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xiàng)超值服

開通VIP
第184章 山西二(3)

  隆舟水在縣東南。《志》云:本名龍舟水,源出縣東南百六十里胡甲山西,亦名胡甲水。北流出龍舟谷,名龍舟水,其支渠東北出為昌源渠,西南出徑平遙縣界,為長壽渠,皆有灌溉之利。又徑侯村旁,名侯甲水,至介休縣北張南村溉田,流入汾水?!端?jīng)注》:侯甲水發(fā)源胡甲嶺。蔡邕曰:侯甲,邑名,在祁縣。今沁州武鄉(xiāng)縣西北有胡甲嶺,蓋舊為祁縣地。

  胡谷水在縣東?!吨尽吩疲撼鎏瓤h,流入縣境?;蛟唬杭赐ü馑?,出縣東南四十里胡城谷中,亦謂之胡城水,北流溉田,為利甚溥。昭余祁藪縣東七里。其水久涸。元至元十一年,浚鑿得細(xì)水,溉田及浸隍下樹木?!吨堋ぢ毞健罚翰⒅荩捲徽延嗥?。《水經(jīng)注》:侯甲水又西北流,徑祁縣故城南,自縣連延,西接鄔澤,是為祁藪,即《爾雅》所謂昭余祁矣。隆州谷關(guān)縣東南九十里。南通沁州,北通徐溝縣,兩壁皆山,道旁有水,即胡甲水也。洪武三年,置巡司戍守,亦曰隆州谷北關(guān)。

  盤陀戍縣東五里。宋靖康初,金人敗種師中之兵于榆次,乘勝趨威勝軍,與姚古遇于盤陀山,兵潰,退保隆谷。今為盤陀驛。徐溝縣府南八十里。南至祁縣七十里。本清源縣之徐溝鎮(zhèn)。金大定二十九年,析平晉、榆次、清源三縣地置。今縣屬太原府,城周九里有奇,編戶十九里。

  洞渦水在縣北,自榆次縣流入界,又西入清源縣界,今縣有洞渦驛,蓋因水以名焉。金水河,在縣東。《志》云:源出太谷縣東北大塔山,下流合眾泉,經(jīng)榆次縣之東陽鎮(zhèn),流入縣界,合象谷水,又西入清源境。

  象谷渠在縣城下,流分三道,環(huán)繞東西,分灌民田,蓋居民引象谷水為渠也。

  清源縣府西南八十里。東至徐溝縣五十里,北至太原縣四十里。春秋時(shí),晉之梗陽邑。漢為榆次縣地。隋開皇十六年,始于梗陽故城置清源縣。大業(yè)初,省入晉陽。唐初復(fù)置。宋因之。金嘗置晉州于此,尋還屬太原府。今編戶二十八里,城周六里有奇。

  梗陽城在今縣治南,故晉邑也。《左傳》:襄十八年,晉中行穆子見梗陽之巫皋。又梗陽人有獄,魏獻(xiàn)子不能決者?!妒酚洝罚黑w惠文王十一年,秦取梗陽。即此。故城周六里。涂水城,在縣南二十里,春秋時(shí),晉大夫祁氏邑。魏獻(xiàn)子以知徐吾為涂水大夫是也。今名屠賈村,有谷曰屠谷,谷夏則水漲,冬則涸?!吨尽吩疲汗仍诳h南十五里。又縣東南四十里有陶唐城,舊《經(jīng)》: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俗謂之姚城。鵝城城東南二十三里。晉陽秋永嘉元年,洛陽步廣里地陷,有二鵝飛出,蒼色者沖天,白者止此。蒼色胡夷象,劉淵以為己瑞,筑城應(yīng)之。又印駒城,《志》云:在縣西南二十三里,相傳漢文帝置牧于交城縣,筑此城以印駒。今縣西北十五里有馬名山,亦以文帝牧苑而名。中隱山縣西北八里。四圍高峰,山獨(dú)中隱,亦曰中隱谷。又白石山,在縣西五里,亦曰白石谷,中多白石,因名。洪武中,筑堰于此,以御暴流沖嚙之患,至今城無水災(zāi)。

  汾水縣東五里。自太原縣流入界,又南經(jīng)此,有米陽渡,流闊八十余步,路出徐溝。又縣東十二里有永濟(jì)渠,則引汾灌田處也。汾水又西南流入交城縣界。清源水縣西北五里。自平地涌出,亦曰平泉,一名不老池,引流溉田,水溢則東南注于汾。又白石水,源出白石谷,流合平泉水。又中隱水,出中隱谷,并流注于汾。交城縣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九十里。漢晉陽縣之西境,北齊置牧官于此。隋開皇十六年,置交城縣,屬并州,以縣界有古交城而名。唐因之。宋置大通監(jiān),金廢監(jiān),縣仍屬太原府。今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四十二里。

