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眩暈之痰濕中阻證宜選用的方劑是 A. 天麻鉤藤飲 B. 半夏白術天麻湯 C. 鎮(zhèn)肝熄風湯 D. 補陽還五湯 E. 地黃飲子 2.下列哪項是眩暈之腎精不足證的主癥特點 A. 頭痛面赤 B. 腰酸膝軟 C. 肢麻乏力 D. 頭重昏蒙 E. 胸悶嘔惡 3.下列各項,屬于中風與痙證鑒別要點的是 A. 發(fā)作時有無四肢厥冷 B. 發(fā)作時有無神昏 C. 發(fā)作時有無四肢抽搐 D. 發(fā)作時有無口吐白沫 E. 神昏與抽搐出現(xiàn)的先后 4.下列各項,屬于中風先兆癥狀的是 A. 高熱、寒戰(zhàn) B. 胸悶、眩暈 C. 頭暈、頭痛、肢體一側麻木 D. 頭痛、嘔吐、眼球震顫 E. 以上都不是 5.中風的病理因素是 A. 氣、火、痰、瘀 B. 氣、火、痰、濕 C. 風、火、痰、虛 D. 風、火、痰、瘀 E. 風、痰、濕、毒 答案解析 1. B 【答案解析】眩暈之痰濕中阻證的代表方是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常用藥有半夏、陳皮、白術、苡仁、茯苓、天麻等。 2. B 【答案解析】眩暈之腎精不足證的主癥特點有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遺精滑泄,耳鳴齒搖?;蝻E紅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面色胱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脈弱尺甚。 3. E 【答案解析】痙證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發(fā)病時也可伴有神昏,需與中風閉證相鑒別。但痙證之神昏多出現(xiàn)在抽搐之后,而中風患者多在起病時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現(xiàn)抽搐。痙證抽搐時間長,中風抽搐時間短。痙證患者無半身不遂、口眼喝斜等癥狀。 4. C 【答案解析】中風病發(fā)病之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側麻木等先兆癥狀。常有眩暈、頭痛、心悸等病史,病發(fā)多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當或勞累等誘因。 5. D 【答案解析】中風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病理因素主要為風、火、痰、瘀。其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上盛下虛。 細目二 眩暈(續(xù)) 3.腎精不足證 證候:眩暈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軟,少寐多夢,健忘,兩目干澀,視力減退,或遺精滑泄,耳鳴齒搖?;蝻E紅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脈弱尺甚。 證機概要:腎精不足,髓??仗?,腦失所養(yǎng)。 治法:滋養(yǎng)肝腎,益精填髓。 代表方:左歸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山藥、龜板、鹿角膠、紫河車、杜仲、枸杞子、菟絲子、牛膝。 加減:若陰虛火旺,癥見五心煩熱,潮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可選加鱉甲、龜板、知母、黃柏、丹皮、地骨皮等;若腎失封藏固攝,遺精滑泄者,可酌加芡實、蓮須、桑螵蛸等;若陰損及陽,腎陽虛明顯,表現(xiàn)為四肢不溫,形寒怕冷,精神萎靡,舌淡脈沉者,或予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髓,或酌配巴戟天、仙靈脾、肉桂。 4.痰濕中阻證 證候: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證機概要: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 治法:化痰祛濕,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陳皮、白術、苡仁、茯苓、天麻。 加減:若眩暈較甚,嘔吐頻作,視物旋轉,可酌加代赭石、竹茹、生姜、旋覆花以鎮(zhèn)逆止嘔;若兼見耳鳴重聽,可酌加郁金、 菖蒲、蔥白以通陽開竅;若痰郁化火,頭痛頭脹,心煩口苦,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者,宜用黃連溫膽湯清化痰熱。 5.瘀血阻竅證 證候:眩暈時作,頭痛如刺,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脈澀或細澀。 證機概要:瘀血阻絡,氣血不暢,腦失所養(yǎng)。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竅。 代表方:通竅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白芷、菖蒲、老蔥、當歸、地龍、全蝎。 加減:若兼見神疲乏力,少氣自汗等癥,加入黃芪、黨參益氣行血;若兼畏寒肢冷,感寒加重,可加附子、桂枝溫經(jīng)活血。 要點五 眩暈的轉歸預后 眩暈的預后與病情輕重有關。 若病情較輕,治療護理得當,則預后多屬良好;反之,若病久不愈,發(fā)作頻繁,發(fā)作時間長,癥狀重篤,則難以獲得根治。 