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唯真理論的平面的一神教
(《文明的立場與高度》第二稿節(jié)選)
胡列清
實體觀的西方文明之宗教,必然會是唯真理論的平面的一神教,必然會要設(shè)定一個唯一的絕對實體,即“完美者”或者“全能者”,作為“神”。西方的基督教就正是這樣的實體觀宗教的典型代表,設(shè)定有一個唯一的、無所不能的上帝,實際上是以此作為以“符合度”來衡量的“求真”之路上的最后標(biāo)桿,即“最真者”。其它神則都還含有虛假的成分,因而都屬于不完美和邪惡。對此,許烺光曾有一個總結(jié)性的說法:“一神教確定只有一個上帝是善者,所有其它的神都被認(rèn)定為虛假的因而也是邪惡的。神的追隨者們不僅拒絕與虛假的或邪惡的神相妥協(xié),而且必須清除這種虛假和邪惡,并消滅之?!?a title="" name="_ftnref1">[1]
在基督徒看來,世界最先即有萬能的上帝,以及混沌無序的各種“質(zhì)料”;上帝因不喜歡世界的無序,于是就給世界安排了秩序,也就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人間世界;但世間萬物都有缺陷,都不完美,即所謂原罪;眾生需要通過信仰上帝而得到救贖,并將接受上帝的審判;靈魂雖將永生,但將依據(jù)是否信仰上帝以及是否作惡而被分別歸入到上天堂或者下地獄;眾生雖然可以成為基督徒,但誰也不可能成為基督;即便是耶穌,也只是由上帝派來人間的,而不是自我修養(yǎng)成就的,只是因為他是上帝的獨子?;浇痰倪@一系列說法,諸如創(chuàng)世說、原罪說、末世說、拯救說、審判說、報應(yīng)說等等,都是典型的實體觀思維模式的具體表現(xiàn)。
在實體觀看來,實體本身的存在是既定的,世間萬象只是實體的不同組合樣式,因而最初一定即有上帝和各種“質(zhì)料”;世間萬象則是上帝制作出來的,只不過是改變了實體的組合樣式,也就賦予了秩序;世間萬物都各有局限性,都有缺陷,都不具有完美的結(jié)構(gòu);實體的自性是既定的,不可更改,因而人的本性也無法更改;唯一能改變的只是人所處身的關(guān)系,如是否信仰上帝;但關(guān)系永遠(yuǎn)是外在的,因而人的本性不可能通過自發(fā)的修養(yǎng)來更改,而只能借助外力來對其外在表現(xiàn)進(jìn)行規(guī)范;這種基于外力的規(guī)范,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對萬物進(jìn)行了不同的歸類,即上天堂或者下地獄。可見,這些都是實體觀的典型的“量演算”的思維模式。
對于西方宗教的這種實體性、外在性和他律性,牟宗三有著非常深刻的洞見。他曾在多處予以指出,并將其與印中兩家進(jìn)行了對比。如:
針對西方宗教的實體性,他說:“‘妙萬物而為言’這個神,是從運用之妙來了解。……這跟西方人了解的‘神’根本不同,西方人了解的神一定是personal God,不是通過function來了解,是通過entity來了解,function跟entity是相對的兩個詞。所以中西方的頭腦、想法不一樣。entity是一個實體(實物)。什么是entity?persional God就是個entity,不過這個entity是transcendent entity。entity在英文是很廣泛的使用,等于中國人說的‘物’,它通過‘東西’的觀念來了解。function不是個東西?!?a title="" name="_ftnref2">[2]
針對西方宗教的外在性和他律性,他在《中國文化大動脈中的終極關(guān)心問題》[3]一文中說:“基督教認(rèn)為人只是一種具有‘原罪’的存在,生命中沒有一個可以‘完美’的內(nèi)在根據(jù)。所以,人不能自我完美,必須在對基督的信仰中依賴基督的救贖,死后經(jīng)過最后的審判靈魂升入天國與那位人格神(personal God)同在乃得完美。因為,那位人格神,不僅是宇宙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而且是普遍的愛,絕對的善,純?nèi)耐昝?。除了它之外,既無真實的愛,也無真實的善,自然也無真實的完美。……佛教肯定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依之而‘自力’修行成佛。這與道家經(jīng)由自力修行而成‘真人’、‘至人’,儒家根據(jù)自力‘踐仁’便‘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成圣成賢方式完全是不謀而合的。……從基督教來說,耶穌是經(jīng)由上帝差遣下來的,不是他那個‘人’經(jīng)由‘修養(yǎng)’而成的。他是‘神而人’(God-Man)不是‘人而神’(Man-God)。所以,依基督教義,只能說人人皆可經(jīng)由信仰而成為一個基督‘徒’,不能說人人皆可經(jīng)由自己的修養(yǎng)而成為基督。就在這地方基督教與儒、釋、道三教便格格不入。它根本開不出儒、釋、道三教所必肯定的主體實踐之門。主體之門不開,人道倒懸于神道,所以它與東方文化精神始終不能相契合?!谶@里,我們可以借用佛家的名詞來說,能開出主體之門,自我完美,無待他求,便是‘自力教’,開不出主體之門必須依‘他’而完美,便是‘他力教’。我們成就自己的完美人格為什么一定需要一個‘他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