  故交城縣東北七十里。隋、唐時(shí)縣置于此。《志》云:古交城又在其東北二十里,當(dāng)孔水、汾水交流之處,隋所取以名縣者也。《舊唐書》交城縣西北有古交城,縣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置卻波村。先天二年,于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省。卻波村,即今縣治也。又《寰宇記》云:縣西北四十里有大通監(jiān),管東西二冶烹鐵務(wù),東冶在綿上縣,西冶在交城縣北山義泉社,取狐突山鐵礦烹煉。宋白曰:大通監(jiān)本古交城地。又縣西北八十里有大通鐵冶,宋設(shè)都提舉司及鐵冶所巡司,今俱廢。

  下馬城縣北百六十里,接靜樂縣界。相傳元魏孝文往來避暑下馬處。又馬蘭城,在縣北九十里孔河上,今名馬蘭村??姿狭鹘?jīng)此,東注于汾。漢、魏、北齊,皆嘗牧馬于此。又有榆城,在縣西北百三十里文谷水上,亦故戍守處也。其地多榆,因名。

  狐突山縣西北五十里。有晉大夫狐突廟,因名??h之鎮(zhèn)山也,產(chǎn)青鐵,宋因以置監(jiān)。一名馬鞍山。錦屏山,在縣西北五里,紅崖綠樹,燦若錦屏。又縣北五里有萬卦山,有六峰峙立其旁,眾峰交錯(cuò),因名。又縣西北二十里有石壁山,四圍小山,相向如壁。

  羊腸山縣東北百里。石磴縈委,如羊腸然,后魏立倉于此,名羊腸倉。隋大業(yè)四年,經(jīng)此幸汾陽,改名深谷嶺。嶺上有故石墟,相傳魏太武避暑之所,亦謂之萬根谷山?!对椭尽罚貉蚰c山在交城縣東南五十三里,以舊城言也。交城山,在縣北百二十五里,《志》云:古交城治此。周顯德三年,北漢主鈞葬其父崇于交城北山,即此。又黑石樓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黑石攢起,如樓閣然。其相近者,曰獨(dú)泉山,洞穴中有石如盆安,泉出其中?;蛟疲罕睗h石盆寨蓋置于此。宋乾德四年,石盆寨來降,是也。

  文山在縣西北九十里。文水歷榆城,又南徑文山下,山因以名。又谷積山,在縣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側(cè)豎如谷積,一名滑集山,與永寧州呂梁山相接。又有龍王軍山,亦名劉軍山。相傳劉淵都離石時(shí)嘗游此,因名。近《志》作劉伶軍山。二山西南去永寧州八十里,蓋境相接也。又孝文山,在縣西北二百里,連永寧及靜樂縣界。相傳魏孝文臨幸汾陽,置行宮于此也。

  汾水在縣東南。自清源縣折而西,流經(jīng)縣界,又西南入文水縣界。文水,在縣西北三十里。源出永寧州北境之萬山,流經(jīng)狐突山下,又西南流入文水縣境。下流至汾陽縣,入于汾水。亦謂之文谷水。

  孔河在縣東北。源出縣西北百二十里之龍樹山,南經(jīng)故馬蘭城,東流至太原縣界,注于汾水。步澤水,在縣城東,出狐突山南之步澤谷。又城東南有塔沙水,亦出縣狐突山南之塔沙谷,俱流注于汾河。又福泉水,出縣東北百七十里之福泉山,亦東南流入汾。

  文水縣府西南百六十里。西至永寧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汾州府介休縣八十里。春秋時(shí),晉平陵邑。漢為大陵縣地,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置受陽縣。隋開皇十年,改曰文水,以文谷水名也。唐武德三年,改屬汾州。六年,還屬并州。明年,又屬汾州。貞觀初復(fù)故。天授初,改為武興縣。神龍初,仍為文水縣。今城周九里,編戶七十九里。

