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半裸女像》布面油彩 91×116.5 cm 約 1909 年作 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藏。
日本報紙《國民新聞》1906 年 10 月 4 日第 5 版刊登了一篇題為《清國人志于西畫》的報道。記者采訪了兩位當時來到日本東京美術(shù)學校學習西洋畫的清朝留學生,其中一位叫“李哀”的學生,特別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描寫李哀的寢室道:“貼滿在壁上的是黑田清輝的裸體畫、美人畫、山水畫”他還感性地贊嘆李哀的蘋果寫生“真是瀟灑的筆致啊”。
這位李哀,在日本經(jīng)常用另一個名字“李岸”,其實李哀或者李岸都不是他的真名,在他一生中用過的無數(shù)個名字中,最為人熟悉的,大概要算是李叔同了。日本報紙把清朝留學生學習西洋畫作為新聞來報道,說明當時學習西畫的中國人鳳毛麟角。事實上,只是在前一年,1905 年,才有第一位中國留學生黃輔周進入東京美術(shù)學院西洋畫科,然而黃輔周中途退學,于是 1906 年入學的李叔同和曾延年成為最早學成歸國的西洋畫家。
更可貴的是,李叔同回國后積極倡辦西洋畫教育,組織繪畫社團、編輯美術(shù)雜志,成為最早在中國傳播西畫理論及技巧的人,其在中國近代西洋美術(shù)史上的開山地位由此可見一斑。按理說,近現(xiàn)代名人的書畫應(yīng)該存世不少,然而李叔同的油畫作品因為種種原因,如今大概只存世三幅。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展出的“李叔同油畫展”,罕見地展出了其中兩幅。相比它們的藝術(shù)成就,它們的歷史文獻價值和它們背后的曲折故事,更能引起觀者的興趣。
1918 年,李叔同出家之前,把自己所畫的 20 幅油畫都捐給了剛建立不久的國立北京美術(shù)專門學校,“預(yù)想總可以垂諸永久了”。“不料日前我在上海,和夏尊先生談起,他說:' 弘一法師的油畫北平藝專(即前北京美專)調(diào)查之下,竟不知去向了??上?!可惜!’國立的機關(guān)尚如此不可靠,真可為我國文化前途憂!”李叔同的學生吳夢非先生在 1936 年的回憶文章里這樣提到。
那這些油畫怎么會不翼而飛了呢?1949 年遷居臺灣后擔任臺北工業(yè)??茖W校教授的儲小石先生回憶,那時他正任北京美專的教員,一天清早,茫茫的大雪,他在雪地里看到一幅油畫,細看之下,正是李叔同的《花卉》,至于其他藏品,已在雪夜被盜賊竊取,這幅《花卉》應(yīng)是盜賊慌忙中遺落的。
此次展出的兩幅作品之中并沒有《花卉》,據(jù)信《花卉》目前正藏于新加坡某私人藏家手中。這兩幅有緣和觀者見面的作品,一幅是《自畫像》,另一幅是《半裸女像》。
李叔同《自畫像》布面油彩 60.6 x 45.5cm 1911 年作日本東京藝術(shù)大學藏。
根據(jù)東京美術(shù)學校的慣例,西洋畫科(1934 年后改稱油畫科)的畢業(yè)生,在畢業(yè)時都要給母校留下一幅自畫像。從 1905 年到 1946 年,一共有 134 名中國留學生在這里學習,其中學習油畫的有 90 人,保留至今的中國留學生自畫像有 44 幅,李叔同的自畫像就是其中之一。此次展覽,收藏此畫的日本東京藝術(shù)大學不僅帶來了《自畫像》原作,還帶來了另外 43 幅自畫像的高精度仿真品。和其他自畫像相比,李叔同 1911 年的《自畫像》明顯受到了晚期印象派的影響,畫面中充滿了光線與色彩的變化。
《半裸女像》的經(jīng)歷則可謂另一番傳奇。原來李叔同出家前,并未將全部油畫贈予北京美專,而是將一幅自己珍愛的,在 30 年代送給了好友夏尊。葉圣陶 1982 年在《劉海粟文集》的序里寫道:“我國人對人體模特寫生,大概是李叔同先生最早建國之初,夏先生的家屬問我這幅油畫該保存在哪里,我就代表他們送交中央美術(shù)學院。”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建國后送到中央美院(它也正是北京美專的繼承者)的這幅畫,竟也在歷史的積塵中不知所終。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幅畫也已散佚的時候,它卻又赫然出現(xiàn)在了眾人面前。2011 年,中央美院對收藏民國畫作的庫房進行整體清理,才發(fā)現(xiàn)這件李叔同的珍愛之作就靜靜地躺在庫房的塵土之中!塵封半個世紀之久的杰作終于重見天日。當年被葉圣陶送來美院的作品,大家都稱之為《倦》,那這件作品是不是就是葉圣陶送來的那件呢?據(jù)夏尊的長孫夏弘寧在《從藝術(shù)家到高僧》一文中回憶,“畫的是一安靜、媚美、舒適地躺臥著的浴后裸體少女”。從畫面上看,這幅作品完全符合。另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多本美術(shù)雜志都翻印過這幅畫,畫面與此畫一模一樣。
但畢竟時間已經(jīng)過去半個世紀,現(xiàn)在找到的這幅畫,會不會是某個時期美院老師的臨摹作品呢?這個問題成為鑒別此畫的關(guān)鍵。為了鑒別這幅畫的原作者,美院的工作人員特地對它使用的顏料做了材料鑒定。鑒定的結(jié)果這次也被做成展板,放在原作旁邊。在所有被鑒定出來的作畫材料中,最重要的是一種叫做祖母綠的顏料。祖母綠又稱巴黎綠,在英格蘭稱為 Emerald Green,1814年由一家德國公司生產(chǎn),1830 年以后特別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畫家的青睞,據(jù)說它是塞尚最愛的綠色。但是這種顏料含有砷化物,毒性非常大。20 世紀初,很多顏料廠商都已停止生產(chǎn)祖母綠,遲至 20 世紀中期,世界上所有廠商都停止了生產(chǎn)。在這幅《半裸女像》上發(fā)現(xiàn)祖母綠,則可斷定它必為 20 世紀早期作品,不可能是后人臨摹。
雖然此次展出的作品只有兩幅,但是它們背后的故事卻有一大籮筐。以這兩幅作品為窗口,可以窺見中國 20 世紀上半葉的西洋美術(shù)史,看到李叔同出家前的繪畫生涯,甚至還可以看到不論建國前后國立機構(gòu)在保存藝術(shù)品方面的“豪放”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