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球共享、跨界共融等成果讓敦煌文化在世界范圍“活躍起來”。古老的敦煌石窟、人類的藝術寶庫,當敦煌文化搭乘“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工具跨入新時代的發(fā)展軌道時,“數字敦煌”實現跨越時空一躍,從而實現了敦煌真正走向世界,世界走近了敦煌?!?/span>
“數字絲路”全面啟動
2017年末,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在北京舉辦“戰(zhàn)略合作暨‘數字絲路’計劃”發(fā)布會。“數字絲路”計劃將致力于促進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交流,讓更多人類文化IP在數字經濟時代大放光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合作中,借助于騰訊的科技實力,合作范圍從新技術與泛娛樂文化生態(tài)兩個維度與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研究成果與文化服務模式等兩個領域相結合,在AR/VR、云計算、智慧旅游、游戲、動漫、音樂六大模塊,推動數字絲路上的文化保護與交流。
在當天的簽約儀式上,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主旨演講中表達著自己的喜悅,“歷史上的敦煌文化本身就是國際化的結晶,在2000多年前,絲綢之路就是一種‘網絡’,是一個路網。雖然文化的沉淀和科技的發(fā)展速度不一樣,但是如果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插上科技的翅膀,必將讓更多的人能夠共享敦煌文化,并帶給社會大眾以美育和文化自信的熏陶、滋潤和啟迪?!?/span>
文化合作推廣進入“井噴期”
2017年,為弘揚敦煌文化,充分發(fā)揮敦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紐帶和橋梁作用,敦煌研究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chuàng)新設計中心”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儀式在倫敦蘭卡斯特宮舉行。這個由敦煌研究院、英國王儲傳統藝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和敦煌文化弘揚基金會共同發(fā)起成立的活動,不僅讓敦煌文化的認可度和國際知名度大大提升,而且在軟實力和硬實力兩個方面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同時也吹響了敦煌文化藝術研究教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設計、社會傳播、大眾推廣、國際合作與交流等領域的“集結號”。
在其他領域,敦煌文化前所未有的通過與國內外機構簽署備忘錄以及展開深層次合作的方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統計,2017年,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近30所知名國家博物館、大學學府簽署交流合作備忘錄,以此向世界介紹與宣傳敦煌研究院的文化遺產保護歷程,喚起更多的國際友人對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yè)的關注。
數字化格局會越來越大
2017年9月20日,時值第二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隆重召開之際,敦煌研究院啟動了“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上線儀式,宣布首次向全球正式發(fā)布“數字敦煌”資源庫英文版(www.e-dunhuang.com)。這是敦煌研究院繼2016年發(fā)布“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之后,進一步開創(chuàng)性地推進數字資源全球共享模式。英文版“數字敦煌”打通了國際化發(fā)展的“新絲路”,也讓敦煌數字資源庫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實現了全球分享傳承和弘揚,為學術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無限可能。
王旭東介紹,敦煌石窟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500多個,到2017年敦煌已經有180多個洞窟實現了數字化,占整個規(guī)模的近三分之一?!斑€有更多洞窟的數字資源目前還保存在庫里,需要時間陸續(xù)上線。與公眾見面、與社會共享,敦煌數字化持續(xù)發(fā)展還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但至少目前已經擁有了開放共享的胸懷和姿態(tài)。未來這種共享還要加大力度。力度越大,關注敦煌的人越多,敦煌文化傳播的范圍才會越來越廣。(高宏梅)
圖片:來自敦煌研究院官網