  大陵城縣東北二十里,即晉之平陵也。昭二十八年,魏獻(xiàn)子分祁氏之田,使司馬烏為平陵大夫。趙曰大陸,亦曰大陵?!妒酚洝罚黑w肅侯六年,游大陸,至于鹿門。又武靈王十六年,游大陵,夢處女鼓瑟而歌。劉昭曰:大陵即大陸也。漢置大陵縣,晉時(shí)為南單于所居。永興初,東瀛公騰遣將聶玄擊劉淵于大陵,為淵所敗。后魏遷治于城西南十里,改曰受陽。隋曰文水,今縣東十里故文水城是也,子城周二里有奇。宋元豐間,因水患徙置南漳蛇村高阜處,即今縣治?!冻且乜肌罚捍罅旯食侵苁嗬铮笪簭U,今為官田。平陶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漢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改曰平遙,避太武嫌名也?!端?jīng)注》:西胡內(nèi)侵,徙居京陵。魏收《志》:平遙有京陵城,今汾州府屬縣,即魏末所遷也。柵城,在縣北二十五里,后魏宣武時(shí)所筑,當(dāng)文谷口,今名開山村。又云州城,在縣北三十里,后魏末所筑,云州寄理于此,今曰云州村。又大干城,在縣南十里,舊《經(jīng)》:晉時(shí)劉元海所筑,令其兄延年居之,俗謂兄為阿干也。

  隱泉山縣西南二十五里。在平陶故城南,亦名陶山。石崖絕險(xiǎn),壁立險(xiǎn)固,中有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惟西側(cè)一處,得歷級升陟。頂上平地十余頃,有泉東流,注于山下,亦名東津渠,隱沒而不恒流,故有隱泉之名。雨澤豐注,則通入文水?!吨尽吩唬弘[泉一名謁泉,其石窟曰隱堂洞,亦曰子夏室,昔子夏退居西河之上,即此地也,故山亦兼子夏之稱。宋靖康元年,金人圍太原,使李綱督諸道兵赴救,折可求之師,潰于子夏山,時(shí)可求自汾州而進(jìn),取道山下也。雙峰山縣北二十里,兩峰壁立??h西北三十里又有熊耳山,亦以兩峰并峙而名,一名崇山。

  汾河縣東四十五里。自交城縣流入境,又南入祁縣及汾州府平遙縣界。

  文水在縣東十五里。自交城縣南流入縣界,經(jīng)縣北三十里。由文谷口微折而東南流經(jīng)此,又南入汾州府界,合于汾河。又泌水,在縣北八里,自山下涌出,東南注文水。《寰宇記》謂之神福泉也。又有甘泉水,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流亦注于文水。

  猷水縣東北三十五里。古大陵城之東南,周十余里,或謂之鄔澤?!端?jīng)注》:汾水經(jīng)大陵縣,左迤為鄔澤。《廣雅》:水自汾出為汾陂,東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即鄔縣也?!稘h志》注:鄔縣九澤在北,是為昭余祁。《呂氏春秋》所謂區(qū)夷之澤也。鄔縣見介休境內(nèi)。武澇泊,在縣南二十里,唐天授二年,賜名朱雀泊。又縣東南三十里有伯魚泊,或以為即九澤余跡也,今皆涸。

  柵城渠縣西北二十里。唐貞觀三年,縣民相率開此渠以引文水,溉田數(shù)百頃?!短浦尽罚嚎h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蕭鑿,以引文水南流入汾。又縣東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蕩沙渠,二十里有靈長渠、千畝渠,俱引文谷水,溉田數(shù)千頃,皆開元二年縣令戴謙所鑿,今多湮廢。鴻唐寨在縣南。北漢據(jù)河?xùn)|時(shí)所置戍守處。宋乾德四年,北漢石盆寨、鴻唐寨來降。石盆寨,今見交城縣交城山下。壽陽縣府東百六十里。東至平定州百十里,東北至盂縣九十里。春秋時(shí)晉之馬首邑。漢為榆次縣之東境。晉置壽陽縣,屬樂平郡,后廢。隋開皇十年,改受陽為文水,而于故受陽城置今縣,屬并州。唐武德三年,改屬遼州。六年,移受州治此。貞觀八年,州廢,縣仍屬并州。宋因之。金興定二年,改屬平定州。元仍屬太原路。今城周四里,編戶三十里。

  馬首城縣東南十五里。春秋時(shí),晉分祁氏,魏獻(xiàn)子使韓固為馬首大夫。是也。今仍名馬首村。又賀魯城,在縣西三十五里,相傳趙簡子所筑,一名胡蘆城。又縣西二十五里有燕州城,《縣志》云:北齊置州于此,今又名煙竹村。

