然地理上處于世界東西交通和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上,而且在人文地理上也位于人類種族和文化交往融合的交匯點上。19世紀以來,為開發(fā)新加坡,英國殖民當局以“自由港”名義,多方招引移民。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阿拉伯人、菲律賓人、澳大利亞人和歐洲人等數(shù)量不等地先后移入新加坡。新加坡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多元種族的移民國家。據(jù)2004年統(tǒng)計,華人占76%、馬來人占13.7%、印度人占8.4%、其他種族占1.8%。新加坡政府十分注意保護多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華語、馬來語、英語和泰米爾語等語言多姿多彩、異彩紛呈的地名文化。華語地名如文禮、蔡厝港;馬來語地名如武吉巴督、圣淘沙;英語地名如紐頓、女皇鎮(zhèn)、烏節(jié)路;泰米爾語地名如意為“洗衣男”的多美歌。在新加坡也有一些含專名和通名的地名是由兩種語言構(gòu)成的,如楊厝港路是由華語“楊厝港”和英語“路”組構(gòu)成;惹蘭陳篤生是由馬來語“惹蘭”和華語“陳篤生”組成,惹蘭文禮是由馬來語“惹蘭”和華語“文禮”組成;裕廊鎮(zhèn)是由馬來語“裕廊”和英語“鎮(zhèn)”組成。
新加坡華人聚居地牛車水
由于新加坡是個移民的國家,來自中國南方各省、東南亞各國、印度、西亞阿拉伯國家、澳大利亞以及英國等移民聚居于此,形成了華人聚居地牛車水、印度人聚居地小印度,馬來人、阿拉伯人聚居地阿拉街。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出自對故土的思念對新加坡街道以本國地名或城市命名。如福建街、廣東街的福建、來源于中國南方兩省名;馬六甲街、怡保巷的馬六甲、怡保來源于馬來西亞地名;明古連、爪哇街的明古連、爪哇來源于印度尼西亞兩地名;摩綿路、曼德禮路、仰光路來源于緬甸3城市名;巴格達街來源于伊拉克首都名;荷蘭路來源于西歐荷蘭國名;坎貝拉路來源于澳大利亞城市堪培拉;倫敦路、牛津路、劍橋路則來源于英國3城市名;錫蘭巷、錫蘭路來源于斯里蘭卡舊國名;德里路、馬德拉斯街來源于印度兩城市名。從以上情況可看出,作為城市國家新加坡其街道名稱命名如此豐富多彩,這在世界上實為罕見。
11世紀以前,新加坡島上莽林密布、栲樹叢生,沼澤遍地。以華人為主體的勞動人民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不斷開拓,建成了繁榮富裕的島國。這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國家處處都留下華人先民奮力開拓的痕跡。華人的先民主要來自中國福建省的閩南、福州、興化、福清和廣東省的潮州、廣府、海南。早在英國殖民者到來前就與馬來人一起定居該島。他們在開拓新加坡的同時,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方言對該地的港灣、街道、廣場、聚落予以命名,據(jù)統(tǒng)計,新加坡約有1200個華語地名,占全國地名總數(shù)的20%。
新加坡歌劇院
新加坡華語地名的命名可歸納為:
1.以開拓者的姓氏或名字命名,或許受英語文化的影響,這類地名在華語地名中占的比例很大。以姓名命名的有林亞柄路、林謀盛紀念塔、以“余仁生”中藥鋪創(chuàng)始人命名余東旋街、陳桂蘭街;以姓氏命名的有蔡厝港、楊厝港、林厝港、曾厝港;厝是閩方言的地名通名,本意為“停柩處”,轉(zhuǎn)意為“房屋、第宅、宗族聚居地”;以人名命名的有文禮大道、義順、文慶、義安城等。
2.移植華人故鄉(xiāng)地名命名的,如福建街、云南路、香港街、廣東街、北京街、潮州街、海南街、南京街、廈門街、黃埔路等。
3.與商業(yè)經(jīng)濟活動有關(guān)的地名,如當?shù)晗?、打鐵街、衣箱街、碗店口、菜市街等。
4.表示地理位置和方位特征的地名,如后港、柴船頭、山仔頂、宏茂橋。
5.祈求家族興旺和事業(yè)興隆發(fā)達,如繁榮路、裕盛路、永福路、福瑞路、光明路。新加坡1988年建成的一座新鎮(zhèn)名曰“四美”,其意是紀念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
