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類別 :詞條暫無分類
于七起義,即明末清初膠東農(nóng)民起義,其核心領袖為于七,因而稱為"于七起義"。滿清入關后執(zhí)行 殘暴的民族壓迫政策激發(fā)了農(nóng)民運動的萌生,在
膠東一帶,于七先后兩次率眾起義抗清。是清初農(nóng)民抗清斗爭中規(guī)模較大的地方性起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于七起義
時間
清初
地點
膠東地區(qū)
目錄
1
于七簡介2
起義過程3
起義影響折疊編輯本段于七簡介
于七 (1607一1701) 本名樂吾,山東
棲霞唐家泊村人,抗清英雄。生于明
萬歷三十五年,初字小喜,后改為孟熹,因在同胞十人中排行第七,故稱于七。于七出生在棲霞一個非常特殊的殷富之家。 祖父于進表,是山東省大金礦主,棲霞巨商,登州府富豪,膠東武林名人,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資本家。于七的祖父于進表為管理金礦,從蛇窩泊村遷到牙山西麓的唐家泊村。父親于可清,綽號'草上飛',明末曾充防撫鋪兵,為明朝的武將軍,明崇禎二年,與入侵腹地的后金軍作戰(zhàn),殉國在保京戰(zhàn)場。于七的外祖父戚繼光,是中華歷史名將。母親戚顏君,是
戚繼光的長女。
折疊編輯本段起義過程
處在明末清初、社會動蕩階段,于七和兄弟于六廣泛開展社交,結交武林中人,劫富濟貧。不過他們搶劫也是有原則性的,比如打聽到有富家大戶時,于七先獨自登門拜見,如果對方拿出所有錢財糧食,他就取一半,給對方留一半。相反,如果對方吝嗇耍心眼,就別怪于七不客氣了,他會用武力拿走所有家產(chǎn)。久而久之,于七的名聲越來越大,投奔者也越來越多,1650年,于七以淘金工為主體,聯(lián)合膠東各縣農(nóng)民起義武裝,發(fā)動了膠東第一次農(nóng)民抗清起義,他率領千人進攻寧海州(今煙臺牟平區(qū)),將知州劉文琪梟首示眾。當時滿清政府暫時無暇顧及,讓當時登州知府張尚賢出面,采取懷柔政策,招撫于七為棲霞把總(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陸軍基層軍官名)。有了這個身份,于七可以更方便聚集人脈、擴大武裝力量,他當時結交了一批"復社人員",比如棲霞的郝晉、萊陽的宋番宋琬兄弟、宋繼澄父子,還有即墨黃培等等,只等時機成熟,來一次更大規(guī)模的起義。
沒想到,這個機會提前到來了,而點燃這場戰(zhàn)爭火焰的竟然是
萊陽城一個有名的惡霸宋彝秉,人稱"宋二閻王"。他雖是宋琬的侄子,卻是宋家家族里的敗類,整日吃喝嫖賭、無惡不作。這樣一個人,怎么跟于七惹上關系了呢?于桂明說,這事還得從于1661年4月15日,萊陽寶泉山廟會說起。
"對萊陽城來說,這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春暖花開,人們出來看花、賞景、拜佛,祈求一年平平安安。于七的弟弟于九,也陪著妻子衣氏來了。衣氏出身大家閨秀,絕色佳人,同在廟會的宋彝秉一眼就看上了,上前就調戲。守在旁邊的于九看他這副德行,又得知他就是流氓宋彝秉后,當即把他打了個鼻青臉腫。"宋二閻王罵罵咧咧地走了,于九沒想到,這件事為于家招來了滅頂之災。
宋彝秉依仗父親在清廷兵部為官,直接進京誣告:"于七在棲霞蓋金鑾殿、繡龍袍,準備當皇帝。"根基尚不穩(wěn)定的清廷最聽不得這樣的消息,不管真假,直接派兵查封于家。于七明白,時機已經(jīng)到了,將家人安排妥當后,他和弟兄們進入了牙山,等待他的將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惡戰(zhàn)。
清廷派出三大帥六大將二十萬兵力向牙山進發(fā)。于七一聲號令,分布在膠東半島其他地方的起義軍同時起義,完全打亂了清廷的計劃,之后的戰(zhàn)爭,如果電視劇中演的場景,你退我進、你進我退,雙方僵持了兩年之久。直到1662年,清政府著急了,調來了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紅衣大炮,連續(xù)轟炸了三天。
滿目蒼夷的牙山終于安靜下來,幾天的轟炸讓于七有了重新思考。兩年對戰(zhàn),起義軍已死傷無數(shù),現(xiàn)在只剩下一少部分實力,難以抗衡,他決定沖出去,等待日后卷土重來。山前山后都有清兵怎么逃?他用了一招"山前棄靴,山后奪路",具體做法我們還是看看《周至元詩文選》中的描述吧:
他將所穿靴拋擲于前山,從山后直沖而下,闖入滿清大營。清兵以為于七偷襲,倉皇應戰(zhàn),趁這慌亂之際,于七突圍而去。到了天明,清兵在山前發(fā)現(xiàn)于七所穿的靴子,以為他由前山逃跑,于七成功逃脫。轟轟烈烈的"于七抗清戰(zhàn)爭"就這樣結束了。于桂明說:"1661年4月,南明離開大陸,7月,于七發(fā)動第二次起義。如果提前四個月(三月份)聯(lián)明起義,可能勝算機率極大。于七的失敗,是只占地利、人和,失去了天時。"
膠東農(nóng)民第一次和第二次起義形勢圖折疊編輯本段起義影響
這場起義給清政府沉重打擊的同時,也給群眾帶來了災難,"土地荒蕪無人種,白骨堆山遍地磷"。為了找于七,清兵走到哪里殺到哪里,尤其是在牙山遍尋不著于七痕跡時,他們便將這份憤怒發(fā)泄到隱藏在山里的普通民眾身上,數(shù)萬名民眾死于屠刀下,尸體遍野、血流成河,后來有人在牙山下建了一座亭子,取名"血灌亭"。在于七的老家棲霞,災難也沒有避免,于家大小人口中,被清廷滿門抄斬50多人;受牽連的家族親友被關、殺超過三千人;清廷圍膠東,攻牙山,殺戮男女老幼和義軍十幾萬人。而整個事件唯一的"獲利者"或許就是那位誣陷于七的宋彝秉了,朝廷因他告密有功,不僅給升了官,還將于七的全部家產(chǎn)都賞賜給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