  廣牧城在縣北。漢廣牧縣,本屬朔方郡。后漢建安中,移治陘南,屬新興郡,晉因之。建興四年,劉琨遣箕淡等救樂平太守韓據(jù)于沾城,琨屯廣牧為聲援,后廢。

  方山縣西北三十五里,頂方一里。一名神福山,或以為壽陽山。晉永嘉六年,拓跋猗盧引兵救劉琨復(fù)晉陽,追敗劉曜于藍(lán)谷,因大獵壽陽山,陳閱皮肉,山為之赤。壽陽山北史作牢山,《郡縣志》:牢山在晉陽東北四十五里?;蛟唬航耜柷h罕山之訛也。雙鳳山,在縣北五十里,兩峰狀若伏鳳,山之東有剽水泉。

  渦山縣南八十里。洞渦水經(jīng)其下,因名。亦曰過山,以高過群山也。又芹泉山,在縣東二十里,泉源有二,出南山鴉兒谷,曰南芹。出北山木平谷,曰北芹。二泉合流,東入平定州界。亦曰琴泉?!吨尽吩疲嚎h北十五里有尖山,圓秀迥出群巒。后有神武村,亦名神山。

  殺熊嶺縣西六十里,接榆次縣界。宋靖康元年,種師中自真定趨援太原,抵壽陽之石坑,為金將完顏活女所襲,五戰(zhàn)三勝,回趨榆次,至殺熊嶺,去太原百里,敗死石坑。或曰:在縣東南。又黃嶺,在縣西北五十里,嶺皆黃沙。又西北二十里為卻略嶺。

  鴉兒谷縣東南三十里,東北去盂縣百二十里。亦曰鴉鳴谷。唐乾符五年,昭義帥李鈞與沙陀戰(zhàn)于岢嵐之沙谷,敗死,兵還至代州,士卒剽掠,州民殺之殆盡,余眾自鴉鳴谷走歸上黨。石晉天福九年,契丹入犯,南至黎陽,別遣兵入雁門,寇太原,劉知遠(yuǎn)敗之于秀容,乃自鴉鳴谷遁去?!秷D經(jīng)》:谷徑幽邃,昔有迷谷中者,見鴉飛鳴得路,因名。

  洞渦水縣南五十里。自平定州流入境,又西南經(jīng)此。一名冷泉河,以其地有冷泉,亦西南流,至榆次界入洞渦水也。又有黑水,源出縣西四十里黑水村之西山,三源合流,至縣南五十里,入洞渦水,并流入榆次縣境。

  壽水縣南二里。有二源并道合流,至縣西南十里,合于黑水。又童子河,在縣北二十里,一名曾河,流經(jīng)縣西南四里,合于壽水。又有龍門河,在縣西北三十里,亦有二源,合流而南,入于壽水。西張寨縣西北五十里。高五丈,周僅十畝許,五代時(shí)所置也?!督鹬尽罚号d定四年,以壽陽西張寨置晉州,后為蒙古所毀,州亦廢。

  太安驛在今縣西五十里,馬驛也。

  盂縣府東二百四十里。東至直隸真定府二百里,東南至直隸井陘縣百五十里,西北至代州五臺縣百二十里。春秋時(shí)仇猶國,后并于晉,魏獻(xiàn)子使盂丙為盂大夫。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盂。戰(zhàn)國時(shí),為趙之源仇城。漢置盂縣,屬太原郡。后漢及晉因之。后魏省入石艾縣。隋開皇十六年,復(fù)分置原仇縣,屬遼州。大業(yè)初,改曰盂縣,屬太原郡。唐武德三年,置受州于此,六年,州移治壽陽,縣屬焉。貞觀八年,仍屬并州。宋因之。金興定中,升為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戶二十二里。

  仇猶城在縣東北一里。韓非子曰:智伯欲伐仇猶道不通行,因鑄大鐘遺之,仇猶大悅,除道而納之,國遂亡。其遺址尚存。《寰宇記》:漢盂縣城在陽曲東北八十里,隋改置原仇縣于故仇猶,縣城西南,即今治也。尋曰盂縣。五代唐同光四年,李嗣源為魏州亂兵所推,遂與朝廷相猜貳,自魏縣南趨相州,李從珂時(shí)戍橫水,遂將所部兵由盂縣趨鎮(zhèn)州,與別將王建立合兵倍道從嗣源。又五代周顯德初,伐北漢,其盂縣降。即今城也。今縣北七里有仇猶山。