尤其是肝陽上亢者,陽愈亢而陰愈虧,陰虧則更不能涵木潛陽,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jīng)隧,蒙蔽清竅,即成中風危證,預后不良。少數(shù)內(nèi)傷眩暈患者,也可因肝血、腎精耗竭,耳目失其榮養(yǎng),而發(fā)為耳鳴或失明之病證。 要點六 眩暈的預防調護 1.預防眩暈之發(fā)生,應避免和消除能導致眩暈發(fā)生的各種內(nèi)、外致病因素。要適當鍛煉,增強體質;保持情緒穩(wěn)定,防止七情內(nèi)傷: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體力和腦力的過度勞累;飲食有節(jié)防止暴飲暴食,過食肥甘醇酒及過成傷腎之品,盡量戒煙戒酒。 2.眩暈發(fā)病后要及時治療,注意休息,嚴重者當臥床休息;注意飲食清淡,保持情緒穩(wěn)定,避免突然劇烈的體位改變和頭頸部運動,以防眩暈癥狀加重,或發(fā)生昏仆。有眩暈史的病人當避免劇烈體力活動,避免高空作業(yè)。 細目三 中風 要點一 中風的概念 中風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為主癥的病證。 要點二 中風的病因病機 (一) 中風的病因 內(nèi)傷積損、勞欲過度、飲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氣虛邪中。 (二) 中風的病機 中風的基本病機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濕痰)、氣(逆)、血(血瘀)為其病機六端。 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密切相關。 病理因素主要為風、火、痰、瘀。 其病理性質多屬本虛標實,上盛下虛。本虛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標實為風火相扇,痰濕壅盛,氣血逆亂。 輕者風痰橫竄經(jīng)絡而為中經(jīng)絡,重者肝陽肝風夾痰夾火上閉清竅而為中臟腑,輕重之間的轉化往往發(fā)生在疾病的初發(fā)階段,且變化迅速,與預后密切相關。 要點三 中風的診斷與病證鑒別 (一) 中風的診斷依據(j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語謇澀等特定的臨床表現(xiàn)。輕癥僅見眩暈,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發(fā)于40歲以上年齡。 3.發(fā)病之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側麻木等先兆癥狀。 4.常有眩暈、頭痛、心悸等病史,病發(fā)多有情志失調、飲食不當或勞累等誘因。 (二) 病證鑒別 1.中風與口僻 口僻主要癥狀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語不清,而無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礙等表現(xiàn),多因正氣不足,風邪入脈絡,氣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齡均可罹患。 2. 中風與厥證 厥證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現(xiàn),一般而言,厥證神昏時間短暫,發(fā)作時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時多可自行蘇醒,醒后無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不利等表現(xiàn)。 3. 中風與痙證 痙證以四肢抽搐、 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發(fā)病時也可伴有神昏,需與中風閉證相鑒別。但痙證之神昏多出現(xiàn)在抽搐之后,而中風患者多在起病時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現(xiàn)抽搐。痙證抽搐時間長,中風抽搐時間短。痙證患者無半身不遂、口眼喝斜等癥狀。 4. 中風與痿證 痿證可以有肢體癱瘓、活動無力等類似中風之表現(xiàn);中風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復者,亦可見肌肉瘦削,筋脈弛緩,兩者應予以區(qū)別。但痿證一般起病緩慢, 以雙下肢癱瘓,或肌肉萎縮,筋惕肉瞤為多見;而中風的肢體癱瘓多起病急驟,且以偏癱不遂為主。痿證起病時無神昏,中風則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5.中風與癇證 癇證發(fā)作時起病急驟,突然昏仆倒地,與中風相似。但癇證為陣發(fā)性神志異常的疾病,猝發(fā)仆地時??谥凶髀?,如豬羊啼叫,四肢頻抽而口吐白洙;中風則仆地無聲,一般無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現(xiàn)。癇證之神昏多為時短暫,移時可自行蘇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發(fā);中風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癥狀嚴重,持續(xù)時間長,難以自行蘇醒,需及時治療方可逐漸清醒。中風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癥,亦與癇證不同。 編輯: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