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魏,是公元4-5世紀,由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建立的封建王朝。歷時148年,如果從北魏初國代國,算起的話,歷時200余年。期間,北魏王朝先后定都于內(nèi)蒙古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歷12帝(不算追封者),而北魏的帝陵,則分布在四個地方。即大興安嶺石室,盛樂金陵,云中金陵,和洛陽北魏帝陵。
石室
石室,是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一種特有的埋葬祖先的方式,在中國歷史上,匈奴,鮮卑,東胡,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曾經(jīng)采用過。在少數(shù)民族政權入主中原以及建立王朝制度后,這種石室,多由埋葬帝王的陵墓,變化為暫厝帝王尸體的享殿,或者祭祀用的獻殿,例如,在內(nèi)蒙古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陵前,就存在這樣的石室。
北魏王朝的先祖,也就是史料所提的,拓拔力微,以前的歷代祖先,有可能都葬在這種石室之中,石室本身,既是鮮卑先民生活棲息之所,也是他們死后長眠之地。在北魏史料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燾,派遣使臣,祭祀祖先陵寢,大鮮卑山石室的記載,特轉載如下
“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自后南遷,其地隔遠。真君中,烏洛侯國遣使朝獻,云石廟如故,民常祈請,有神驗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
這里的真君,是北魏太武皇帝的年號(440-451),同時,魏書中還強調(diào)了,這個“石廟”距離當時的都城,代地(大同),有四千里之遠。
后來經(jīng)我國考古研究者的努力,這個石室已經(jīng)被發(fā)現(xiàn)了,位于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qū)鄂倫春自治旗,大興安嶺主山脈的一處懸崖之上,名為嘎仙洞。
在洞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北魏大臣李敝,所雕刻的祭祀北魏王朝先祖的銘文,以及部分人類遺骸。從此破解了鮮卑族早期先民生活地點和墓葬地點之謎。
石室時期,北魏皇陵的構造極其簡陋,死者的尸體或無棺,或只有簡單的棺木,停靈于石室深處。基本沒有隨葬品,或者只有代表死者權利的身份象征。是一種比較原始社會的埋葬方式。
盛樂金陵與云中金陵
北魏從先祖拓拔力微開始,從大鮮卑山南下,進入準中原地帶。這一時期,拓拔鮮卑逐漸的和慕容鮮卑,宇文鮮卑等部分離開來,逐漸的以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一代為中心活動。
到了魏晉時期,特別是永嘉亂后,諸胡迭起,天下大亂,北魏王朝的先祖之一,拓拔什翼健,在諸部酋長擁立下建立政權,史稱代國。后為前秦所滅。
公元386年,拓拔什翼健之孫,拓拔硅,在母親賀氏和其他諸部酋長的擁立下,重建拓拔鮮卑政權,國號大魏,史稱北魏。建都和林格爾,也就是盛樂。
盛樂時期,由于拓拔鮮卑政權幾起幾落,歷經(jīng)喪亂的緣故。鮮卑統(tǒng)治者的墓葬,均很難尋覓。從史料記載看,這一時期,北魏先祖的陵墓,統(tǒng)一稱為金陵,其詳細位置已不可考。
橙子曾經(jīng)去過和林格爾的北魏古城遺址,位于今天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以西的土城子,今天就是托縣。但是史學界對北魏初建的盛樂的具體位置還存在爭議,究竟是云中盛樂宮,還是和林格爾盛樂故城,還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
盛樂金陵總共葬有北魏王朝的九位皇帝,但是只有北魏道武皇帝拓拔硅以后的五代皇帝,是北魏的正統(tǒng)帝王。這里歷史學界又存在兩派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盛樂金陵和云中金陵是一處,都在和林格爾,即使是北魏遷都大同后,死去的明元帝,太武帝,獻文帝和文成帝,也是遷葬于漠北的。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盛樂金陵是盛樂金陵,而云中金陵位于平城以北,也就是山西大同。
那么,哪種意見更接近歷史事實呢?魏書里曾經(jīng)記載,北魏文明皇太后馮太后,有一次與孝文帝拓拔宏,在大同以北的方山,也就是永固陵的一段對話,太后說,為什么死了以后要陪葬皇陵才是榮耀呢?我喜歡這座山,也舍不得離你很遠,我死以后就把我葬在這里吧。孝文帝后來在這里修建了太后的永固陵,和自己的萬年堂。
從這段史料可以得出結論,馮太后死后按照北魏的喪葬制度,應該與他丈夫文成皇帝拓拔叡合葬于金陵,如果文成皇帝是葬在大同附近的話,馮太后就沒有必要特地修陵了,更談不上不想離孝文帝太遠的說法。此外,在大同北魏故城周邊考古中,盡管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鮮卑貴族墓,但是還沒有發(fā)現(xiàn)可以和永固陵媲美的帝陵。
