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
拓跋圭建立,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早期國語鮮卑語,魏太和十七年(493年)開始定
漢語為國語。439年,統(tǒng)一華北。493年起遷都洛陽,皇帝改元姓。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
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建立北齊。西魏于恭帝三年被權臣
宇文護逼迫禪位于其侄
宇文覺,建立北周,北魏歷史正式宣告結束。
北魏歷史立國
在公元四世紀初,拓跋鮮卑在今山西北部和今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376年被
前秦所吞并。386年,
拓跋圭稱王,重建代國,同年改國號“魏”。398年建都平城,次年稱帝。即為魏道武帝。
拓跋氏自稱是
黃帝后裔,黃帝發(fā)源地為戰(zhàn)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以其領土位于中國北方,又是北朝的第一個政權,故史稱“北魏”。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東魏和西魏雖然姓拓跋,但是史學家并不如此稱呼這兩個政權)、元魏。
北魏經(jīng)歷了游牧部落聯(lián)盟而迅速轉移到國家的歷史,拓跋鮮卑人有自己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北魏時期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其中最重要的是佛教,僧尼的人數(shù)曾發(fā)展到二百多萬。北魏道教,主要是經(jīng)過寇謙之改良的天師道。當時佛道兩家的斗爭十分激烈,太武帝拓跋燾曾經(jīng)大舉滅佛?,嵙_亞斯德教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拜火教,主神被稱為“胡天”,主要在入華的粟特人當中傳播。孝文帝在平城(大同)開鑿了云崗石窟。
兼并華北
數(shù)代以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在先后吞并夏、
北燕和
北涼等勢力下,北魏完成了兼并華北地區(qū),這時華南地區(qū)早已是劉宋,南北各自為政,形成互不隸屬的對峙之局。
改革
早在
馮太后掌政時代,馮太后已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國家規(guī)模,如在太和九年(485年)推行均田制,把之前因為戰(zhàn)亂而遺下的無主荒地按制度分給存活的農(nóng)民,一部分可永久擁有,一部分則身死后交還公家。又施行租調制,農(nóng)民按制度上數(shù)字,定期向朝廷納稅。
孝文帝親政后更在文化上開始修整,在風雨飄搖之中的背景下為了維持和鞏固政權,進行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即后世之所謂孝文漢化,其舉措大略如下:
一、遷洛陽:孝文帝以舊都平城為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邑為歷史名都,物富民豐,交通便利,便于經(jīng)略海內,控制中原,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以南伐為名,進駐河洛,定為京師。遷都洛陽后,戎裝以外,官民皆著漢服。
二、改漢姓:《魏書?官氏志》記載了一百一十八個胡人改姓的例子,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陸姓、賀賴氏改賀姓、獨孤改姓劉。
三、斷胡語:凡三十歲以下官員一律使用漢語,如果仍用鮮卑語,即降爵黜官。
四、通婚姻:鼓勵與漢族世家通婚,并從己身開始迎娶漢族士族女子。
五、重教育:祀孔子,尊儒教,尋古書,設立太學、小學。
自此胡漢界線開始逐漸消弭,對當時和后世發(fā)展意義非凡。
北魏分裂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后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fā)生。
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繼位后成為皇太后。北魏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
孝文帝乃由漢人女子李夫人所生,然李夫人在生下孝文帝以后即被賜死,由身為太后的馮氏所養(yǎng)大。
第八任皇帝
元恪立他的兒子元詡當太子時,沒有按舊制處死太子的母親
胡貴嬪。元詡即位后,胡貴嬪為皇太后,引發(fā)內亂。大將
爾朱榮趁勢崛起,在
河陰之變之后掌握政權。
孝莊帝
元子攸不能容忍,鏟除了爾朱榮,但不久后就被爾朱家族所殺害。
高歡討伐爾朱家族,并取得勝利。高歡在532年立元修為帝。但元修不能容忍高歡掌握政權,在534年投奔長安的
宇文泰,宇文泰立元修為寶矩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
高歡立
元善見為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史稱“東魏”。北魏就此分裂。
北魏經(jīng)濟 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社會生產(chǎn)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后,經(jīng)過十六國時期的戰(zhàn)爭破壞,百姓死于兵革,斃于饑饉,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qū)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經(jīng)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斗爭,生產(chǎn)關系得到了調整,生產(chǎn)有明顯的發(fā)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農(nóng)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shù)已達五百余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都有顯著的發(fā)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yè)方面,北魏后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制成銳利的鋼刀。商業(yè)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yè)幾乎處于停頓狀態(tài),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shù)卦S多百姓棄農(nóng)經(jīng)商。隨著商業(yè)的發(fā)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guī)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zhèn)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yè)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yè)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調查顯示,北魏大約有500萬戶,3000萬口居民。