  烏河城縣西南二十里。隋義寧初置縣,唐初屬并州,貞觀元年省?;蛟疲核迥┲脫岢强h,唐武德初,改曰烏河。又有皋牢城,在縣東二十里,亦故戍守處。白馬山縣東北二十里。宋太平興國四年,征太原,契丹來援,至白馬嶺,與郭進(jìn)遇,契丹將耶津沙欲阻澗以待后軍,其監(jiān)軍敵烈不從,渡澗迎戰(zhàn),大敗。《圖經(jīng)》:白馬之山,白馬水出焉。藏山,在縣北五十里。相傳程嬰、公孫杵臼藏趙孤處,巖壘環(huán)堵,石溜灌熔。旁有泉曰圣水,《志》云:縣西五里有重門山,一名慈民山。滹沱河縣北七十里。源出繁峙縣之太戲山,經(jīng)代州崞縣、忻州定襄,及五臺縣境,又東南流經(jīng)縣境,而東入直隸平山縣界。詳見直隸大川滹沱。

  牧馬水縣北七十里。源出白馬山,北流入于滹沱。又龍化河,在縣西四十五里,一名興龍泉,北流至榆棗關(guān)口,入于滹沱。又縣西南有細(xì)水河,流至平山縣境,亦注于滹沱。

  白鹿浤在縣西??追f達(dá)曰:盂縣西有白鹿浤,出自西北鹿山南渚。《史記·趙世家》:肅侯十六年,游大陵,出于鹿門。鹿門蓋在此水之側(cè)。

  伏馬關(guān)縣東北七十里,亦名白馬關(guān)?;蛟疲汉笪簳r(shí)置路,通直隸平山縣。榆棗關(guān),在縣東北百十里,路亦通平山縣,滹沱河所經(jīng)也。《志》云:今縣南五十里有芹泉馬驛。

  靜樂縣府西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嵐縣五十里。漢汾陽縣地,北齊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曰汾源,又置嵐州于此。宋白曰:后魏嘗置嵐州,隋因之。仁壽末,嵐州刺史喬鐘葵以漢王諒舉兵并州,將兵赴諒。大業(yè)初,州廢。四年,改縣曰靜樂,又置樓煩郡治焉。唐武德四年,改置管州。五年,又改為北管州。八年,州省,以縣屬嵐州。宋太平興國六年,置靜樂軍,尋廢軍,徙憲州治此。熙寧四年,州廢。元豐初復(fù)置,亦曰汾源郡。金仍改曰管州。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省州入縣。今編戶三十里。

  樓煩城縣南七十里?!吨尽吩疲汗蕵菬┖亍Zw武靈王曰:吾國西有林胡、樓煩之邊?!妒酚洝ぺw世家》:主父行新地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漢置樓煩縣,屬雁門郡,有樓煩王城。高祖九年,周勃擊韓王信,軍于硰石,破之,還攻樓煩王城。后漢仍為樓煩縣,靈帝時(shí)廢。曹魏青龍初,并州刺史畢軌遣將蘇尚等擊鮮卑軻比能,戰(zhàn)于樓煩,敗沒??h故有鹽官,晉及后魏皆為牧苑地,后魏主和平六年,如樓煩宮。蓋地近平城,往往游獵于此也。隋、唐亦為監(jiān)牧地?!杜f唐書》:樓煩監(jiān)先隸隴右節(jié)度使。至德后,屬內(nèi)飛龍使。監(jiān)城,開元四年王毛仲所筑也。貞元十五年,始別置監(jiān)牧使。中和二年,李克用自韃靼還據(jù)忻、代州,數(shù)爭樓煩監(jiān)。龍紀(jì)初,李克用表置憲州于此,仍置樓煩縣,兼領(lǐng)玄池、天池二縣。宋咸平五年,以州地卑隘,多水潦,移治靜樂縣,后又省玄池、天池二縣入焉,惟樓煩改屬嵐州。金因之。元省縣置巡司。今為樓煩鎮(zhèn),仍有巡司戍守?!吨尽吩疲烘?zhèn)東臨汾水,西抵周洪山,通交城縣。胡氏曰:樓煩,本匈奴所居地,在北河之地,此蓋因漢名,或后代所僑置,非即故地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bào)。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三百六卷
太原榆次古今談(下) ——榆次與太原的分離歷史和未來展望
通過地圖,了解山西省太原市從古到今的歷史變遷
卷六(3/3)
《水經(jīng)注》汾水流域/李曉傑等
書庫 子部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卷二百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