如果說北魏在大同附近修建有皇陵的話,那么完全可以遵照永固陵的制度去修建,又何必四位皇帝都用一個金陵的名字呢,而且,太武皇帝以后北魏已達鼎盛期,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皇帝修建大型的皇陵。
然而,另一種觀點也有其道理,認為平城金陵存在的學者認為,盛樂時期的金陵埋葬的,其實是從拓跋鮮卑遷徙盛樂時的領袖,拓跋力微,到北魏開國君主,道武皇帝拓跋珪在內(nèi)的帝王。而平城的云中金陵則埋葬了文成,明元,太武,獻文三代君主,以及他們的后妃,北魏王族,同時還有在北魏統(tǒng)一過程中歸降的敵對政權的貴族,比如后秦的黃眉,東晉的司馬休之楚之,南涼的禿發(fā)賀源等等。
近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西北的五路山,發(fā)現(xiàn)了疑似北魏帝陵陵園痕跡,和幾座與永固陵很像的大的封土堆。五路山的形制,和永固堂所在的方山很像??偣舶l(fā)現(xiàn)有六座疑似帝陵,封土均為20米左右,分別為摩天嶺皇陵、紅砂巖皇陵、太子梁皇陵、漢嘉山皇陵、成交梁皇陵等共六座,此外還有十余座陪葬墓。雖然不能確切認定這一墓葬區(qū)就是北魏時期的云中金陵,但是從地理位置,墓葬形制來看,與北魏時期的墓葬非常吻合。
那么,云中金陵如果只有四位皇帝的話,為何會有六座封土呢?其實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文成皇帝拓跋睿的父親,也就是太武皇帝拓跋燾的兒子,被追封為景穆皇帝的拓跋晃,他是完全有資格修建皇陵的。還有一位,則是北魏的廢帝之一的拓跋余,雖然是廢帝,但仍有可能修建一座小的皇陵。以上,這是筆者的猜想。如有機會,筆者會去五路山進行一些實地的踏勘,更新北魏皇陵的介紹。
所以,第二種意見似乎相對更有說服力一些,不過扔需要更多考古和文獻考證的發(fā)現(xiàn)去證實。
方山永固陵與萬年堂
永固陵,是北魏歷史上著名的女強人,馮太后的墓葬,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鎮(zhèn)川鄉(xiāng)西寺梁山之上,這里古稱方山,是北魏當時的都城平城的重要屏障。永固陵始建于公園481年(太和五年),一共修建了八年之久,太和十三年(490)年,太后葬于此。
永固陵是北魏遷都平城(390)后,在平城地區(qū)修建的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陵寢。永固陵不僅開中國帝王陵墓修建佛教建筑(思遠浮屠)之先河,而且在陵墓制度上對北魏后期皇陵修建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永固陵還有兩個名字,祁皇墳和永固石室。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也可能是唯一一座以女性為主尊,男性帝王為陪葬的陵墓。
北魏的帝陵,一般選址于高山之上的平坦地帶,如左路山,方山,北邙山等,地面上都有大型的封土,封土一改秦漢時期,尊崇方形(所謂方上)的傳統(tǒng),基本采用圓丘型,有關學者對此,或認為北魏先民鮮卑以圓為貴,或認為圓丘型墓葬有利于防止墓葬受到地下水的侵蝕。這里我個人認同第一種意見。
北魏帝陵一般有很長的墓道,例如永固陵和宣武帝景陵的墓道長度,都在40米以上。墓葬基本由方磚砌成,一般墓道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中間有石門連接。從已經(jīng)挖掘的永固陵和景陵,以及其他北魏王公的墓葬來看,北魏陵墓一般沒有耳室和天井的設計,只有一個單室,穹頂一般也為圓型。墓葬內(nèi)按照北史中的相關記載,不設明器,不設金銀。也就是薄葬。但是實際上并未得到很好的遵守
北魏帝陵的另一個重大特征,就是一改魏晉時期不設碑表石刻的傳統(tǒng),開始在墓葬前放置石像生。已經(jīng)基本確定的北魏宣武帝景陵,北魏孝莊帝靜陵前,都有石刻翁仲造像。而且這些石人很有鮮卑族的風格。
方山永固陵除了有大型的陵園,祭祀建筑,佛教建筑以外,還有一座陪葬墓,就是所謂的萬年堂,萬年堂,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初陵,本來,孝文皇帝是想跟太后葬在一起,以彰顯對太后的孝心,但是由于漢化改革,遷都洛陽不能成行。于是,萬年堂就變成了一座空墓。但是依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隨葬品,有可能是預先設置的。
永固陵和萬年堂,在歷史上都曾經(jīng)遭遇過盜掘。其中,在永固陵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了當時盜墓者留下的題刻,其中提到了兩個年號,“大定”“正隆”,大定,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而正隆,則是海陵王完顏亮的年號,可見,永固陵至遲在金代已遭到人為破壞了。而且盜墓者很可能是官盜,十分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