四美鎮(zhèn)擁有上百座新加坡人叫做“組屋”的高級住宅,平行的四條長街,原以“貴妃”“貂嬋”“西施”“昭君”來命名,因當局規(guī)定新路名必須以英語或漢語拼音來拼寫,而漢語拼音在新加坡當時尚不普及,因而改稱“四美”一街至四街,在“組屋”底層,分別繪制了這四大美人的壁畫。每幅壁畫約有兩米高,繪著美人半身像。貴妃把盞醉酒、貂嬋月下焚香、昭君懷抱琵琶、西施纖手浣紗,畫面栩栩如生,人物身份一目了然。美人明眸皓齒,顧盼生情,別有韻味。
馬來人在新加坡占的比例不算大,約占全國人品13.7%。但由于馬來人是原住民,而馬來語又是新加坡的國語,為此馬來語對新加坡地名影響仍是比較大的。新加坡重要馬來語地名有武吉巴督、武吉甘柏、武吉班讓、武吉知馬、芽籠巴魯、波東巴西、巴西立、丹那美拉、巴耶利巴、丹戎巴葛、烏敏島。新加坡著名的旅游勝地圣淘沙一詞也源于馬來語,意為“和平與寧靜”。昔日曾是無人居住的荒島,海盜將此作為埋葬死人的墳場,稱之為布拉康馬蒂島,馬來語意為“絕后島”,1970年改現(xiàn)名。
新加坡衛(wèi)星影像圖
亞拉街是馬來族群的聚集地,莊嚴的蘇丹清真寺是這一帶的活動中心,一條條寫著巴格達街、干達哈街、巴梭拉街、馬斯喀特街等源于阿拉伯地名的街道,仿佛走進西亞阿拉伯世界。
新加坡英語地名盛行的是以被紀念人的姓氏和名字命名。首先必須提及的是新加坡創(chuàng)建者(1819)英國遠東殖民帝國的奠基人之一史丹?!とR佛士爵士,以其姓氏命名的有萊佛士碼頭、萊佛士道、萊佛士林蔭道、萊佛士城等,以其名字命名的有史丹福路。萊佛士在1819年1月登陸新加坡前曾任蘇門答臘西海岸明古連代理總督,后新加坡一主干道命名為明古連街,也是對史丹?!とR佛士的一種紀念。
喬治·哥里門為新加坡1828至1841年殖民時代的愛爾蘭籍著名建筑師,包括國會大廈在內(nèi)的許多建筑都出自他的設(shè)計,以他姓氏命名的有哥里門街、哥里門橋。還有以曾任總督的埃爾金命名的埃爾金橋。1826年,英國將新加坡同馬來亞海岸的檳榔嶼及馬六甲合并為“海峽”,由英國政府派遣總督直接管轄。為紀念英國女王和國王的有維多利亞街、女皇大道、喬治王道、奎因街、伊麗莎白通道。為紀念英國王室的有查理士太子灣、愛德華太子路、菲立太子道。為紀念英國駐印度總督(1847~1856)達爾豪西侯爵而命名的有達爾豪西巷。
新加坡的唐人街,是早期華人移居新加坡聚居的地方,是新加坡發(fā)展歷史的見證,在英語中稱為Chinatown,但當?shù)厝私o它起了個很特別的華語名字“牛車水”。相傳,由于新加坡島上淡水資源有限,當時不可能有自來水設(shè)施,每天清晨便靠供水商販用牛車載上木桶盛水沿街售于市民,以作為一日生活之用。久而久之,早期移民華人就以“牛車水”這一地名叫響并流傳至今。如今在新加坡牛車水鬧市區(qū)是很難想像出當年先民是如何驅(qū)使裝載木桶的牛車穿梭于街頭巷尾的。位于裕廊園景路附近的裕華園,其英語名稱為Chinese Garden,華語園名取自“?!崩群椭小叭A”首尾兩字組成。與裕華園一橋相連的日式花園星和園,其英語名稱為Japanese Garden,華語園名取自“星”洲和大“和”首尾兩字組成。歷史上新加坡華語地名的羅馬拼寫是根據(jù)閩粵方言記音的,這一拼寫與普通話為基礎(chǔ)為漢語拼音在讀音和拼寫上有時相差甚遠,如陳篤生當?shù)仄磳憺門an Tock Seng,與漢語拼寫迥異。這種差異在新加坡傳統(tǒng)地名拼寫中是普遍存在的。上世紀70年代,新加坡教育部在推行漢字簡體字和漢語拼音拼寫華人地名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展,對新加坡華語規(guī)范化,人地名譯寫統(tǒng)一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1988年新建市鎮(zhèn)“四美”即采納漢語拼音Simei拼寫。1976年8月,新加坡文化部門成立了“華文譯名統(tǒng)一委員會”,對所有分歧較大的華文譯名進行了統(tǒng)一審訂,編印了世界各國國名和首都,世界各國主要城市及商港,世界主要山脈、河流、海灣和島嶼名稱的華文譯名手冊。這一規(guī)范統(tǒng)一的華文譯名手冊問世,給新加坡國民的生活、學(xué)習(xí)和工作乃至政府、新聞媒體、出版部門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贊譽。
萊佛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