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一個在我國北宋時期建立起來的以黨項羌人為主的封建政權(quán)。它的正式國號為“大夏”,由于它位于祖國的西部,故稱“西夏”。黨項之名最早見于隋朝,唐朝中葉因黨項拓跋大族長“勤王”有功,被冊封為夏國公,賜姓為“李”。大夏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jīng)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guān),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nèi)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qū)。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jù)西北兩百年”。
西夏王陵便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寢,它位于銀川市西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陵園總面積達(dá)12萬平方米(哦!大家不要嫌這里面積大,西夏皇帝說:我是窮人,除了有土地啥都沒有)。西夏王陵從南向進(jìn)入陵園,有高大的闕門雄踞神道兩側(cè),向北為對稱的碑亭,再向北是神城,神城四墻正中辟門,四角置角樓,南面有月城。神城正中偏西,前為獻(xiàn)殿,是祭祀之所,后為陵臺。陵臺平面八角,上下五層,高達(dá)20米,皆為黃土夯筑,青磚包砌,外涂紅泥,其形狀如同一座八角狀的寶塔,造型獨特,遠(yuǎn)觀有些像“金字塔”,是西夏王陵標(biāo)志性的建筑。
這四個人像碑座估計也是復(fù)制品,真的在寧夏博物館內(nèi)
滄海桑田,時過境遷,在歷經(jīng)八九百年的兵荒馬亂風(fēng)雨侵蝕,這里只是一座座黃色蒼涼的古冢,它的曾經(jīng)的華麗的外衣已被歲月無情的剝落,它曾經(jīng)的尊嚴(yán)已被游人浪客任意的踐踏,唯留下那夯實的黃土實心頑強地傲然挺立。
手撫城墻,那逝去的歷史便紛至沓來。
那時的西夏人身材高大,皮膚黧黑,以獸皮為衣,以獵物為食,過著原始的游牧人生活。他們以血緣為紐帶組成氏族,又以氏族為中心組成部落。西夏有八大家族。
那是1003年的黃昏,陽光也是這樣透過云層,灑向大地,一個小名叫嵬理(意為珍惜寶貴)的小子出生了,它便是元昊。無昊主政后經(jīng)過一系列的改革、征戰(zhàn),稱帝建“大夏”,成了當(dāng)時的宋、遼、夏三足鼎立和平共處的局面。
這條圍巾很管用,這里陽光紫外線很強,但氣溫卻不是很高,披在身上可有效地避免陽光的灼傷。
其實真的怨不得別人,這天的云層較厚,晚上七點了真正的落日景色尚未出現(xiàn)。
可我的相機已無電了,而老公則是懶人一個,他急著收兵回賓館休息。
所以我們就沒像這兩位朋友那樣等下去,在曙光出現(xiàn)的一剎那我們轉(zhuǎn)身離去。
回城的路上,太陽終于噴薄而出,頓時天邊彩霞滿天。哎,我腸子都悔青了,要是多等一下該多好!
收藏門券欣賞.寧夏西夏王陵
寧夏銀川西夏陵60元蓮花郵資券08-640100-11-0001-000
寧夏銀川西夏陵60元團隊蓮花郵資券08-640100-11-0001-000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35元明信片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淡綜40元蓮花郵資券2007(3000)-0018(3-2)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36元牡丹郵資券2004(3000)-0020(3-1)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40元牡丹郵資券2002(3000)-0020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40元牡丹郵資券2004(3000)-0005(3-1)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淡綠40元牡丹郵資券2004(3000)-0005(3-3)
西夏是十一世紀(jì)初以黨項羌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銀川市)稱帝建國,于1227年被蒙古所滅,在歷史上存在了189年,經(jīng)歷10代皇帝。其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guān),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最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內(nèi)蒙古西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新疆東部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qū)。前期與北宋、遼平分秋色,中后期與南宋、金鼎足而立,被人形容是“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jù)西北兩百年”。
西夏王陵內(nèi)現(xiàn)存9座帝陵,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獻(xiàn)陵、顯陵、壽陵、莊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左為昭,右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處三進(jìn)院落建筑遺址,為陵邑(或宗廟)。東部邊緣有磚瓦窯、石灰窯遺址,為陵區(qū)窯坊。
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jié)h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我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yán)整,每座帝陵由闕臺、神墻、碑亭、角樓、月城、內(nèi)城、獻(xiàn)殿、靈臺等部分組成。
西夏王陵每座帝陵陵園均是一個完整的建筑群體,占地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闕臺猶如威嚴(yán)的門衛(wèi),聳立于陵園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這里曾停放著用西夏文、漢文刻制的歌頌帝王功績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墻居中為門闕,經(jīng)門闕入月城,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將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墻居中有門闕,經(jīng)門闕入陵城,陵臺偏處陵城西北,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為五級、七級、九級不等,外部用磚包砌并附有出檐,為磚木瓦結(jié)構(gòu)。陵臺是陵園中的主體建筑。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陵園建筑中陵臺一般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臺建在墓室北10米處,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狀呈八邊七級、五級、九級塔式,底層略高,往上層層收分,是塔式陵臺,為夯土實心磚木混合密檐式結(jié)構(gòu),且偏離中軸線矗立,這在中國建筑史上無前例,是黨項族的創(chuàng)造。塔式陵臺前有獻(xiàn)殿,用于供奉獻(xiàn)物及祭奠。陵臺至獻(xiàn)殿有一條魚脊梁封土,封土下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臺南10米處,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結(jié)構(gòu),墓室四壁立護(hù)墻板,墓內(nèi)有朽棺木,為土葬。陵城神墻四面居中有門闕,神墻四角有角臺,表明了陵園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還圈有外城,有封閉式、馬蹄形式和附有甕城的外城?;靖窬衷诜滤瘟甑幕A(chǔ)上有所創(chuàng)新。
西夏王陵三號陵塋域面積15萬平方米,是西夏王陵九座帝王陵園中占地最大的和保護(hù)最好的一座,考古專家認(rèn)定其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泰陵”。為了讓海內(nèi)外人士了解西夏歷史,探究西夏文化,在不斷加強西夏王陵陵區(qū)文物保護(hù)工作的同時,著力開發(fā)了以三號陵為中心的游覽區(qū),相繼建設(shè)了西夏博物館、西夏史話藝術(shù)館,西夏碑林等能夠展現(xiàn)西夏深厚歷史文化的景點。西夏王陵成為人們了解西夏歷史、探尋西夏文化的一處重要文物旅游景區(qū)。
明代詩人云:“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與侯……”。位于銀川西部賀蘭山下的神秘的西夏王陵是領(lǐng)略西夏文化、尋古探幽的旅游勝地,它以誘人的魅力和與中原地區(qū)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古跡而具有無限的吸引力。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紙券60元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30元紙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紙券40元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60元(團體)紙券
寧夏銀川半價20元團體券
寧夏銀川半價20元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紙券40元淺綠色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紙券40元橘色券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40元紙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