北魏科學技術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最完整的農(nóng)書。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nóng)的書香門第,其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識,為他以后編撰《齊民要術》打下了基礎。成年以后,他開始走上仕途,曾經(jīng)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并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認真考察和研究當?shù)氐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向一些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請教,獲得了不少農(nóng)業(yè)方面的生產(chǎn)知識。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開始經(jīng)營農(nóng)牧業(yè),親自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將自己積累的許多古書上的農(nóng)業(yè)技術資料、詢問老農(nóng)獲得的豐富經(jīng)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北魏還出現(xiàn)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他以《水經(jīng)》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jīng)注》。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省涿縣)人,大約出生在公元465年或公元472年。他和他的父親都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政權中做過官。他的父親做過山東青州刺史,他自己也先后在北魏首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和洛陽(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做過中央官吏,在冀州(今河北冀縣)、魯陽(今河南魯山縣)、東荊州(今河南唐河縣)做過地方官。據(jù)史書記載,酈道元為官素以嚴猛著稱。他在地方做官時,對于地方的治安和文教事業(yè)做了許多好事,很有成績。他執(zhí)法很嚴,官吏都怕他,不敢為非作歹,盜賊也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在中央政府做官時,他不畏避權勢人物,敢于揭露他們干的壞事,因而不少權勢人物都憎恨他。公元527年,雍州(今陜西西安一帶)刺史肖寶夤企圖反對北魏政權,憎恨酈道元的人為了達到除掉他的目的,玩弄了借刀殺人的陰謀,故意慫恿北魏政權派酈道元去西安一帶任關右大使。肖寶夤果然懷疑酈道元是要去與他作對,于是派部下半路劫殺。當酈道元赴任行至陰盤驛亭(今陜西臨潼縣東)時,受到肖部的圍困。建在山岡上,而食用的水井在山岡下,被圍困后吃水斷絕。酈道元一行雖然在山岡上打井,尋找水源,但打井十幾丈深,仍然沒有水,最后水盡力窮,酈道元和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兒子同時被殺害。臨死的時候,酈道元還怒目厲聲呵斥叛賊,表現(xiàn)了至死不屈的精神。
文學藝術 北朝民歌充分體現(xiàn)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水經(jīng)注》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yōu)美的游記。
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xiàn)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tǒng),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布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義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shù)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北魏君主列表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 獻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 拓跋寔 | ?—371年 | |
北魏太祖 (初謚烈祖) (西魏文帝 改為烈祖) | 道武皇帝 (初謚宣武皇帝) | 拓跋圭 | 371年—409年 | 登國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興 398年—404年 天賜 404年—409年 |
北魏太宗 | 明元皇帝 | 拓跋嗣 | 392年—423年 | 永興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
北魏世祖 | 太武皇帝 | 拓跋燾 | 408年—452年 |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 南安隱王 | 拓跋余 | ?—452年 | 承平或永平 452年 |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 景穆皇帝 | 拓跋晃 | 428年—451年 | |
北魏高宗 | 文成皇帝 | 拓跋浚 | 440年—465年 | 興安 452年—454年 興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
北魏顯祖 | 獻文皇帝 | 拓跋弘 | 454年—476年 | 天安 466年—467年 皇興 467年—471年 |
北魏高祖 | 孝文皇帝 | | 467年—499年 | 延興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
北魏世宗 | 宣武皇帝 | 元恪 | 483年—515年 |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
北魏肅宗 | 孝明皇帝 | 元詡 | 510年—528年 |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龜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 | 元氏 | 528年—? | 528年 |
| | 元釗 | 526年—528年 | 建義 528年 |
北魏肅祖 (北魏敬宗追崇) | 文穆皇帝 | 元勰 | 473年—508年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 元劭 | ?—528年 | |
北魏敬宗 |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 元子攸 | 507年—530年 | 建義528年 永安 528年-530年 |
| 長廣王 | 元曄 | ?—532年 | 建明 530年-531年 |
| 先帝 (北魏節(jié)閔帝追崇) | 元羽 | 471年—501年 | |
| 節(jié)閔皇帝 | 元恭 | 498年—532年 | 普泰 531年-532年 |
| 安定王 | 元朗 | 513年—532年 | 中興 531年-532年 |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 元懷 | |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 元修 | 510年—534年 | 太昌 532年 永興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