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皇帝,是一位勤勉有魄力的皇帝,為什么最后成為亡國之君?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皇帝,本來接手的就是一個風雨飄搖行將傾覆的王朝。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內亂不止,外敵不斷。
偏偏他又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復雜的一個。在崇禎皇帝身上既能看到機智和膽略,更不缺愚蠢與剛愎。復雜性格的背后,是明末更加復雜嚴苛的政治形勢。李自成張獻忠之流領導的起義、滿洲軍隊的不斷寇邊入侵、小冰川氣候引起的大面積土地減產絕收、朝堂上大臣之間的堂同伐異,都是崇禎每天所需要面對的難題。
這些難題,如果是發(fā)生在萬歷朝以前,那憑借著朝廷還算豐厚的家底,也不是沒法解決。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他生不逢時。要是生在和平年代,就憑他表現出來的勤勉與魄力,他絕對是個中興之主。可他偏逢亂世,所以,大家對于崇禎皇帝普遍抱有同情,覺得崇禎皇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崇禎皇帝最大的問題就是既想有心為治,卻不識用人之道。都說崇禎朝有君無臣,可是真的沒有可用之人嗎?只是不能知人善任罷了。一個勤政、自律、立志有為的皇帝無奈成為亡國之君,固然使人同情;可也正是他的求治之心操之過急,反而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就應了那句話“有心殺賊,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